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 而是在秦国取得了成功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8
转发:0
评论:0
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而是在秦国取得了成功呢,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

  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秦国做大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三个谋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张仪,一个是范雎。

image.png

  (商鞅剧照)

  商鞅通过成功的变法,让秦国走上了不同于六国的独特成长之路。这是秦国与六国的一个分水岭,也预示着将来秦国越来越强,六国则毫无章法一团乱麻,陷入被秦国逼迫打击的局面。

  张仪是一个纵横家,他对秦国最重要的功绩,不是他骗了魏国多少城,或者骗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骗过蜀国,又和司马错一起,灭了蜀国巴国苴国。因为灭掉巴蜀,让秦国在拥有了秦川之地大粮仓以外,又拥有了巴蜀之地大粮仓。而这也使得秦国虽然连年打仗,挑战六国,依然具有足够的粮食。

  范雎对秦国的重要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其“远交近攻”的策略,让秦国避免了被六国合起来攻击的被动局面,而得以顺利地灭掉六国,实现统一大业。

  有趣的是,这三个重要人物,都是出自魏国,或者说是魏国培养出来的人才。那么问题来了,魏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什么没能在魏国取得成功,而是在秦国取得了成功呢?

image.png

  (张仪剧照)

  一、墙里开花墙外香。

  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公孙痤在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王,但是魏王并没有当回事。于是公孙痤说,要么你就用他,要么你就杀了他。他要是给别人用了,咱们魏国就有麻烦了。但是魏王既不用他,也不杀他。总之一句话,不把他当回事。正是这样,商鞅才离开魏国到了秦国。

  范雎也是在魏国时候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以至于齐王都听说了。因此范雎和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齐王才会偷偷给范雎送礼。范雎虽然坚决拒绝了,但是这一事件却遭到须贾的嫉妒,于是他回来对魏王说,范雎通敌。

  事实上,如果魏王有一点眼光,他就应该想想,为什么齐王会给范雎送礼,同时范雎又不要?因为魏王从来没往才能上去考虑,根本就没觉得范雎是一个人才,所以他才会听须贾的话,跟着处罚范雎,从而造成范雎逃到秦国。

  包括张仪在内,在魏国时,也没受到重用。等到张仪在秦国当过相国后,魏王才用他当相国。没想到张仪那时候已经恨透了魏王,所以当了秦王的奸细,帮助秦王削弱魏王。

  如果张仪没有在秦国当相国的经历,魏王怎么会重用他呢?

  总之,这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表现。

image.png

  (范雎剧照)

  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商鞅、张仪、范雎对于秦王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外来的和尚”。

  他们所讲的那些观点,秦国本土的人,有没有向秦王讲过这些呢?肯定也是有的。但是,秦王并不相信本国的人,而是只相信外来的商鞅、张仪、范雎讲的是对的。这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其一,因为是外来的人,因此秦王相信他们有国际视野,他们看得更开阔。这种思维,不只是战国时期是这样,今天其实也还是这样。其二,因为是外来的,他在本国没有势力范围,不是利益集团,不需要维护什么。因此,秦王相信他们说的话更可靠,更准确。

  正因为秦王有这样的考虑。所以,他们才绝对相信商鞅等人的话。而商鞅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极力支持,他也不可能获得商鞅变法的胜利。范雎和张仪,也符合这种情况。

image.png

  (秦孝公剧照)

  三、看别人的错误看得最清楚。

  商鞅、张仪和范雎所推崇的法家和纵横家,在魏国以及在别的国家是实施过的,并不是只在秦国才开始实施。比如,魏国曾进行过李悝变法,楚国曾进行过吴起变法,纵横家苏秦曾佩戴过六国相印。

  无论是李悝变法,还是吴起变法,还是苏秦相六国,都让站在一边的秦国,看到了法家、纵横家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看到,正是因为各国的利益集团错综复杂,这些变法才没有成功。

  秦国因为看得很清楚,所以,他们力避利益集团参与,坚决支持商鞅等人那样做。最终取得了成功。而且,秦孝公为了让商鞅变法的胜利果实不受影响,不在他去世后,像吴起变法那样中途夭折,甚至提出了要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的想法。

