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袁崇焕如果不死,会投降跟着李自成一起阻挡清兵入关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3
转发:0
评论:0
袁崇焕如果不死,会投降跟着李自成一起阻挡清兵入关吗?,你们知道袁崇焕不死,会投降李自成一起阻挡清兵入关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在

  你们知道袁崇焕不死,会投降李自成一起阻挡清兵入关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在历史这片浩瀚大海之中,朝代更迭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系统更新,逐步推移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进入近代史以前,关于明清朝时期的争议不断,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运筹帷幄历史的几大人物,在北京这块地掀开了错综复杂而又剪不断理还乱的一段历史故事。

  要说起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有两个大人物是断不可不纳入研究范围。笔者认为,这两人充分起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作用,更是时代的大英雄,这两个人就是袁崇焕和李自成。一位是崇祯皇帝手下杰出的战将,赫赫战功,被誉为是如同岳飞一般的存在。而另一位李自成则是公认的引领农民起义的伟大的革命英雄。

image.png

  在当时复杂的战局之下,对内他们彼此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一个要保住明朝,一个要自建政权;对外则是女真、大金等外族人士虎视眈眈多次来犯。当然了,最后的结局是历史早已经定好的,袁崇焕死于自己忠于的皇帝之手,而李自成则战败,死于多尔衮与吴三桂之手。最后的最后,明朝覆亡,清朝粉墨登场。

  作为当时能够影响局势发展的两个人来说,这样的结局难免不让人感到唏嘘。假如袁崇焕不死,那他是否会投降李自成,与李自成携手一起对抗清军呢?双强联手又是否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关于袁崇焕之死,世人不仅是各说纷云,并且对他个人也是褒贬不一。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确定的是他死去,在当时是让老百姓感到大快人心的,这才有老百姓争相抢食他肉一说。作为一名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士,他最后却死在了自己一门心思忠于的崇祯皇帝之手。有人说他是死有余辜,因为他有通清之嫌疑。有人说他死得太冤,因为他一死,对于明朝而言失去了最坚固的抵御外族进攻武器,加速了明朝的衰亡。假如他没有自大功高盖主,假如他没有自作主张杀死毛文龙激怒龙颜,那么在当时外族频频入侵的情况下,他是否会联同当时第三股力量李自成一起抵抗清军?

  答案是不会。

image.png

  第一,从性格上分析,对于袁崇焕的评价,最突出的是四字评价——“志大才疏”。袁崇焕的确是一个有才能而且有头脑的人,连敌手清朝对他赞誉有加。但是他这个人,因为出身环境以及个性弱点的关系,他聪明可是他骨子里头的小民思想使得他目光十分短浅。私自杀去驻守重要战略位置的大将毛文龙后,未能想到要去照顾以及拉拢当时群龙无首的毛文龙底下大军,导致一众将士投靠后金,酿成巨大隐患。

  此外,他私自杀死毛文龙,虽然历史对于他为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众所纷云,但是无法不让人怀疑的是他杀害毛文龙对当时的明朝而言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毛文龙有能力,并且他当时所驻守的位置以及他带领大军的作战实力一直以来都是牵制后金进攻的主要力量,杀死毛文龙后只能说是间接加速了后金的进攻。明明知道这样一个重要性,他却要冒死杀死毛文龙,这足以说明毛文龙的存在对于他而言是有威胁的,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袁崇焕本人性格上不够大度,无法容纳他所控制不了的强人呢?因此综合袁崇焕本人的性格分析,他是断断不会与在他看来是农民出身的“反贼”有所合作,更不要提投降与李自成。

  站在李自成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他同样不会重用袁崇焕。

image.png

  李自成是一个杰出的革命英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他的失败不仅在于他的短视,更在于他不会用人。他既没有得力的文武将,他更不懂得如何知人善任,导致最后内部腐烂、信任感崩盘,完完全全失去了民心。作为一个“愚忠”的明朝著名战将袁崇焕,后期多疑的性格将导致他不会重用袁崇焕,并且他在攻破明朝以后,杀了多位明朝忠臣。所以说,即使袁崇焕有意投降,李自成与他也会产生信任危机。

