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是汉武帝的刻意刁难吗?李广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9
转发:0
评论:0
是汉武帝的刻意刁难吗?李广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是汉武帝的刻意刁难吗?李广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是汉武帝的刻意刁难吗?李广难封背后的真实原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多年来,李广难封成为了无数人唏嘘不已的历史遗憾。但从另一点来看,李广的人生悲剧不是没有原因的。

  身先士卒的冒失

image.png

  李广本身就来自边境地区的骑兵世家

  在出身上,李广属于典型的六郡良家子。这些人加入军队成为骑士或者加入期门,是需要有马匹和武器,还要有骑射技能。这些都需要一定财力和家传武艺。也就是说,李广其实来自边境地区的中小地主或土地豪强。

  从秦末汉初的战斗来看,有冲击力的骑兵部队虽然不多,但是其重要作用已经在战场上显现了出来。到了汉初,这样的部队依然有限,主要出自边境地区的良家子。所以在文帝和景帝朝,李广的个人武艺显得十分难得。他所在的陇西地区,从先秦就开始习惯与草原文化接近。自然是很多人善骑射,成为汉与匈奴交战的精锐主力。这也是匈奴人奉其为勇士的原因。

image.png

  李广的家族在先秦时期就以骑兵出名

  李广的战斗风格,从他的祖先李信和儿子李敢、孙子李陵身上,都看得到影子。李信曾在易水之战中带领轻锐击败燕军,又带领少数部队深入辽东追击流亡的燕王朝廷。但是在后来的第一次灭楚之战中,也是因为前进迅速而疏忽了侧翼防御,惨遭项燕击败。

  从司马迁大肆渲染的李广的几次边疆冲突和射虎经历来看,这个人对自己艺术化的骑射本领十分自信。所以经常性亲自深入敌境,去体验酣畅淋漓的战斗。以至于出身义渠、熟悉李广战术的典属国公孙昆邪就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如果他总是这样不爱惜自己,恐怕会导致兵败身死。皇帝也因此把他从直面匈奴左贤王的上谷地区,调到了上郡地区。

image.png

  李广面对的匈奴主要是边境袭击部队

  在白登之围到后来的马邑之围期间,匈奴骑兵经常寻找防线上的薄弱点,且永远是打完就走。等汉军集结后赶到,已经是姗姗来迟。因此,汉匈两边没有大规模会战记录。李广参与的大战主要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对付的是同样方式组织,战斗力还不如边郡驻军的对手。这就是李广积累名声的背景。

  如果说武艺在小规模战斗中的作用很重要,那么在大规模会战中,将领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受到考验。

image.png

  李广总是对自己的个人武艺过度自信

  同部下脱节

image.png

  李广的大部分部下 都没有他的个人实力

  但李广的个人武艺,与他的大多数部下是脱节的。而且他的兵法其实也有落后的嫌疑。

  李广的治军并不严格,对于士卒是散养模式。平时也不注重营地的夜间防御,不设刁斗这样的警报系统。他本人平时话也不多,经常和部下练习射箭,还喜欢一个人在地上画阵型图。

image.png

  李广的很多军事习惯都源自战车时代

  那么他画的是什么阵型呢?这从他的一些实战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大概。公元前120年,李广在面对匈奴包围时下令所有人结成圆阵。还在浚稽山之战中,李广也曾有过章法不错的布阵。但其家族兵法和战斗体系,可能来自于祖先李信的先秦经验。因此,就是在长城沿线,指挥着以步兵、弩手和战车为主,加少数边郡骑士的队伍。

  李广很喜欢带着少数精锐骑兵在前阵开路或者身先士卒。在景帝年间,就带着精骑寻找匈奴军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但在归途中被匈奴大军截杀。虽然带着自己的亲随全身而退,但大军主力没有跟上来。因为军中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能骑擅射,所以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他的风格和行动会和主力军脱节。

image.png

  李广还喜欢找匈奴中的精锐射雕手对决

  相比之下,后来的卫霍没有李广那么重的经验包袱,军事经验来自于陪武帝狩猎和期门郎的狩猎活动。武帝身边有北地义渠骑士公孙敖、公孙贺,还有匈奴化的韩国贵族后裔韩嫣作为少年侍卫。这些人帮助汉武帝和卫青迅速学习到原版的草原游牧战法以相关武艺。年轻的霍去病对于古代兵法更是嗤之以鼻。

  李广的战斗体系,到了漠北的陌生环境里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让他指挥全骑兵的部队并不理想,已经说明了个人武艺的高低和指挥水平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

image.png

  李广在指挥大规模部队时表现不佳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image.png

  适应力差是李广战绩不佳的另一个原因

  在对于新环境和新战术的适应程度上,李广也明显不如后来者。卫青曾经带着出使过西域,被匈奴长期扣押的张骞作战,所以可以得到关于匈奴的军情和战报。霍去病在平定河西的战斗中,军队里有獯鬻之士,也就是陇西甘肃地区的戎狄士卒。他们对于同胞和草原地形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在行军和扎营上,李广倒是很有匈奴和戎狄的风格。在文帝和景帝的时代,李广的战法是善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寻找水源,军队阵型松散,士卒们可以自己安营扎寨、自己自便。作死因为李广远远放出斥候,所以也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

image.png

  李广对于部下的约束也远远不够

  这样的战法得以实行而没有大败,很大程度是因为文景时代,汉军还是在长城沿线作战杀敌。在没有远离长城防御体系的熟悉区域内,可以不设严格防御。到了武帝时代,李广的军队一离开了熟悉的边塞防御,就多次受到伏击和围困。甚至因为迷路而误了大事。

