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后宫“借刀杀人”的三种境界,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下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9
转发:0
评论:0
后宫“借刀杀人”的三种境界,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下场,后宫“借刀杀人”的三种境界,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下场。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相关的内

  后宫“借刀杀人”的三种境界,不同境界有不同的下场。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相关的内容。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借刀杀人”,意思是借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的力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借刀杀人看似容易,实则错综复杂,一个不慎,轻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重则身家不保葬送前程。

  古装戏中常常会出现“借刀杀人”这个计谋,后宫一群看似柔弱的女子,实则心思深沉,利用明枪暗箭借刀杀人。她们有的是为了地位和宠爱,主动设计陷害他人;有的是被逼无奈开始反抗,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借刀杀人”的计谋中往往会涉及到三个方面:持“刀”之人、被“杀”之人以及“刀”。

image.png

  第一种境界:持“刀”之人在暗,被“杀”之人和“刀”在明

  第一种境界很毒,但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持“刀”之人只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实在不是英雄好汉所为。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丈夫贾琏和尤二姐有私情,因惧内不敢带回家中,所以养做外室。但是纸始终包不住火,这事还是被凤姐知道了。凤姐对贾琏说,“夫君不用躲着藏着,男子汉三妻四妾很正常”,一番巧舌如簧哄的贾琏信以为真。在凤姐做主下,尤二姐被接到大观园中,安置在了凤姐的眼皮底下,随后,凤姐出招了。

image.png

  贾琏此前已有了一个小妾——也就是原来的丫鬟秋桐,她就是凤姐的“刀”。凤姐三天两头在秋桐面前挑拨,一会儿说尤二姐抢了秋桐的宠爱,一会儿又说自己在尤二姐那儿受了委屈。

  秋桐此人没脑子的很,果然轻易上了钩,三天两头跑到尤二姐面前讥讽辱骂,最后把尤二姐逼得没了活路,吞金自杀,事发后凤姐痛哭流涕装好人,心思之歹毒可见一斑!

  其实凤姐初登场时因为性格豪爽吸足了眼球,又因情商高会说话极受读者喜爱。可逼死尤二姐一事让很多读者对凤姐粉转黑,凤姐自己也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image.png

  第二种境界:持“刀”之人和被“杀”之人在暗,“刀”在明

  第二种情况好比对弈,“刀”就像棋子,博弈的双方没有在明面上过招。古装剧《甄嬛传》几乎算是古装类电视剧宫斗的巅峰,其中对“借刀杀人”的应用可谓是达到了巅峰。

  《甄嬛传》中的祺贵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胸大无脑。作为宜修的“刀”,祺贵人很能作妖,只要甄嬛和雍正独处,她保准状况百出,让宫女找皇上来看她,俗称“截胡”。而且祺贵人曾设计害甄嬛,在甄嬛回宫的必经之路上放了鹅卵石,轿夫脚滑后怀孕的甄嬛受惊。

image.png

  甄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觉察到“刀”的所在后并没有急于下手除去,而是利用祺贵人完成了反击皇后、讨好太后、笼络人心的一系列操作,不愧是宫斗冠军!

  祺贵人的下场很惨,失宠后被皇后放弃,皇上厌弃之后被太监在雨中乱棍打死,丢在了乱葬岗。

  皇后和甄嬛都用了借刀杀人,但是因为主角光环的关系,主动伤人的皇后失了圣心,还免不了被观众说一句心肠歹毒,而正当防卫的甄嬛得了恩宠,还要被赞一句智慧过人。

image.png

  第三种境界:持“刀”之人、被“杀”之人以及“刀”皆在明

  第三种境界是“借刀杀人”一计中的最高境界,三方皆在明处,高手过招,互相制衡,精彩纷呈!

  还是以宫斗大剧《甄嬛传》为例,后期甄嬛设计顺利回宫,甄嬛、宜修、安陵容三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宜修利用安陵容陷害甄嬛,甄嬛也利用安陵容制衡宜修,而安陵容一边跟着宜修陷害甄嬛,一边又不时给甄嬛透漏一些宜修这边的核心信息,比如那句著名的“皇后杀了皇后”,双面间谍安陵容实力演绎了“刀”的生存之道。

image.png

  中国人常说的阴谋和阳谋,“借刀杀人”的前两种境界是阴谋,第三种则是阳谋。阴谋阳谋虽然都是计谋,但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阴谋即真实意图和表面意图不一致,比如美人计,阳谋却是真实意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比如杀鸡给猴看。

  甄嬛、宜修、安陵容的真实目的三方都互相知晓,比的只是谁的手段更高明而已,这是“借刀杀人”的最高境界。

  但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实则都时计谋,滥用计谋一时得用,慎用计谋一世得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文化“和而不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和而不同”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
· 高允的境界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创连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有一天文成帝召开朝会,发现著作郎高允已经27年没升过职,他本人居然从未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由得大为感慨。他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拿刀枪弓箭,在我一旁侍候,然后观察我高兴的时候向我乞求官职,这不过是站立的功劳,却得到封王封侯。高允用一支笔辅佐国家,他的部下已经有一百几十人都官至刺史了,他却一直在做郎官,你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吗?”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没敢吱声。这时司徒陆丽上前票告说:“陛下教训得是,高允虽然没少受皇恩的恩宠,但家中贫苦,妻子儿女没有家产。”文成帝大为惊讶:“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是不是看我重用了他,才说他贫穷?”马上命令起驾,亲自到高允家察看。进得高允家的大门,只见院落荒疏,仅有草屋数间。...
·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运动的影响。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日常可从事的运动项目很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一、胆怯型。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拳击、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活动项目。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二、孤僻型。这类人应少从事个人化的运动,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逐渐改变孤僻性格。三、多疑型。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将导致失败。
· 古代才女的化妆境界
林清玄先生写过一篇“化妆哲学”的散文,题为《生命的化妆》。文章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化妆的三种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同时极富智慧地道出了化妆的最高境界乃是无妆,乃是自然。说到化妆,想必女士都感兴趣,很想通过化妆让自己的外表更迷人。爱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懂什么叫优雅,什么叫“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也着实令人遗憾。我们不妨回溯历史,虽然古代社会轻视女性,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历史上还是出现一些为中国文化增色的才女!阅读她们的人生,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此花不与群花比”,她们将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诠释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却对菱花淡淡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天生丽质,成长于书香门第,擅长书画,通金石之学,工于诗词,其词被盛赞为“词家一大宗”,真可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字“兼美”来形容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夫妻感...
· 善的境界:以德报怨
摘要: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主张“以德报怨”,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第63章)。《老子》第79章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什么是“和大怨”呢?河上注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这一解释是可取的。而孔子[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其意正与“和大怨”相近。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和报”怨愤的方式,必然损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为善,所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