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北齐都城在河北,为什么帝王大多死在太原?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1
转发:0
评论:0
北齐都城在河北,为什么帝王大多死在太原?,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两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著名的咏史诗,既《北齐二首》。这两首诗各有名句,《其一》有“小怜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二》有“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两首诗都提到了一个地名——晋阳。北齐亡于北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晋阳失陷。晋阳在北齐的地位,不是正式国都,却比正式国都更加重要。晋阳在哪?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别称龙城。

image.png

  咱们看历史地图,无论是高氏实际控制的东魏,还是取代东魏的北齐,国都都标注为“邺”,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河南省安阳市北。但在北齐高氏皇室心中,晋阳才是他们真正的国都。于是,北齐正式定都于邺,但北齐皇帝们没事就往晋阳跑,有的干脆就住在晋阳。邺城的国都地位,变得有名无实。北齐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原因。

  北齐开国皇帝实际上是一代枭雄高欢。北魏末年,北方大乱,出身寒微的高欢想建功立业,苦无财资。在娶了娄昭君之后,高欢才有了马匹,风云际会之时,一飞冲天。高欢本属尔朱荣部,尔朱荣被杀后,高欢瞧不上尔朱家首领尔朱兆,阴欲图之。尔朱兆的大本营就在晋阳,高欢早就看中了晋阳,认为这里是图王之地。北魏末年,高欢平定并州,占据晋阳。

image.png

  高欢被魏帝封为大丞相,但他显然不可能住在已成四战之地的魏都洛阳。高欢寻找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晋阳再合适不过了。高欢决定在晋阳兴建大丞相府,作为自己的根本之地。高欢给出的理由是:晋阳处在四塞之地。

  山西省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山西省西边,是滔滔黄河,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山西省东边,是巍巍太行,隔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山西省南部是中条山、王屋山,与河南省隔着黄河相望,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相邻。

  而在山西省内部,黄河以东,从北至南是吕梁山脉。而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之间的,是著名的汾河。汾河发源发于吕梁山与云中山之间,然后向南流去。经过太原(晋阳)、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新绛等地,在河津汇入黄河。汾河两岸地势较低,形成了狭长的谷地,适合居住与耕种。狭长的汾河谷地,又被分为北边的太原盆地,南边的临汾盆地。两个盆地之间,介休与灵石之间,地势比较高。

image.png

  晋阳四面为高山环绕,在军事地理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高欢控制的东魏,包括山西省、河北省、京津二市、内蒙古中南部、辽宁省西部、山东省、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后地盘扩张至长江北岸)。除了山西省,剩下的区域多以平原为主,这就决定了晋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如果高欢居守平原地区的邺都,不易于防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守在晋阳,即使有敌军,也很难轻易杀进汾河谷地,相对比较安全。高欢居守晋阳,对邺都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一旦邺都有变,高欢可轻易平定。但如果居守邺都,一旦晋阳有变,高欢就鞭长莫及了。

  黄河以西,是西魏地盘,由另一个枭雄宇文泰控制。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宇文泰要略强于高欢,双方多次大战,宇文泰胜场居多,可为明证。所以站在高欢的角度,宁可让西魏军攻占邺都,也不能让西魏军拿下晋阳。在冷兵器时代,居高临下的战略地理优势及因此而形成的心理优势,是不能忽略的。

  高欢控制东魏,本想定都洛阳,但洛阳大乱之后残破,又地近西魏,只好迁都于邺。邺都从某种角度上,更像是高欢东魏傀儡皇帝元善见(东魏静帝)的大监狱。高欢本人多数时间都住在晋阳,手握重兵,向西防着宇文泰,向东防着元善见。由于晋阳与邺都的地理距离不算太远,高欢经常从晋阳出发,去邺都拜见他操纵的木偶元善见。事毕,高欢千骑如云,返回晋阳。公元547年,高欢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晋阳始终是北齐高氏的根据地,高欢长子高澄本人也是在晋阳遇刺身亡。高家兄弟分工很细,高澄坐镇根本重地晋阳,二弟高洋坐镇次一级的重地邺都。高澄死后,高洋就是在晋阳震服了之前瞧不起高洋的元老重臣。高洋在位十年间,虽然经常外出,但事毕后,还是回到晋阳。高洋也是在晋阳驾崩的。之后的废帝高殷、文昭帝高演都死于晋阳。只有武成帝高湛例外,他死在邺都。但是高湛在当皇帝及太上皇期间,也常去晋阳。高湛喜欢折腾,但他不傻,丢了晋阳,高家的天下就要塌掉一半,谁也不敢马虎。后主高纬更不用说了,在位十二年间,高纬没事就往晋阳跑。

  作为北齐的死敌,北周宇文氏自然知道晋阳在北齐的地位,只要拿下晋阳,北齐无险可守,必亡。然后就是著名的“小怜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周军拿下晋阳,占据河东(山西省)形势之地,北齐灭亡,不可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夏朝都城在邓地
夏朝都城在邓地|2006-10-1616:48:00|来源:夏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
· 夏朝都城在邓地
夏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样“薄衣食,卑宫室”,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把...
·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用风水揭开谜团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盛,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古时候的人很讲究风水,尤其是选国都这种大事更是大意不得,纪要考虑到政治、经济要素,还要联系风水方面,而这几点都要搭档具有,也许就非北京莫属了。古代人在挑选国都时,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准则为重要根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舆形势及物产丰富等自然环境。在我国历朝建都都有易学和风水根据:“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地利,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网络配图宋朝时有个通晓堪舆的朱熹,向皇帝引荐建都地址冀州:“冀州好风水,云中之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元代时忽必烈以为“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所以决议定都定都北京。明代巴图鲁也推荐北京作为国都:“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局势宏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皇帝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运营全国,驻华之所,非燕不...
· 古代都城为什么大多建于北方?有三个原因
朝代都城是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的地方,它所具有的特点就是一个词:权威。一般来说都城是帝国中心,也是帝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历朝历代到统治者对都城的所在地都极为重视。选择都城首要元素:地面要开阔平坦选择平坦开阔的地面建城,更加有利于都城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才能拥有比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农业活动。中原大一统王朝所固定的三个都城选址: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北京紫禁城都具有这个最主要的特点。选择都城第二大元素:水源要充足,依山傍水战国秦三都都排列在渭河北岸,加上关中地势平坦,便于行马,不管是走水路或陆路,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全国的信息送到都城。战国魏惠王挖鸿沟,隋炀帝开挖大运河都是这个原因。至于依山傍水则是出于国都的防守考虑,作为一国的命脉,国都沦陷就等同于江山崩塌,所以必须选址慎之又慎,细之又细,把国都打造得铁桶一般。古城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因为关中地区山...
· 古吕国考证吕国都城在南阳
吕国的都城到底在哪儿呢?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姓氏》中记载到:“宛西三十里有吕城”,《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提到:“吕,在今河南南阳城西三十里董吕村,周宣王时改为甫,后为楚灭”。吕国就在咱们南阳城西,也就是在如今的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方营一带,这可是千真万确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