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开国元勋早早辞职还是难逃朱元璋的清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6
转发:0
评论:0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开国元勋早早辞职还是难逃朱元璋的清算,你们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含义吗,接下来小编结合历史为您讲解。

  你们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含义吗,接下来小编结合历史为您讲解。

  公元前473年,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王夫差,开启了越国称霸的时代。作为复国功臣的范蠡在功成之后选择了隐退,并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同为复国功臣的大夫文种不这么认同,可历史证明范蠡是对的,不久,文种被吴王赐死。

  古往今来因为功高震主而被诛杀的功臣遍布历朝历代,数不胜数。与其说范蠡的这句话像魔咒一样笼罩在功臣的头顶,倒不如说是人性对权力的追逐触动了统治者的底线,最终身首异处。

  大明开国功臣李善长就是一个典型。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史载“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可见李善长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他应该读过范蠡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深谙其中道理,但是自己却因此而不得善终,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追逐权力的路上,人性是如此的贪婪,最终被贪婪吞噬。

  1354年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在行军途中,李善长来到军门求见,朱元璋早就听说李善长,很礼貌的接见了他,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顿觉相见恨晚。朱元璋问:如今乱世,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平定天下吗?

  李善长回答: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峰起,有如秦末乱世,你应该向刘邦学习三点: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刘邦凭借着三点,用了五年时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只要您能够效仿刘邦,将来也一定能够成就帝王之业。

  可以说,李善长的这番话对于朱元璋而言,犹如三国诸葛亮的隆中对。亦由此可见,李善长从一开始就处在权力核心的位置。

image.png

  后来,朱元璋任吴王期间,李善长担任右丞相(仿元朝例,右为大),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号人物。在这个位置上,李善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朱元璋的统治区域出现一派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的景象。后来改革官制,不再像元朝那样以右为大,改以左为大,李善长也理所当然的被调整为左丞相。

  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臣子,在长期反元的斗争中与李善长建立起的友谊并不比其他将领少,同时,对于这个长自己二十一岁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满的是敬重与感激。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册封皇后、太子等一系列帝国大事中,李善长担当了大礼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太子朱标的太师。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李善长而言,这种无以复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荡的保证,却也是掘墓危险的开始。

  大明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劵”“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在朱元璋封公的六个人(其余五个是)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成都在洪武功臣中绝对是首屈一指。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李善长也形成了自己盘根错节的淮西官僚集团。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在悄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一名军事统帅向帝国的领袖转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他如同一个老农民守护自家院子一样,勤勤恳恳的守护着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怕一丝权力被窃走。

  洪武三年,李善长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老对手刘基的离退使得李善长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乡,李善长在朝堂上的权势已经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其亲友势力遍布朝堂内外。

image.png

  月盈则亏。居安思危。当达到的顶峰的那一刻,李善长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平稳的走下来,如何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面对李善长一样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应该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这些老臣确实好用,并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们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胁皇家统治的人。这种心态,我们从朱元璋对李善长说过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人心之一,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就是说,作为一个臣子,要做到时时检点自己,不能随着性子乱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李善长不可能听不出来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以患病为由向朱元璋递交了辞职报告。在李善长看来,自己退休应该是帝国的一件大事,皇上不可能轻易的批准。辞职的举动更像是一场,表明自己并不眷恋地位和权力。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顺势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善长致仕的消息震惊朝野,在满朝文武看来,就在两个月前,李善长才刚刚被奉为国公,现在却要回家养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李善长就这样退休回到老家安徽定远。朝廷赏赐土地若干,赏给一百五十户人家为他守田,佃户一千五百家,依仗卫士二十户。对于一个退休的老人而言,这样的物质应该算得上是不错了,如果李善长能够在此刻开始安安分分的养老,或许能够得以善终,但他没有。

  就在李善长回乡的第二年,清冷的岁月让曾经执迷权力的他寂寞难耐,这种精神上的寂寞不是物质能够弥补的。昨日还是帝国首屈一指的权臣,如今却如同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一样在田间地头度过晚年,空有满腔如少年般的热血,却无用武之地。

  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李善长,连着向朱元璋发了几道奏疏。其内容大致一样:自己病已经好了,身体恢复的也不错,还能够为帝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朱元璋要用李善长,当年就不会同意李善长致仕,如果不用李善长,那就不是几道奏疏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李善长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再加上要重回权力中枢的这封信,这让异常神经敏感的朱元璋不得不联想到谋逆二字。

  作为答复,朱元璋安排李善长主持安徽凤阳主修宫殿。朱元璋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让李善长远离权力中心。

image.png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淇,并封李淇为驸马都尉。李善长奉命进京主持婚礼。昨日左丞相,今日皇家亲。此等荣耀,李善长应当满足。他此时应该明白,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再去染指帝国中枢权力。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同乡找到李善长,这个人就是胡惟庸。谈笑之间,李善长深深喜欢上了这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不久,胡惟庸将女儿嫁给李善长弟弟的二儿子李佑。李、胡关系更近一步。凭着满腹才华和精明能干,以及李善长的运作下,胡惟庸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朝廷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直至1380年,御史中丞涂节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杀刘基,接着再告胡惟庸谋反。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审查结果出来了,胡惟庸“谋反属实”,同时,御史中丞涂节和御史大夫陈宁作为胡党嫡系难辞其咎,一并问斩。朱元璋借题发挥,不断扩大胡惟庸案,直至1390年,牵扯到胡惟庸案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其中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数万人之多,朝中文官几乎洗劫一空。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

