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佘太君有多厉害?连宋太祖都要忌其三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1
转发:0
评论:0
佘太君有多厉害?连宋太祖都要忌其三分!,连宋太祖都要忌其三分!历史上的佘太君竟比杨家将传说里还厉害你知道吗?不知道没

  连宋太祖都要忌其三分!历史上的佘太君竟比杨家将传说里还厉害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诸多影视与戏剧作品中,佘太君亦是整个杨家的灵魂人物,威望高到连宋真宗都要礼敬她三分。虽然“佘太君”这个人物的大部分事迹是虚构的,但要是认真追溯起她的原型和她的娘家人,那可是连“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都不敢擅动的武将世家!image.png

  “佘太君”虽是戏剧人物,但据多位宋史专家考证,其原型应该为“折太君”,是出自北宋府州(今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折氏家族的一名女性。在北部方言里,“折”大多数情况下可念“she”,因此在其事迹流传过程中名字出现变异是很正常的。同时据学者分析,“折太君”甚至都并非杨业的妻子,而是府州隔壁丰州(今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西北)刺史王承美的妻子折氏。

  因为据史料记载,这位钟情于隔壁老王的“折太君”在其夫生前积极协助夫君抗辽,而在夫君死后不仅入宫受封,还多次为边事抗诏与皇帝辩论,其人深受宋真宗的尊重。无论是活动时间,地点还是具体事迹,“折太君”与“佘太君”都极为相似。因杨业的妻子同为折家女。(《岢岚州志》:“杨业“娶折德扆女”),因此有充分理由相信在流传中,“折太君”的故事逐渐与“杨家将”的故事杂糅了起来,“折太君”逐渐从隔壁老王的妻子被附会为杨老令公的贤内助。

image.png

  说起 “折太君”所属的府州折氏那可就更了不得了。相比于“杨家将”,府州的“折家将”虽然知名度差了很多,但其战力和战功都毫不逊色于前者。折氏家族的先祖折华在唐末就担任过府州镇遏使一职,五代时期,折氏一直拒守府州,不断抗击北边契丹人的冲击,无论是梁、唐、晋、汉、周都对这一家族优待有加。宋朝建立后,中央甚至一直默认由折家世袭掌管府州。直至北宋灭亡时,折家共传了六代、十二位知州,平均每人的任期长达十年,这远高于宋代知州任期不得超过三年的规定。只凭这点,足见府州折氏的特殊性以及在北宋时期崇高的地位。那么府州折氏凭什么这么受宠呢?

  在北宋初年,府州折氏的主要战功都是抗击辽国,但是没过多久,夏国崛起于西部。因此,府州就成了宋、夏、辽三国交界之地,宋廷无论是北伐还是西征,都绕不开府州折氏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府州像一根楔子一样狠狠地钉在夏、辽边界,使得二者在南下时都要顾忌侧翼,更使得夏、辽无法轻易集结军队,合力攻宋。当然,战略位置重要是一方面,折家人战力强悍才是其受到朝廷偏爱的主要因素。

  仅在史籍中查知姓名,有战功在身且出自府州的折家人,就多达数十个,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折家将”。其中突出者,如折从阮,协助太祖平定北汉。折御卿,击败辽国大将韩德威,虏获马匹上千,斩敌将二十余人。折继闵,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军主力连续战败的情况下,三次坚守府州不失。折可适,在洪德城之战中击退由西夏梁太后率领的西夏十几万大军,并且缴获梁太后的衣服、龙牌,差点生擒梁太后。折彦质,“靖康之变”后率军抗金,南宋立国时官至副宰相。