  袁崇焕、李自成相继死去后不久,外族便已极快速度创建了清朝。跟笔者一样,不少人都会抱有这样一种看法:若袁崇焕、李自成强强联手,或许会扭转历史的战局走向。然而,明朝的灭亡根却不在于战将的多少和厉害,而在于当时的大环境下,外族强大的战斗能力以及骑兵的巨大优势,再加上鼠疫天然灾害,只能说天时地利人和都给了清朝,他们想不赢也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的话,李自成还能阻挡清军入关吗?
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谈及明朝末期的历史,不少人都认为满清之所以能夺取明朝的争权,吴三桂的助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都觉得当年吴三桂要是没有主动让出山海关,清军根本无法控制淮河以北的地区。不得不说,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实在太高估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李自成集团了。而明朝将军吴三桂所领导的关宁军当时不过是依靠城池中坚固的防御体系,才勉强和清军持于抗衡状态,如果正面交锋,他们根本没有打败清军的胜算。更何况吴三桂本人在明军和清军最后一次大规模冲突——松锦之战中,只是能勉强死里逃生,他个人军事能力可想而知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至于李自成集团领导的部队呢?只能说,空有数量,没有质量。李自成最精锐的部队是前明西军在陕西地区的士兵,他们在当地不过是负责抵御蒙古兵的小规模骚扰,和大多数明军一样,他们作战能力低下,而且根本就没有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还有那些后来加入李自成的...
· 吴三桂是为了报复李自成抢走陈圆圆才引清兵入关的吗?
说起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现代人看来这一行为说明了他就是一个被美色冲晕头脑的大汉奸。那么到底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呢?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关于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这个问题,在当时他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对当时的朝中士大夫来说,引军助剿未必不是不可以。人们说吴三桂是汉奸无非就是在责怪吴三桂当初主动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侵。但事实是,就算吴三桂当时死守山海关,清军也不是不能入侵的。因为清军完全可以从长城的其它入口入侵,所以在当时,引清军入关已是无可奈何。不过,无可奈何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吴三桂最大的错误不是引清军入关,而是在他引清军入关后的极端行动。那么吴三桂当时到底为什么引清兵入关呢?内忧外患,这是当时的现象。一方面,李自成攻占北平,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内讧不断。一方面,当时吴三桂还在孤守山海关,他心爱的妻子陈圆圆以及他的父母一家人都被李自成抓去。自古忠孝两难全,此时的吴三桂必须要做出选择,...
· 吴三桂为什么会引清兵入关最后为什么会投降
当时的明王朝其实已经岌岌可危,崇祯皇帝自缢后,吴三桂眼见失去了依靠,自己一个人守着山海关,看着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和清兵都要打过来,其实他心里早就想投降了,只不过是在清兵和李自成中间犹豫不决。不得不说吴三桂他是一个以自身利益为重,两面三刀的人,他其实早就在二者之间都给自己留了后路,皇太极曾写信给吴三桂表达了招降之心,而李自成在给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提到,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而吴三桂最后的选择当然还是以利益为重的,他投降清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清朝更符合他利益所需,而李自成这一方不符合他的利益需求有这么几个原因。李自成当时招降吴三桂的时候,许下白银四万两,吴三桂也曾因此动过心,但是后来李自成是关押了他的家人,而且还处以刑罚,两相对比这就显得不真诚了。吴三桂是一个孝子,早在他还没有崛起的时候,就曾以二十名奴仆将自己的父亲,从四万大军中救出,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孝...
· 论清兵入关的文化背景
三百五十年前的清兵入关,简直是创造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这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接受吴三桂迎降进入山海关的清军,次日于石河战败大顺军之后,便一路顺风,如入无人之境,刀不血刃地于五月二日,在“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万岁者”〔1〕的欢迎声中,进入北京城。回顾历史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明清对峙的二三十年间,后金一一清不要说进入北京,就连山海关门也未曾一入。它的每次用兵都受到了明朝军民的顽强抵抗。此次竟如此顺畅,不能不令人惊讶。对此,朝鲜君臣也感慨万端。他们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年十一月,朝鲜仁祖大王接见大臣时说:“今观大明之事,不胜痛叹。人有自北京来者,皆云无一人为国家死节者。岂有二百年礼义之天朝,一朝覆亡而无一人死节之理乎?至如宋朝寄寓于岛屿之间而犹有忠君义士抗义树节者。国家虽亡而声名闻于千古。以此观之,人才岂不重欤!”大臣徐景雨说:“圣教诚然。岂知大明天下曾无一个男子提一旅...
· 论清兵入关的文化背景
三百五十年前的清兵入关,简直是创造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当这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日接受吴三桂迎降进入山海关的清军,次日于石河战败大顺军之后,便一路顺风,如入无人之境,刀不血刃地于五月二日,在“都民燃香拱手,至有呼万岁者”〔1〕的欢迎声中,进入北京城。回顾历史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明清对峙的二三十年间,后金一一清不要说进入北京,就连山海关门也未曾一入。它的每次用兵都受到了明朝军民的顽强抵抗。此次竟如此顺畅,不能不令人惊讶。对此,朝鲜君臣也感慨万端。他们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年十一月,朝鲜仁祖大王接见大臣时说:“今观大明之事,不胜痛叹。人有自北京来者,皆云无一人为国家死节者。岂有二百年礼义之天朝,一朝覆亡而无一人死节之理乎?至如宋朝寄寓于岛屿之间而犹有忠君义士抗义树节者。国家虽亡而声名闻于千古。以此观之,人才岂不重欤!”大臣徐景雨说:“圣教诚然。岂知大明天下曾无一个男子提一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