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跨过长江就能夺取天下的吴三桂,为什么迟迟不肯下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2
转发:0
评论:0
跨过长江就能夺取天下的吴三桂,为什么迟迟不肯下手?,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跨过长江就能夺取天下的吴三桂,为何止步不前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跨过长江就能夺取天下的吴三桂,为何止步不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吴三桂,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他是镇守山海关的定海神针,但在绝多大数人看来,吴三桂无论是出于何种缘由,其投靠多尔衮、洞开山海关大门引满清入关,最后心甘情愿沦落为满清鹰犬充当起了平南的先锋,绞死南明永历帝,吴三桂的劣迹斑斑伴随着历史的尘埃落定早有定论。

  然而,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民族败类,为了荣华富贵以满身带血的屠刀踩着汉族同胞的累累白骨,最后居然还打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寡廉鲜耻地发起了反清之役,最终却又因擅自称帝,落得了个满门诛杀的悲惨结局。以儒家教义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来看,吴三桂的毕生真可谓诠释了什么叫“人不要脸天诛地灭”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image.png

  客观的来讲,作为清军入关的头号功臣,清廷给予吴三桂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清定都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此后吴三桂趁热打铁一路率关宁铁骑南下剿灭各种反清势力,并迫使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亲手勒死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满清朝廷也没有亏待吴三桂,在其充当马前卒荡平大半个南中国后,清廷下诏吴三桂镇守云南,委其开藩设府,统辖云南军政大权,后因吴三桂擒杀南明桂王,朝廷又任其兼辖贵州,晋爵亲王,并加封太子太保,此时的吴三桂权势熏天,宛如割据西南的土皇帝。

  可以说彼时的吴三桂面对清廷的优渥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那么他为何要选择造反呢?

  其实,清廷自入关伊始对汉人还是心存忌惮的,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特别是对于拥兵自重的汉人武装,满清朝廷更不可能毫无防备之心。

  清廷表面虽然上对吴三桂封官加爵,但当军力日益雄厚的吴三桂剿灭李自成部后不久,吴三桂被擢令“出镇锦州”,吴三桂在剿灭李自成部期间也与南明残余势力暗通款曲,对于这一切双方可以说心知肚明,吴三桂也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不再高喊“复君父之仇”,而是见风转舵“矢忠新朝”,并大肆抗清义士和南明余孽。只不过满清入关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还需依仗吴三桂这条“地头蛇”继续为其效力,而吴三桂也得倚靠军功换取清廷的优渥,因此,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前的这段岁月里,两者表面相安无事,背地实则暗流涌动。

image.png

  康熙皇帝执掌大清江山后,面对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费国家钱粮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康熙皇帝组织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听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关于撤藩的意见,经过多次朝会清廷内部仍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其实对于康熙来说,对于撤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大清国运的重大决策,就连康熙本人都没有思虑成熟,否则他就不会频繁密集的召开撤藩会议,而越是高度机密的决策政令,参与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则,国家危矣!然而由于康熙大张旗鼓的举动,撤藩的音讯早已传入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被逼反清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的旗帜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关宁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江以南,各地汉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继在不到三个月内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箭在弦上既已发出,岂有收回的道理,缘何吴三桂未能把握时机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帝京呢?

  我认为吴三桂没有抓住有力战力乘势渡江北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吴三桂“欲出完全”。出兵跨过长江挥师北上就意味着吴三桂要集结现有占领区内的所有兵力方能逐鹿中原,而仅以临时驻扎在松滋的兵力显然无法与长江以北、乃至黄河以北的清廷军力相抗衡,倘若安稳驻扎于江南之地,即便北伐不成,亦可据江而收,甚至划江而治。

  其次,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尚在北京留作人质,冒然出兵北京必定祸及爱子。根据史料记载,吴三桂驻军松滋期间曾以书信往来于康熙,并暗中冀希望出面调停释放吴应熊。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吴三桂或许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绝对是政治上的低能儿,康熙是何等人物?焉能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image.png

  最后,吴三桂年事已高,无雄心壮志。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已年届六旬,作为起事的领头羊,要想一鼓作气拿下帝京推翻满清的统治,显然完成这个沉重的任务并非朝夕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统帅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譬如靖难之役朱棣九战九败最后一举突破南京城,成功问鼎帝位,倘若朱棣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永乐大帝,而多了一位谋逆失败凌迟处死的藩王,显然就当时吴军势如破竹和长江以北闻风逃匿的清军来看,吴三桂倘若一鼓作气杀奔江北,天下易主或未可知也,但从吴三桂久驻松滋的情况来看,此时的他早已丧失了当年策马扬鞭挥刀沙场的锐意进取精神。