image.png

  然而,无论“折家将”怎么厉害,还是无法左右整个战争形势。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一切都不可逆转了。金兵拿下府州,宋军全线退守陕南。府州的折家人有的南下追随宋廷,有的接受了金人的招降,折家的祖坟也被趁势入侵的西夏人刨掉,“折家将”的赫赫威名就此消散。只有那个刚毅果决却又慈祥善良的“佘太君”用一段又一段的戏文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抃有什么本事连皇帝都要对他礼让三分
赵抃是宋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臣,他曾经在1034年成为进士,之后陆续担任了一些官职,直到二十年之后成为当朝的御史,从此后名垂青史,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在宋神宗时期他担任右谏议大夫,后来又担任过杭州、青州等地区的官员,最后在1079年从太子太保这个职位上退休。赵抃生平十分的刚毅正直,几乎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要让他几分,那么赵抃生平具体是怎样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赵抃的生平还要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他出生在1008年,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生活的十分贫困,后来让他的哥哥抚养长大,他在懂事之后一直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的致使,终于在1034年成为进士。在此之后他开始担任节度推官这个职位。后来有曾经担任江原等地的知县,当他在濠州地区担任转运使的时候,因为当地的士兵要发动兵变,当时的知州大人不仅不想办法解决事情,反而躲了起来将赵抃推到了前面,可是赵抃却非常云淡风轻的解决了这次的隐患。在赵抃的生平中他名声...
· 文鸯有多厉害?很多战国猛将听到他的名字都要胆颤
很多人都不了解文鸯,很多战国猛将听到他的名字都要胆颤,简直太厉害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因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吧,反正文鸯一直都在历史上是不那么火的人,但是要是追溯到文鸯之前所处的时代的话,文鸯一定是一个风云人物,要知道,很多当时特别勇猛的将士们听到他的名字都要在心里打鼓呢,可想而知,文鸯之前是有多厉害啊。要说起文鸯的硕硕战绩,那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啊,不过在文鸯的赫赫战功里面还是有很多战略战术一直是延续至今的。文鸯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在战场上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文鸯是生活在一个武将世家里面,或许是从小就受到了自己家里面环境的影响吧,文鸯从小就特别勇敢,在他年龄还小的时候,文鸯就已经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出征去打仗了,虽然文鸯年龄还很小,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比其他很多成年的战士还要勇猛,文鸯甚至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排兵布阵的天赋了。在和父亲征战的时候,文鸯根据当时很多官兵来包围他们的危机...
· 夫概有多厉害?就连伍子胥也自愧不如
还不知道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神勇过人,就连伍子胥也自愧不如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506年,吴国打着兴师救蔡的旗号,大举进兵楚国,而挂帅亲征的正是吴国的国王阖闾,伍子胥和孙武作为他的两大谋臣伴随左右,而作为先锋的正是他的亲弟弟,夫概。大战在即,作为一军主将最怕的莫过于前敌将军违令行事,如此将打乱统帅部的一切部署与设想,给将来的战事带来无法预知的危害,但这些还顾不上细虑,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怎样应付眼前的突变。孙武在急速斟酌之后,断然决策:主力依旧不动,自己选择的那三千五百精锐前锋立即出动,跟进夫概所部,当然,需要呐喊为主,厮杀为次,全体散开,多插旗帜,实施威吓战术。阖闾惊忧之余,听了孙武的建议,强按下了全军出动的打算,任由孙武全权收拾这无法预测的战局。这样,在夫概的五千“熊兵”杀入楚军大阵的后面,又响起了更加密集的战鼓与呐喊,五千徒兵之后,随即跟进的是不知多少吴...
· 乐进有多厉害?连关羽都不是他的对手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被忽视的猛将乐进,关羽都不是他的对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不仅仅体现在古代诗词书画上面,还有着古代朝代的争权夺势。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那它必须要不停的征战,使自己本身的实力越来越强,国土越来越辽阔,这也是中国古代各个国家一直战火连天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古代什么时候战争最激烈,在小编看来,无疑是三国时期了。当然,这只是小编个人的看法,可能是受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影响吧!毕竟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之间的交战确实精彩。除了三人之外,他们手底下的大将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看看那个关羽,倒杯酒坐在那里,出去一会就把华雄打败了,回来的时候,酒还是温的,关羽也是因为这一战成名,现在的我们还把关羽当做武财神呢。除了关羽之外,还有一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败局,哪怕是如此厉害的关羽,跟他比试当中也处于下风,他就是曹操手下的乐进。说起乐进...
· 卢植到底有多厉害?连曹操都很敬佩他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的老师卢植有多厉害,连曹操都很敬仰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人称刘皇叔,留给人门的假象就好像是刘备是真正的皇叔,其实人们都被这个假象迷糊了,事实并非如此。翻阅史料可以发现刘皇叔的祖辈中山靖王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就生儿子了,据统计竟然生了120多个。可想而知,经过几代的繁衍,刘备只能算刘氏家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名成员,刘皇叔这个称号一点都不值钱。刘备之所以后来能成大器,并非是这个名头使得刘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是完全得益于他的老师卢植。卢植祖籍范阳,祖上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秦始皇时代就有卢熬、卢生,官居博士。他曾经拜师当时的儒学大师马融,可以说是马融的得意门生,学识过人,文武双全,受到人们的追崇。由于他的名声实在太高,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九州做过太守,尚书等官职。公元184年,卢植指挥军队黄巾军起义,立下不少功劳。卢植在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并且有不少粉丝,像曹操这种一代枭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