  在对待外族人士方面,李广也显得过于刚硬。在对羌族作战时,他曾经用设鸿门宴的方式诱杀对方800人。所在对异族人士的态度上,很可能不会任用外族俘虏。

image.png

  李广同样不是一个善于统战的人

  武帝外戚的崛起

image.png

  卫青这代人的崛起 也注定了李广的地位尴尬

  李广获得提拔和重用是在文景时代。在汉武帝前,除了开国元勋集团和他们的子孙外,六郡良家子是汉武帝之前对匈奴作战的主力。

  但到了武帝时代,武帝为了推行自己新的内外政策,并适应新战术需要,提拔了一批新的外戚将领和他们的部下。甚至还有一批投降汉朝的义渠人和匈奴人。在《卫将军骠骑列传》后面附的16位讨伐匈奴的将领中,仅有曹襄是开国功臣后裔。其余人除苏建、李广、李蔡等出身良家子外,剩下的很多人都是追随卫霍的立功将领。

  武帝一朝,李广因为战绩不佳,已经有了命数不好的流言蜚语,这对于他的名望必然有影响。所以在兵员分配上,李广等老将得不到最精锐的战士。和他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不少文景时代留下的老将。但卫青就能带领最精锐战士深入敌内,让功臣宿将们在自己后面追随。所以在军功上形成了马太效应,差距逐渐拉开。这些六郡良家子在前线冲锋陷阵,但是在主要将领中的代表人物却不多。

image.png

  李广在武帝时代往往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

  不可控变量的累积

image.png

  李广的地位决定了他必须承受更多风险

  因为以上提到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积累,导致了李广在武帝一朝明显战绩不佳。除了战术和战法层面的问题,有些情况其实完全是不可控因素,这些事情是李广后来想不到的。

  比如年轻气盛的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立功后,私自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绶。问题是平定吴楚之乱后,梁国俘虏的吴楚叛军和中央军一样多。梁国占据40余城,打造的军械有数十万件,是当时最强的封国之一。刘武也曾经十分觊觎汉景帝身后的皇位,对汉景帝酒后许诺的空头皇位支票耿耿于怀,甚至组织杀手刺杀反对汉景帝立他为储君的大臣。李广接受这样的人的将军印自然会受中央猜忌。

image.png

  汉武帝只看战果而不重视过程

  虽然武帝即位后对此并不在意,但结合李广报复侮灞陵尉的经历,从侧面说明了此人耿直简朴、缺乏心机。

  除了性格,李广其实还遇到了为名声所累的问题。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为了摸索骑兵作战的规律,让李广、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人各自带10000人出战。这算是均匀用力,摸索战术的第一步。

image.png

  李广的部队往往会受到敌军优先照顾

  但是其他三人算是天子身边的亲随和打猎伴侣,在匈奴人中没有名声。李广却已经名声在外,所以受到了匈奴人的特别关照,惨遭主力伏击。于是,李广算是用自己的失败,为新人们分担了火力,也换来了一条教训,那就是不要分散多路骑兵出击。对于还在积累经验的汉军,还是集中用兵比较稳妥。

  在公元前121年的战斗中,李广以400多人英勇对抗40000敌军的围攻,坚持到了援军抵达。但这一战本质是为霍去病夺取河西打掩护,所以客观上也限制了他取得更大的战果。

image.png

  李广在漠北决战中成为了随意摆布的棋子

  到了漠北决战,汉武帝表面上照顾李广的面子,一开始让他打头阵。但是后来武帝为了生擒单于,于是暗示卫青将李广从前军换掉。而卫青为了照顾自己派系的公孙敖,于是顺便将武帝的命令延伸为打发李广走水草少还容易迷路的东道,自己带着亲信去对战单于。虽然卫青最多是偏袒亲信,给李广设置了阻碍,但道路险阻并不一定意味着迷路和延期抵达战场。事后派长史的问询也算是例行公事。

