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邦为什么敢把全军交给一没有指挥经验的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9
转发:0
评论:0
刘邦为什么敢把全军交给一没有指挥经验的人?,萧何凭啥认可韩信?刘邦又为何敢把全军交给一没有指挥经验的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

  萧何凭啥认可韩信?刘邦又为何敢把全军交给一没有指挥经验的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往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就国,并听从张良建议,一把火烧掉了通往关中的栈道,以向项羽表示,我刘邦绝没有西向与你争天下的想法。

  刘邦的目的达到了,不但项羽相信他不会反,就连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相信,刘邦打算在汉中长期的当土霸王了。

image.png

  刘邦手下的士卒,大多是关东人,而且很大一部分来自江淮平原,初次来到崇山峻岭的汉中,不免产生陌生恐惧之情绪。这汉中,就是个狭长的断陷盆地,东西长两百余里,南北宽仅十到五十里,四面都是平均海拔在两千米以上的高山,给盆谷中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曹操说它直如天狱,诚不虚也。

  况且,中国人又最为安土重迁,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边缘之地,无异于被流放,所以汉军们都非常思念老家与老家的亲人。于是,每到深夜,军营里都会飘起思乡的楚歌小调,听的人肝肠寸断,结果慢慢的就开始有人当逃兵了,刚开始只有几个几十个,后来成百上千越来越多,甚至有的中高级将尉都失望逃跑了。汉王刘邦每天组织大家开思想动员会议、并严法杀逃兵以立威,却都阻止不了这股逃乡热潮,毕竟大家出门打拼,为的是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而不是困守异乡扎根边疆。

  于是渐渐的,汉王也就麻木了,动员会也不开了:跑吧跑吧,通通都跑吧,哼!我不稀罕!我不稀罕!最多我就在汉中当一辈子草头王了,那又怎样?我就算老死汉中也是个货真价实的大王了,总比从前那个小亭长强!

  现在的汉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已然失去了从前的斗志,他真的累了,累的有点儿自暴自弃了。他此时的心理,与淮阴少年时的韩信一般无二:浑浑噩噩,如在梦中,寻不到一点儿成功的希望,他也非常需要一句当头棒喝啊!

  除非萧何与韩信有不正当的男男关系,否则刘邦说啥也不肯相信萧何的鬼话。没办法,萧何只好给汉王慢慢解释,于是他收起笑脸,非常严肃的说:“臣闻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今诸将易得,国士难求。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如长王汉中,不欲东归,随韩信去与不去,亦无足轻重。如欲与项王争衡,东向而图天下,非韩信不足与议也!”

image.png

  汉王泱泱道:“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何尝不想尽早东向称霸天下,可是……”说着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其实,刘邦心里很清楚,他们再这样待下去是非常危险的。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巴蜀汉中地区向来易于割据自守,难于扩张进取。闭塞的环境、困难的交通、安逸的生活、悠闲的民风,会将一切雄心壮志消磨干净。后来三国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和姜维,不顾国弱兵弊,近似徒劳的多次强行推动北伐,就是出于对这群山锁国磨人的戒惧。所以汉军若不能在短期内兵出秦岭,延宕日久,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言尽于此,萧何便决定摊牌了:“大王果欲东归,宜急用韩信,否则,信终亡去耳!今日之事,王若不用韩信,臣免冠服,纳与我王,愿归田里,免使他日为项王所虏也。”

  汉王久久的看着萧何,脸上尽是疑惑与嫉妒的古怪神情,良久,才满怀幽怨的说道:“好吧,算我怕了你!我就用他为将。这样你该满意了吧!”

  萧何摇了摇头,道:“虽使为将,尚未足留信。”

  汉王跳了起来,大叫:“这还不够!!那你说,你说!老子要怎么做才够?”

