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夺门之变成功后,于谦为什么一定要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9
转发:0
评论:0
夺门之变成功后,于谦为什么一定要死?,夺门之变成功后于谦为什么非死不可?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

  夺门之变成功后 于谦为什么非死不可?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景泰八年,明英宗朱祁镇趁明景帝重病卧床的时机,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的密谋下重新夺回皇位,执掌朝政,史称夺门之变。从整个明朝的历史来说,夺门之变不过是一次皇位争夺战,其规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历史发展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今天我们之所以会不断谈起夺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于谦的冤死,一个有功于社稷的臣子,一个清廉正直热血报国的读书人,因为死在于莫须有的冤狱之下,令人唏嘘。

  对于于谦之死,《明史》《于谦传》是这样记载的:

  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英宗成功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将于谦和当时的大学士王文入狱,然后又诬陷于谦等人想更换太子,拥立襄王世子为皇帝。于谦并没有多加辩白,认为这是石亨等人的阴谋,争辩也是没有益处的。

  定案以后,石享、徐有贞等人请示是否要处死于谦。英宗一开始尚还在犹豫,担心杀害有功之臣而被非议,徐有贞坚定说:“不杀死于谦,复位之事便师出无名。”于是英宗才下定决心,将于谦治罪抄家,并流放其家人。

  从这段记载来看,对杀于谦,石亨、徐有贞等人是处心积虑,英宗是不忍心,但因为要使夺门复位之事具有合法性,就必须杀掉于谦,于是痛下杀手。

  为什么英宗,于谦必须死?仅仅是因为他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由庶次子的朱祁钰接替皇位,而非英宗长子朱见深继位,因此英宗在以后为了确立合法性,重建皇统的政治需要吗?

image.png

  于谦之死,其实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

  一是于谦本人脾气过于刚硬,得罪了众多朝中大臣。例如在土木堡之变时,于谦怒斥主张南迁的徐有贞,令其颜面扫地,仕途几乎为之终止,徐有贞对于谦怀有仇恨之心。

  又如石亨为了回报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对自己的提携之恩,在景泰帝朱祁钰面前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但于谦并不领情,反而在景泰帝面前指责石亨“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两人关系由此闹僵。

  于谦之所以得罪朝臣,也和景泰帝对他的绝对信任有关。

  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景泰帝用人时,一定要私下征询于谦的意见,而于谦以一颗秉公为国之心,不避私人恩怨,具实相告。皇帝以于谦的意见作为选官用官的重要标准,就导致那些没有选上的官员对于谦充满怨恨,其他大臣也嫉妒于谦的地位和威望。

  二是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些举动伤害了英宗的感情,让英宗欲杀之而后快。

  例如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成为人质。也先将英宗看成是护身符、挡箭牌,想用他来叩开大同的城门,但于谦举荐的守将郭登却闭门不纳,“奉命守城,不敢启用”。虽然英宗知道这是也先的阴谋,但毕竟事关自己性命,心里免不了还是有些小疙瘩。

image.png

  景泰帝想废掉英宗长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时,满朝大臣议论纷纷,虽然在景泰帝本人的威逼利诱下,朝臣们最终不得不在联命书上签名同意另立太子。但在这件事情上,作为皇帝面前的红人,于谦却没有站起来表明态度,在立储问题上的沉默令英宗对他的怨念更深。

  不过以上都是属于片面原因,于谦之死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整个皇朝政治秩序和社会信仰。

  自宋代以来,理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社会伦理秩序,上至国家,下至家庭个人,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在皇位继承上,便表现为嫡长子继承制。

  土木堡之变时,国家危在旦夕,立英宗2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帝虽然符合礼法,却不利于解决当前遇到的政治军事问题,于是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论,支持庶次子朱祁钰登基,让明朝度过危机。

  但“君轻民重”的思想在明朝来说并不属于主流,要不然朱元璋也不用删削《孟子》,因此于谦的做法可以看做是危急时刻的权宜之计,但本质上仍然是在违背甚至是挑战当时所公认的社会等级秩序及皇权正统性。

  等到危机过去,整个社会恢复安定运行之时,人们就会重新考虑正统性的问题,也会寻求机会维护正统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景泰帝易储群臣会反对、英宗基本没有受到阻挠的原因,因为朝臣们都希望能够重建之前固有的秩序。因此,作为秩序的破坏者和挑战者的于谦必须死。