  总之,秦国文化不深厚,也没有培养人才的老师及相关机构,人才(尤其是文才)产生匮乏。但是,他们却能够用好外来的人才,尤其是诞生于中原文化腹心的魏国的人才,因此他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战国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嬴政传——秦国的成功密码
?在正式进入嬴政的大秦帝国之前,我们有必要找出下面这个问题的真相: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成功密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真相特别关键,因为自大秦帝国以后,每个如同嬴政一样的开国皇帝,几乎都在遵循这一套路,任何人抛开这套路,都注定不会成功。中国人始终把一个人、组织,乃至开创国家的成功归功于以下三点,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你认为这六个字很虚,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摸到成功的门墙,或者说,你还未具备成功的要素。这六个字,在成功者眼中,比嬴政后来修的万里长城还要扎实。我们先从地利来谈。秦国远离中国(当时的中国指的只有中原韩赵魏燕齐,连楚国都不是中国),孤立于中国之外,它的东面是黄河“几”字弯道,黄河以南通往秦国的几条通道被山脉阻隔,只有少数几个战略要地可以通行,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老天爷任性似的无限垂青。秦国未强大时固然出不去,但别的国家也进不来,所以秦国不必关起门...
· 司马懿政变成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以晋代魏呢?
自刘邦统一全国,建立大汉,这个政权传承了近四百年,然而到了桓灵二帝之时,出现了宦官乱权的状况,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在此之后,又有董卓祸乱朝纲,天下逐渐开始大乱。一时之间,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硝烟蔓延了整个大地。在这段乱世中,有人凭一己之力,创下辉煌,例如曹操、刘备;也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了苹果,例如接手父兄基业的孙权。比孙权更令人嫉妒的,则是司马家族,他们原本并非诸侯之一,也未参与争霸过程,却笑到了最后。不过说起此事,我们不免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司马懿在世之时,便得以,架空了魏室,为何他的家族,在近二十年后,才以晋代魏呢?司马懿是曹操时代的旧臣,他先后跟随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任四主,曹操本身雄才大略,又忌惮他的“狼顾之相”,他没有出头之日;曹丕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其在世之时,司马懿也不敢轻取妄动;曹叡虽然能力不及其父祖,却也是一个帝王之才。到了曹芳继位后,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终于...
· 同样是从蜀地北伐,为什么韩信成功了,而诸葛亮五次都没有成功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要和他兵分两路,一队人马走子午谷通道偷袭长安。想要学当年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但是这个计划搁浅了,因为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方案能否成功,一直备受争议。诸葛亮北伐连续失败,是否是因为没有采纳魏延的方案?同样是在蜀地出兵,为什么刘邦和韩信能够北伐成功,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西楚霸王项羽推翻了秦朝以后,由于诸多起义军都是以项羽为首,因此天下平定以后,瓜分地盘,自然由项羽决定。除了项羽的军队以外,实力仅次项羽的就属刘邦的军队,项羽为了防止刘邦做大,封刘邦为汉中王,并且将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划给了刘邦。其中汉中又分为好几块,给了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等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的骗过了项羽的视线,夺取了关中,北上平定了天下,逼得项羽只能乌江自刎。为什么东汉末年,诸葛亮连续北伐五次,都未能成功,韩信却能一次就成功呢!西...
· 历史上竟然没有郑成功,只有朱成功?
历史上竟然没有郑成功,只有朱成功?说郑成功,很多人都知道,但如果说朱成功,恐怕了解的人就寥寥无几了。郑成功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而他被称为民族英雄,那么自然也就是一位著名的抗清名将。然而,郑成功的父亲是郑芝龙,按理说叫他郑成功也没毛病,但是他却更喜欢自己的另外一个名字,朱成功。这个名字已经是鲜为人知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郑成功只承认自己叫朱成功呢?1.郑成功生平事迹郑成功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明朝末期了,他的父亲是海商,还是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个日本人,郑成功也出生在日本。不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郑成功原本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尽管崇祯帝自缢,南明政权覆灭,满清已经如洪水一般势不可当,郑成功的父亲都决然带着几个儿子去投降清朝,但是郑成功拒绝。郑成功坚定抗清,宁死不肯投降,一直在招兵买马反抗清朝,北伐南京、收复台湾,但是如此坚定的郑成功,最终却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急病而死,年...
· 李世民在夺位成功后为什么没有杀李渊呢难道他不想以除后患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世民夺位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的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那他在夺位之后,为什么留了李渊,也就是他老爹的性命的呢?难道他不想以除后患吗。第一个原因就是封建时代讲的是当皇帝要名正言顺,这样位置才能做得稳,而且李渊也是他亲爸,李世民反正已经控制了李渊,所以杀不杀李渊就无所谓了,李渊配合,则大家体面些,不配合,起来代你拟个退位诏书就是,所以李世民就没有必要杀李渊了,不然如果再多一个弑父的罪名,李世民的后人评价只会更加恶劣,总不能在让天下来看到他的不孝。其次李渊当时已经想退位了,要把位置让给李世民了,这样李世民也就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