  即便是此时,如果李善长能够看清时务,安安分分的吧自己摆在一名老农民的位置上,应该还能够留下一条命。可惜,他没有。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定远老家房子的一段墙体倒塌,李善长给曾经战友汤和写了一封信,借用三百名士兵修葺倒塌墙体。就在300名士兵出发的同时,汤和为了自保,一封发往京城的告密信也同时发出。在洪武年间这样的高压政治态势下,尤其是对于“谋反”尤其敏感的情况下,不论以什么名义借用三百名士兵,都属于容易令人产生联想的行为,更何况,借用士兵的人是曾经的朝廷重臣,很容易让人将这种行为与谋逆联想在一起。

  不久后,李善长的一个远房亲戚丁斌犯罪被流放。丁夫人找到李善长痛哭一番,请求解决儿子。李善长应该是出于长者的心态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恳请陛下看在老臣当年微弱之功的份上,给丁斌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封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元璋立即派左都御史詹徽彻查丁斌案。从朱元璋只言片语的交代中,詹徽揣摩到了圣意。

  很快,丁斌供出李善长谋反,其中有两个细节足以致死李善长。其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其二,胡惟庸曾经找过李善长“共谋大事”,李善长说,我已经老了,“汝等自为之”。等于是默许了胡惟庸谋反。

  1390年春天,李善长因参与胡惟庸谋反,赐死。夷灭三族。

  毫无疑问,李善长的死是一起冤案。正应了那句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为什么死、有什么作案动机、案件取证是否真实等等,都不重要。

image.png

  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五品郎中王国用上书朱元璋,大意是:李善长和陛下是一条心的。生是国公,死后会封王。儿子娶了公主,亲戚做了大官,位极人臣。他没有必要为了成败尚未可知的造反去冒险。有人说他想辅佐胡惟庸,更是没有道理的,试想,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甚于爱自己的侄子。李善长与胡惟庸是侄儿亲戚,与陛下则是亲子亲女结亲。即便是辅佐胡惟庸造反成功,他无非也是封国公,儿子娶公主而已,不会比今天更加的富贵显赫,况且,李善长难道不知道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

  朱元璋看完后,默然不语,没有怪罪王国用。王国用说的“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正是对李善长功绩的褒奖,这也是李善长被诛的原因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如何善终?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如何善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每当我们回顾起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时,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那2400多年不断更替的封建王朝了。而在这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当中,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其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那极不平等且非常森严的阶级观念了。简单来说,如果你不幸穿越回封建社会中的话,就算是再有能力,也很难突破自己的固有阶级,更别说妄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阶级体系。(至于我们经常在穿越小说中看到的,那种主角从无名小卒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剧情,无论在哪一个朝代实现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当然,正所谓“世事无绝对”。历代封建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一步登天位居九五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譬如,汉高祖刘邦的出身也只不过是沛县的一个亭长;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前不仅出身低贱,后来更是当过乞丐、和尚等。而他们之所以能够一举冲破阶级限制实现一步登天,只因...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漫谈历史上滥杀功臣的皇帝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将军范蠡总结的一句话,道出了帝王无情,可同甘苦,不可共患难的感叹。做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肯定是遭人嫉妒的一个职位,皇帝为了防范臣子们的篡逆之心,往往狠心杀戮。越王勾践不是皇帝,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但他开了一个坏头,杀了功臣文种,逼跑了功臣范蠡。后世的皇帝们,固然有不杀戮功臣的名君,如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但效仿勾践的大有人在。有的皇帝的毒辣程度,大大超过了越王勾践,跟他打江山的的开国元勋大多遭其毒手,留下了千古憾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汉开国皇帝刘邦首开诛杀功臣先河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刘邦自言管理与谋略不如萧何、张良,打仗不如韩信。“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刘邦有刘邦的优点和长处...
· 飞鸟尽良弓藏!战国名将白起也难逃死亡命运!
飞鸟尽良弓藏!战国名将白起也难逃死亡命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白起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无敌的,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打败他。在官方历史上,很难发现他的失败。他打了七十多次仗,一生中杀死一百多万名敌人。他在和长平战争中杀死了四十多万名士兵,他的外号被称为“人屠”。尽管有人批评他残忍的杀人行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人们心目中作为一代战神的形象。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会没有一点缺点。每一位成功的将军都必须双手沾满鲜血,不管将军多么善良、忠诚和勇敢,因为战场上只有敌人。因此,作为一代名将白起,他自然也有优缺点。首先,小编我先来谈谈白起的优点。白起是秦朝的一个彻头彻尾的贵族。他的祖父在秦朝享有世袭头衔,商鞅变法以来,贵族和宗族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不再享有特权,在没有功绩不能升官的背景下,白起和其他普通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因为他是贵族,他也不瞧不起人。相反,他更加低调和克制。白起十六岁参军,凭借他...
·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历史典故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
· 狡兔死良狗烹
【成语】狡兔死良狗烹【成语】狡兔死,良狗烹【拼音】jiǎotùsǐ,liánggǒupēng【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出处】《韩非子·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寓意】唤醒广大的劳动人民,觉醒起来,不要被统治者利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