  因此,纵观彼时格局,倘若吴三桂以迅雷之势挥戈北上,至少饮马黄河必成定局,毕竟此时距离满清入关还不足二十余年,民族问题极为尖锐,加之吴三桂听从谋臣良策问鼎帝京驱逐鞑虏大功可成也,可惜,迟暮之年的吴三桂早已丧失了当年引贼入关、荡平江南的勇气,否则,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司马徽为什么迟迟不肯出山?他是在害怕吗?
对三国中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何不肯出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的谋士,以卧龙诸葛亮为首,可是即使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所不知,却也没能一统江山,那么哪位推荐诸葛亮的先生,为何不出山呢?在诸葛亮出山之时为何又说:孔明随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呢?最终诸葛亮的失败,证明了哪位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话是对的,那它为何不出山呢?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司马徽年事已高,若想长寿安康,必先要保证自己无忧,他在山林之间,不为凡是所扰,自可增加自己的寿命,如果出入红尘,出山辅助,无论是辅助哪位君王,都毕竟忧心忡忡,也将使用阴谋诡计,这些都是水镜先生不想的,所以退隐红尘,活在山清水秀之间,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司马徽看透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群雄并起的年代,肯定会有人出现一统江山,无论他是否出山,这天下都会一统,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时局。再加上,他不想因为他的...
· 吴三桂坐拥40万的军队为什么没有趁机打过长江呢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吴三桂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吴三桂发动的那场叛乱是很有名的,他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吴三桂势力达到顶峰时,兵力接近40万。这个数字几乎是清朝军队两倍,但是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趁机打过长江去。吴三桂的失败有着很深的历史原因,各方面的原因注定了他不可能打过长江。太多的因素束缚着他,吴三桂能够占据南方南方半壁这已经是一个极限。而且从吴三桂自己的角度来说,他也根本没有做皇帝的能力,他的两次背叛基本上都是出于半主动半被动的情况下开始的。一、吴三桂两次背叛都有自己的原因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20多万农民军进入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退无可退之下,在煤山自缢殉国。此时的吴三桂正镇守关外,北京的失陷是他的军队成了一支孤军。起初吴三桂是愿意投降的,陈圆圆的作用远没有那么重要。吴三桂率领自己的军队已经经过了山海关,就在这个时候,坏消息传来,自己的家产被那帮农民军查抄,父亲吴襄也被一顿毒打,爱...
· 重兵在握的吴三桂最后究竟为何没能打过长江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一再的倒戈,帮助清军拿下了明朝的大片土地,最后在想要与清军抗衡的时候,有很多士兵和势力,然而却没能战胜清军,打过长江,最后只能失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网络配图明末清初的时候,国家也算小有不太平,而在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人,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也不在乎什么大义,出卖国家,帮助清军打下了大片明朝的土地,他向清军投降,换来了一时的富贵,这个人就是吴三桂。说起这吴三桂,是真的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又不爱国,又怕事,还好女色,总之,也不是什么好人。在投靠清军之后,享受过一段舒服的时光之后,想要和清军抗衡了。然而,在与清政府的抗衡之中,最终是以他的失败告终,结局不美好,但他的这场叛乱,也带给了清政府不小的打击,带来很大的伤害。网络配图在投靠清军之后,吴三桂也曾打入云南一带,并且掌握了这部分地区的权利,成了这片地区的领导者。吴三桂此时拥有的军队大概在8万人左右,之后又补充...
· 长城共跨过多少座山?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辽东虎山,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8851.8公里,约17703.6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长城共跨过辽宁虎山、燕山、太行山、大青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 为什么左良玉在得到崇祯皇帝的命令之后却迟迟不肯发兵呢
当大明王朝发展到中后期时,历史上曾经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渐从显现出端倪到愈演愈烈。国家出现了各个方面的问题,还面临着内忧外患。到了最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的全国性政权就这样终结了,后来永历帝的南明政权也没有存在太久。然而,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前的生死困境中,曾经是有过一线生机的。因为崇祯皇帝曾经向大将左良玉求救过,当时左良玉拥兵80万,国家军政的半壁江山都在他手上了。但是显而易见,崇祯皇帝并没有等来左良玉这位大忠臣的救援,见死不救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江山就这样消亡了。为什么左良玉在得到崇祯皇帝的命令之后,却迟迟不肯发兵呢?其实如果分析起来,背后的原因是很简单的。首先看左良玉这个人,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很复杂的。左良玉虽然没有在最后关头救国救驾,崇祯驾崩之后他却痛哭不止,最后哭到吐血而亡。但他真的爱国的话,却又磨磨唧唧,不肯及时救驾。明末时期曾经涌现出一批忠臣良将,比如史可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