  于谦本人在夺门之变时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image.png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徐有贞、石亨夺门之变谋划时,有人跑来告诉于谦,于谦当时手握重兵,想要摧毁他们的密谋易如反掌,但于谦却选择听之任之。等到英宗后,他又从容上朝,甘心听候处置。

  在景泰帝重病而又无后的情况下,于谦知道让英宗复位是当时最好的一种选择,英宗作为宣宗的法定继承人,由他继承皇位有其合法性,又能够减少一些有野心的臣子企图利用皇位掀起斗争从而为自己谋利的想法,有利于国家社稷的稳定。

  作为秩序的挑战者,于谦知道重新恢复固有的秩序,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口诛笔伐,甚至有性命之忧。但为了这个国家社稷,于谦情愿做一个殉道者,因此在他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他夺门之变时,他呵护首:“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这才是于谦必死而又从容赴死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于谦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家无余财)。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
· 于谦手握重兵,他为什么不制止夺门之变?
于谦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夺门之变”,却为何坐以待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紫禁城内突然钟鼓齐鸣,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顿时乱作一团,正在疑惑之间,左副都御史徐有贞高声宣布“上皇矣”,然后催促群臣入贺。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接受百官朝贺后,下诏将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当场逮捕,仅仅过了五天,这位功勋卓著的明朝“救时宰相”就被处死了。于谦虽然挽救了大明王朝,但在明英宗看来,他毕竟是景泰帝朱祁钰的亲信,加上他扶持景泰帝即位,之后又得罪了徐有贞、石亨等人,因此才被处以死刑的。于谦之死并不难理解,但难以理解的是,于谦明明可以不死,甚至可以制止“夺门之变”的!那么问题来了,于谦为何选择坐以待毙呢?“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的官职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可以说他是整个大明王朝的“国防部长”,掌握着全国的军队。于谦在兵部尚书任上,还进行了一项军事改革,从原来的三大营中挑选精锐...
· 明朝“夺门之变”为何会轻易成功?
夺门之变表面上虽没有武门之变来的那样凶残,但其争斗激烈程度也不逊于午门之变。明代宗在极短时间内登上皇位,逼得英宗妻儿退居冷宫并废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明朝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钰在接回因“土木之变”中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将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贬为沂王,以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代为东宫皇储,引起朝中大臣纷议。不料不足一年,朱见济病逝,大臣们因此多番要求重立朱见深为皇储,但屡次遭到代宗拒绝。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突然病重,皇储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这年正月十六日,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趸嵬群臣商议,决定联名上奏请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定议之后众臣见天色已晚,决议次日清晨代宗临朝之时,再递交奏疏。不料这一夜风云突变,形势的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暮色降临后,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会合都督张、太监曹吉祥、御史杨善以及老将王骥等趁夜色率领大队京营兵向皇城进发。四更...
·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夺门之变”,是改写明朝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事情说起来很简单,明代宗病了,不能理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攻破南宫,迎立被在此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明英宗复位。应该说,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成功政变,政变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四更,到十七日拂晓,前后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率领子弟、家兵千余人,用暴力手段敲破南内宫门,请上皇明英宗升坐舆驾,从东华门进入了奉天殿即位。那么,这里面有个问题,政变搞出如此大的动作,当时,身为明代宗心腹的兵部尚书于谦是否知晓,当晚,他又在干什么呢?对于政变当晚,于谦近乎缺位的行踪,《明史》中的《英宗纪》《景帝纪》《于谦传》中均无记载,难道于谦当晚真的了?这不可能。那么,当晚于谦在哪里呢?《明史·于谦传》载,“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意思说,于谦为了抵御也先,舍小家,顾大家,经常在朝廷留宿...
· 夺门之变
前因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大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景帝(南明尊称为代宗),改元景泰。​夺回地位的明英宗景泰元年(1450年),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经过使臣杨善个人的斡旋,瓦剌首领也先见新君已立,英宗已经无利用价值,反而不想因英宗为虏之事成为与大明修好的障碍,于是同意放回英宗。但是此时,朱祁钰表示不愿意退位,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拥立我的是你们啊。”甚至不愿英宗返国,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后,朱祁钰将英宗迎接回京,置于南宫,尊为太上皇。并以锦衣卫对英宗加以,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其后更是废原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并立其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景泰七年(1456年),朱祁钰生病,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将领石亨为了自身利益,有意协助英宗夺回帝位。在拉拢身边人商讨后,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