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4
转发:0
评论:0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王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苏轼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image.png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相比而言,苏东坡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胡说八道。”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image.png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大吃一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明朝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image.png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寡妇出上联,谁能对出嫁给谁,最后守寡一生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能够彰显汉字魅力的毫无疑问就是诗词歌赋和对联。古代的知识分子最喜欢的就是吟诗作对,抚琴鼓瑟。包括古代征婚的时候经常用这种形式,电视剧现最多的是比武招亲,但实际上最多的应是以诗会友,以诗征婚。明朝的洛阳城有一位寡妇饱读诗书。早年间也算是大家闺秀,后来嫁给丈夫,成为了贤内助。每天闲来无事便与丈夫进行文学上的交流,两人互相出难题,只能对出来就能有小小的奖励。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还是非常圆满的。后来因为丈夫是商人,经常去外地出差。寂寞的女子只好自己在家中自娱自乐,想象着丈夫在身边。她等了好久之后,等回来的只是丈夫的死讯。悲从中来的女子数次想伴随丈夫而去,但被人救回来。多了好久,她终于从悲痛中缓过神来,想要重新开始一段婚姻,换一种新生活。她对于自己的夫君只有一个要求,长相不重要,必须要有才华。为此她进行对联招亲,就是自己出上联,然后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娶她进门。等到家门口聚集了很多...
· 皇帝出一个上联没人能对出下联,一才子对出后却被皇帝处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并很快流行起来。不仅文人雅士喜欢对联,很多皇帝也对此很感兴趣,并留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故事。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却非常热衷于对联,并将他推广到全国。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对联文化非常繁荣,世人大多只知道朱棣能征善战,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永乐年间,朱棣任命大才子解缙为总纂官,修纂了影响深远的《永乐大典》。有一天,朱棣来到太子的书房,查看一下他最近的学习情况,大臣杨士奇跟随。当看到太子正在学习对联文化时,朱棣突然来了兴致,就对杨士奇说道:“朕素问爱卿才华横溢,突然想到了一个上联,不知爱卿能否对出下联?”杨士奇先是谦虚了一下,然后表示自己愿意尝试。几秒钟后,朱棣就说出“色难”两个字。杨士奇望着皇帝,内心十分不解地问道:“敢问陛下,这两个字就为上联吗?”朱棣微笑地点了点头...
· 赶考时随口说出一上联,武则天重金悬赏求下联,至今无人能答
导语: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应有尽有,然而在古代,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吟诗作对”似乎是唯一的娱乐,没有什么能比想出一个让别人苦思冥想的对子更加享受的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唐朝时期一个秀才想出的“千古绝对”,千年来都没有能对出下联。唐朝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时口渴难耐,在向乡亲们询问水源时,当地百姓将他引到一口名为“古泉”的水井前,急不可耐的秀才猛的接连喝了十口水,随即张口就说了一上联:“进古泉喝十口白水。”刚想继续说下去,却是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工整的下联来,由于急着赶路,秀才便不再深究。后来秀才顺利地考上了榜眼,并成功见到了当今圣上,也就是妇孺皆知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与皇上交谈时提到自己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对子,武则天瞬间被点燃了兴趣,马上命秀才说出上联。然而当他说出上联之后,朝堂瞬间鸦雀无声,连本届状元也答不出来。这个上联看似容易,其实里面暗藏玄机--十口连起来是“古”,白水加起来则是“泉”,要想对出一...
· 苏轼一世英名竟折在小和尚手里,上联:秃驴何在
大文豪苏轼,以往都是他给别人出难题别人答不上来,顺便烘托一下他的聪明才智,但是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会灵验在了他的身上,他肯定想不到,一世英名会折在一个小僧手里。苏轼的人缘是极好的,因为他性格幽默,又没啥官架子,很多人都喜欢他。这天他出游的时候来到了佛印的寺庙,就想既然路过那就顺便拜访一下吧。走到门口,看见一个小沙弥站在那,就顺口问了句“秃驴何在”。他的意思自然是问你家方丈去哪了,秃驴自然也折射了东坡与佛印关系的熟络。没想到小沙弥想也不想就回答“东坡吃草”。东坡愕然,老脸通红,一言不发。小沙弥想的是,你调侃我家方丈,我就调侃你一下,你问秃驴在哪,驴子自然是吃草的,东坡吃草四个字不仅回答了问题,也是犀利的回击。苏轼没想到,这个小沙弥有这番敏捷的思维,暗地里为自己的莽撞羞愧难当。这是不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关于苏轼的故事有很多,历史上记载的不在少数,他曾经做了个很著名的...
· 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一对仇敌
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嘉佑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