  李广自己也承认在漠北决战中是如此不顺利,是天命的原因。于是和当时的很多高级官吏一样,选择了拔剑自刎的方式自裁。在风气刚烈的汉代,高级将领还有先秦时代的古风。自裁不仅可以以死明志,表示不愿受到侮辱。更重要的是,自裁可以让家人和部下免遭惩罚。所以,汉武帝和卫青的决策和李广自尽之间没有很强的直接联系。李广的自尽除了个人性格和时代风气外,也是因为汉代军法严苛,对于战败将领的惩戒较重。他更有为部下免罪的用意,和之前一贯爱护部下、与部将分享战利品的做法是一致。也才引发了全军皆悲痛的场景。

image.png

  李广最后用自杀手段来保护家人和部下

  既然没有受到政治构陷,那么李广的遭遇只能说明他在新的时代,成为汉匈战场上的多余人。综合能力和自我定位差距较大,是李广难封的主要问题。很多后世文人借李广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不受重用,但又有多少人曾反思自己存在的固有缺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扶不起的刘阿斗背后的真实原因竟然是这个!
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聪明之人辅佐,最后还是丢了皇位。在众人眼中就是这样一个无用的人,在小编的眼中可不是这样的哦。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又当了29年的皇帝,你说这是为什么?事实上刘禅只是大智若愚而已!网络配图司马昭的心思可是人人都知道的,他害怕那一天刘禅,他突然有主见,到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帮助他夺回皇位。他司马昭还是有办法的。司马昭摆了酒宴,给刘禅以及蜀汉大臣们表演了蜀地民族舞。表演完后大家都哭了,只有刘禅一个人笑着。司马昭纳闷了,为什么一个国家都没了的人竟然会笑成这样,于是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笑。刘禅解释到,他说这里这么好玩,我已经不再想念蜀国了啊。司马昭无语了。网络配图虽然他不够聪明,可是他并不窝囊啊。如果自己哭了,那么身边这些的大臣可能就会一个接着一个被杀,最后自己也会死掉的。当年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他还是懂礼仪识大体的,就比如在诸葛亮用人不慎之...
· 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真实的李广是怎么样的?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真实的李广以及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公元前119年,李广率军在漠北之战中迷路,引刀自刎。一个在战场上并无特别建树的话题将军,最后成了皇帝的祖先,成了诗人笔下的战神,这分明就是人生大赢家啊!这究竟是什么情况?真实的李广是怎么样的?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汉武帝时代本是冤案多发期,太多位丞相死于非命,连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被逼自杀。但从中国历史上的热度而言,似乎李广为何封不了侯才是汉武帝时代甚至汉帝国的第一奇冤吧。“岂非天哉”?李广少年成名时,汉武帝还没出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入寇,李广作为“六郡良家子”(边郡良民)从军,因善骑射,第一次上阵就斩杀匈奴首级若干,被任为汉中郎。汉文帝曾遗憾地对李广说,“可惜啊,你生不逢时,你若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 先轸是自杀的吗?先轸的真实死因
晋国晋文公的连襟赵衰以举荐贤才而闻名于世,他曾多次向晋文公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赵衰举荐的人,几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人,这才有了晋文公时代下,晋国的欣欣向荣之势。晋国在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武将的基础上,奠定了晋国春秋霸主的地位。赵衰举荐了很多人,对他们的评价中肯而精确,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赵衰便向晋文公举荐了先轸,赵衰认为“先轸有谋”,自己比不上先轸的才谋,于是晋文公就任用先轸为将。后来,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立下了大功,证明了赵衰的识人能力果然过人,先轸的确是不世之材。在晋文公时期,先轸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先谋略而后战之,最终打败了大楚,晋楚争霸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晋秦的肴之战中,先轸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追击敌军。春秋时期,打仗规则中有一条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肴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先轸是当世的一代将才,他在没有前人的经验...
· 先轸是自杀的吗?先轸的真实死因
晋国晋文公的连襟赵衰以举荐贤才而闻名于世,他曾多次向晋文公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赵衰举荐的人,几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人,这才有了晋文公时代下,晋国的欣欣向荣之势。晋国在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武将的基础上,奠定了晋国春秋霸主的地位。赵衰举荐了很多人,对他们的评价中肯而精确,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赵衰便向晋文公举荐了先轸,赵衰认为“先轸有谋”,自己比不上先轸的才谋,于是晋文公就任用先轸为将。后来,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立下了大功,证明了赵衰的识人能力果然过人,先轸的确是不世之材。在晋文公时期,先轸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先谋略而后战之,最终打败了大楚,晋楚争霸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晋秦的肴之战中,先轸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追击敌军。春秋时期,打仗规则中有一条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肴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先轸是当世的一代将才,他在没有前人的经验...
· 先轸是自杀的吗?先轸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晋国晋文公的连襟赵衰以举荐贤才而闻名于世,他曾多次向晋文公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赵衰举荐的人,几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人,这才有了晋文公时代下,晋国的欣欣向荣之势。晋国在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武将的基础上,奠定了晋国春秋霸主的地位。赵衰举荐了很多人,对他们的评价中肯而精确,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赵衰便向晋文公举荐了先轸,赵衰认为“先轸有谋”,自己比不上先轸的才谋,于是晋文公就任用先轸为将。后来,先轸在城濮之战中立下了大功,证明了赵衰的识人能力果然过人,先轸的确是不世之材。在晋文公时期,先轸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先谋略而后战之,最终打败了大楚,晋楚争霸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晋秦的肴之战中,先轸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追击敌军。春秋时期,打仗规则中有一条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肴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先轸是当世的一代将才,他在没有前人的经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