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姚崇是怎么灭蝗虫的?“姚崇灭蝗”说明了说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0
转发:0
评论:0
姚崇是怎么灭蝗虫的?“姚崇灭蝗”说明了说明?,姚崇是怎么灭蝗虫的?“姚崇灭蝗”说明了说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

  姚崇是怎么灭蝗虫的?“姚崇灭蝗”说明了说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学的逻辑所取代,而科学的逻辑无非就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image.png

  图 灭蝗宰相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姚崇
家族祖父:姚祥,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字善意,银青光禄大夫、硖州刺史、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男,谥号文献。生平武后时期姚崇以门荫入仕,被授与濮州司仓的职务。他于武后时期,升为兵部郎中。当时正值契丹侵扰河北,战事频仍,姚崇向武则天剖析形势,分辨利害,受到武则天赏识,擢升为侍郎。698年再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中宗、睿宗时期后来张柬之助中宗复位,这时姚崇外调为亳州及常州刺史。其后在睿宗时,再任宰相,但因为与太平公主发生冲突,结果被贬至申州任刺史,其后又不断调迁,但即使为地方官员,其为政仍甚得民心,可见他并没有因被外调而灰心。玄宗开元时期唐玄宗即位之初,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其后再加封为梁国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后即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即为"姚崇十策"分别为︰废除武后时所定的严刑峻法;息兵休战,不求边功;公平执法,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宦官不得干政;精...
· 姚崇
参考资料《晋书·载记·姚苌传》《资治通鉴》晋纪
· 周灭崇之战
商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中,周军攻灭崇国(今陕西户县附近)的作战。周文王实行翦商战略,先后攻灭犬戎(今陕西武功东、兴平北,一说今陕西凤翔境)、密须(今甘肃灵台西)、耆(商西土与国,一说今山西长治西南)和邗(今陕西户县北,一说今河南沁阳西北)等商朝属国,然后集中兵力攻崇。崇国是殷西重要属国,首领崇侯在武丁时多次配合王师出征?方、周方,帝辛时更受到重用,助纣为虐。面对周军进攻,崇国依仗高大城墙和强大军力顽强坚守,被围困30天,仍拒不投降。于是周文王一面加强军力,准备大量攻城器械,兼备临车、冲车,联合友邦及同姓国共同行动。另一面安抚民众,进行政治攻势,宣布崇侯“茂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说苑》)的罪状,标榜自己为民伐崇,并令军队不得任意杀人、坏室、填井伐树、抢掠牲畜,以解除崇人顾虑,瓦解守军斗志。周军终于攻下崇城。灭崇后,文王修筑丰邑(今...
· 姚崇与洛阳(二)
姚崇与洛阳之二二、洛阳是姚崇暂露头角、施展才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地方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姚崇从郑州(今河南郑州市)司仓参军的位置上,被朝廷召回,在神都洛阳担任司刑寺的司刑丞之职。司刑寺,本称大理寺,主持刑狱,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司刑丞,官品为从六品上阶,其职责是裁决狱讼,判定量刑之轻重。大周皇帝武则天像天授之际,武则天为保障自己顺利登上大周皇帝宝座并巩固之,大兴酷吏,残酷地了有反抗言行的李唐宗室及元老大臣,同时也滥杀了大批无辜,引起了朝臣人人自危。姚崇就任司刑丞后,接受最多的案件就是所谓的“谋反案”。姚崇坚持从实际出发,公正执法,有“谋反”言行则按“谋反罪”惩办,没有“谋反”言行的则按没有发落。关押的“谋反案”中许多官员,经过姚崇审理,都被无罪释放而保全了性命。三十多年后,姚崇去世,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赞扬道:“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执法无颇,全活者众。”天授年之后,...
· 姚崇与洛阳(三)
姚崇与洛阳系列之三三、姚崇在洛阳还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天授年间,在朝廷任职的姚元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19)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文曰:“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20)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