  萧何面色平静的说道:“我王当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突地变了嬉皮笑脸的神色,正容道:“丞相啊,你一生唯谨,行事向来稳重,今日何以如此?寡人虽少学,亦知大将军之职,所系甚重,国家之安危,三军之存亡,仰赖于一人也。若一时轻信,用韩信为大将,倘其能言而不能行,资谈有余,临事不足,非独我等受虏,无数百姓且死于无辜,丞相一时悔之何及。且寡人闻韩信母死不能葬,乃无能也;寄居亭长,乞食漂母,乃无耻也;受辱胯下,一市皆笑,乃无勇也;仕楚三年,官止执戟,乃无用也!这样无能无耻无勇无用之人,寡人怎可轻用!”

  萧何道:“不可轻用,便要重用么!韩信他乞食漂母,受辱胯下,乃是英雄未得其时;在霸王帐下,为执戟郎官,乃英雄未得其主;臣与信言,洞见肺腑,真有用之良材,天下之奇士,决非徒资口谈也!大王再疑,臣愿以全家性命保之!”

image.png

  汉王冥思良久,终于道:“既如此,老子便赌一次,拜韩信做大将军好了!”

  “善,如此我王幸甚,大汉幸甚!”

  “那你现在就派人召他进殿来,寡人当即赐之大将军符印!这总可以了吧!”

  “此亦不可!”

  汉王第二次跳了起来:“这还不行?你到底想怎样?一次次的逼老子……寡人都要被你搞疯了!!”

  萧何忍不住笑道:“王素慢无礼,此韩信所以去也!今拜大将如同儿戏,招之则来挥之即去,招妓也未有这般随意。”

  汉王有气无力的说道:“你他妈的就是事儿多!那你说要怎么弄?”

  萧何道:“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刘邦已经无语了,为了韩信那个臭小子,寡人居然还得当几天和尚,你萧何真可行啊,好吧好吧,就按你说的办,这可都是因为你啊萧何,人这一生,总得傻一次,寡人就陪你傻一次吧。

  萧何这才满意笑去。

  说实话,史书里的这段记载实在很有演义的感觉,关键是我们的老萧同志也太没有组织原则性了一点儿吧!也不经过战阵考察,就凭着几次谈话,就认定一小年轻儿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而且不仅是认定,还一个劲、拼了命的追慕、保举,非要把汉军交在一个从未指挥过任何战役的菜鸟手中,换作谁是汉王,恐怕也免不了心里打鼓吧!况且,想那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郦商等人,都是斩关夺隘、身经百战的宿将,最后却还得归韩信这无名之辈管辖,这又岂能服众?

  如果这段记载果真没有任何夸张成分在内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对萧何的无双慧眼与政治勇气肃然起敬了。一个才高八斗、能力出众的政治家,奋其一身去辅佐一个小小亭长起兵造反;一个德高望重、万人敬仰的大丞相,拿自己积累下来的所有政治资本去换取君王对一个区区胯夫的信任重用——这需要怎样的一种的政治勇气啊!这种勇气其实并不比项羽的破釜沉舟逊色多少。

image.png

  光凭这一点,萧何,大汉第一名相,实至名归!而萧何的子孙兰陵萧氏,也将萧何的政治基因发扬光大,流传千年,号称“两朝天子,九萧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政治门阀,贵不可言。

  萧何凭啥认可韩信?刘邦又为何敢把全军交给一没有指挥经验的人?

  至于汉王,他为何连个面试都不搞就决定拜韩信做大将军呢?原因很简单,汉王无比信任萧何,萧何又无比信任韩信,所以汉王也就无比信任韩信了。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志在天下的汉王连这点也做不到,聪明的萧何早就不跟他一块玩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邦为什么把垓下之战的指挥权交给韩信,结果如何?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刘邦为什么把垓下之战的指挥权交给韩信,结果如何?”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垓下古战场,在今安徽省固镇县和灵璧县之间的淮北原野上。汉五年(前202)十二月,由陈县撤退到这里的项羽,决定倾其全力,与刘邦作最后的决战。经过长达五年的消耗战,项羽丧失了大部分国土,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国,境况日益恶化。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充,集结在项羽手下的楚军,仍然有十万之众,楚军最精锐的核心力量,跟随项梁、项羽渡江北上的江东子弟兵依然健在。在项羽的统领下,楚军始终旗鼓整齐,军纪严明,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楚军将士,视项羽为军神,项王在,楚军军威在。项王击鼓,楚军奋勇进击,项王鸣金,楚军从容收兵,只要项王的大旗不动,楚军磐石不移。八年以来,在项王的统领之下,楚军速战速决,百战百胜,多次以少胜多,全歼秦军于巨鹿,大败汉军于彭城,在大规模...
· 苏秦提出合纵策略时没有把握,六国却愿意把指挥权交给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苏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合纵联横策略在战国后期非常吃香,提出这个设想的两人,一个苏秦一个张仪,虽然史书上对他俩先后出山的顺序有些疑问,但不管谁前谁后,他俩都是把这个理论发挥得最好的。从历史上讲,合纵联横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实际上,随着战场环境的延伸和战争条件的不同,现在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所谓合纵,就是集中兵力联合作战,分割包围;所谓连横就是以少胜多、各个击破,突出重围。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他俩专门研究鬼谷子的谋略和攻防计策,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俩师承一门学的一样。苏秦下山之前,他走了不少冤枉路,先是到周王室谋取功名,结果被人冷眼相看,撵出门外。后又投奔秦赵,原以为凭自己的本事找份工作非常容易,没成想两国的大门都没进去。等他周游列国一事无成回到家中,兄嫂又嫌他不会种田对农业一窍不通,天天没给他好脸色。苏秦也是要脸面的人,总呆在家里吃白食也...
· 陶谦为什么选择把徐州交给刘备,而不是交给自己儿子?
真实的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求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目标,历史文献只是参考;历史又是生动活泼的,一起来研究下“陶谦为什么选择把徐州交给刘备,而不是交给自己儿子?”的话题,感受历史的魅力。?因为张邈、陈宫和吕布发动的叛乱,曹操当初从徐州撤了兵,之后徐州的形势得到缓和。对陶谦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曹操一时半会儿难以从与吕布、张邈的苦战中脱身,袁绍还要对付公孙瓒,黄巾军余部受到重挫,目前处于低潮,唯一游手好闲又不安分的袁术,此时在荆州牧刘表的强大压力下离开了南阳郡,向扬州刺史部寿春方向转移,目前一心向南拓展。陶谦应抓住这个空当,厉兵秣马,以备与曹操再次决战。可是陶谦却提不起精神来,他病了。这时候的陶谦已经60岁了,在人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现在的古代,这个年龄已经到了暮年,是可以交代后事的年龄了。一般人会把事业交给儿子,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
· 史上第一个提携曹操的人死后把妻女交给曹操
曹操在年轻的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青年,不被世俗所拘泥,做了好多在成人眼里只有“坏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跟袁绍一起去偷新娘等等。这个在当时绝对不是君子所能做的事情,所以放浪形骸,意气用事的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被人看好,可是在大家都不看好曹操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却对年轻的曹操说:将来天下会大乱,也只有你才能平定天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说这话的还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当时朝廷里的大官桥玄,桥玄当时的职务是太尉,相当与现在的军委主席,而还是入常委的。得到这样一个人物的赏识,曹操当然高兴,从此就跟桥玄走得很近了。网络配图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当了官,后来又做上了县令,最后又被召入朝廷当议朗,也就是当皇帝的警卫参谋。关于曹操被谁举为孝廉史书上没有详细的交待,但这个很可能跟他的忘年之交桥玄有关。一个军委主席级别的人要提拔一个年轻人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我们去过多的解释。因为桥玄至始...
· 孙策为什么把江东权力交给弟弟孙权?
中国古代权利是世袭的,父亲死了把位子传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过有两个人有点特殊,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以此来约束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孙策,临死时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留给儿子孙韶。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把儿子交给儿子孙韶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其一,孙策的孩子太小,当时江东虽然被自己打下来了,自己儿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远远比打江山更难。网络配图其二,孙策害怕外戚当政。历史上一旦儿子小,往往母亲的势力过大。这样有可能重蹈东汉后期的覆辙。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对当时的情况洞若观火,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其三,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孙权知道孙策是什么人,孙策临死时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弟: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