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不用耿炳文来低于朱棣?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这一员大将足够抵挡朱棣, 为何朱允炆弃而不用?
很多人在读《明史》时,对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皇帝朱允炆的一个举动大惑不解:放着爷爷朱元璋留下的一人不用,却无限信任“军事白痴”、“逃跑将军”李景隆。
朱元璋做皇帝后,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铁”,都被送到地下睡觉了。等朱允炆上台,举头四顾,是一堆叔叔辈的王爷。赶上朱允炆是急性子,上台不久就削藩。燕王朱棣眼看刀架上脖子,于是以“靖难”之名起事。
史载:起事初,北平周边将领多为朱棣旧部,多数人望风而降。通州、蓟州、怀柔等地尽属燕王。此时,朱元璋留下来的开国大将还有两位:耿炳文、郭英。朱允炆也是按着套路出牌,派耿炳文率军去迎击朱棣。
耿炳文对决朱棣,谁胜?后人说法不一,很多人认为耿炳文和朱棣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必败无疑。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两个人实属“矛”与“盾”的较量,如果不是朱允炆打了一手烂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为什么有人看好耿炳文呢?
朱棣的军事才能,在就藩北平后表现突出。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人,被朱元璋沿长城一线授封,防范蒙古,为天子守边。1390年,朱棣出奇兵深入大漠,出其不意的轻取北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的军队,作战风格一如汉武时代的霍去病。
如果说朱棣善攻如“利矛”,那么耿炳文就善守如“坚盾”,他成名于长兴城。长兴城地处太湖口,是江浙门户。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天下时,命耿炳文率兵镇守。
张士诚先是派左丞相潘元明、元帅严再兴攻城,被耿炳文击退。张士诚又派司徒李伯升以10万大军从水、陆两路杀来。耿炳文率兵7000坚守1个多月,直到常遇春的援兵来到。张士诚又派出他弟弟张士信来打,耿炳文以先守后攻策略打败张士信。
耿炳文长兴守城达10年,《明史》说他擅长“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张士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明朝立国封侯时,耿炳文获封“长兴侯”,爵名与城名相同,是因为他守长兴功劳最大。朱元璋为功臣排座次,耿炳文和徐达同列一等。
开国功臣都处理掉,朱元璋独留耿炳文,或许看中了他特殊才能——将来有变时,耿炳文至少能成为朱允炆的守城之将。事情最初发展也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为迎击朱棣,朱允炆命65岁耿炳文领军,在真定安营迎战。先是被燕军突袭,损失9000人,后再次被偷袭溃败,耿炳文只好率10万人退守城内。燕军围城3天后主动撤走。史载:燕王知道耿炳文是擅长守城的老将,想攻下他守的城池很难。
如果剧情按正常思维发展,朱棣拿下真定城的可能基本为零。以耿炳文的守城能力,不要说再次守上10年,就是守住1年,就把朱棣的“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但朱允炆打出了一张烂牌:把耿炳文中途换下,而换上的李景隆后人多认为是朱棣的“卧底”。
也许,朱允炆没有看过耿炳文的军事生涯简历。也许,他没弄懂爷爷为啥留下个擅长守城的开国之将。总之,他听说耿炳文败退入城后,觉得很没面子。当初撺掇他削藩的黄子澄,就推荐李景隆去取代耿炳文。
耿炳文火线被换下,李景隆统率全军。结果李景隆除了会打败仗、逃跑之外,实在没什么其他表现。等他退回皇城,朱允炆仍然没有起用耿炳文。结果,担负守城任务的李景隆,直接打开大门纳燕王入城。
如果,朱允炆能在李景隆断崖式的一败再败后,听取大臣建议斩杀李景隆,重新起用耿炳文,朱耿对决,好戏还在后头。如果,朱允炆能在朱棣兵临城下时,想想爷爷留下的人才,明白耿炳文是对付朱棣的不二人选,朱耿对决,好戏才刚开始。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最终在一把大火里是死了?是逃出生天?是出家当和尚?是跑到南洋当逍遥公了……就这样给历史留下诸多谜团。
交代下耿炳文的结局:在朱棣称帝的次年,耿炳文因为被弹劾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饰、大逆不道而自杀。
这一员大将足够抵挡朱棣, 为何朱允炆弃而不用?
李景隆呢?他被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轮番弹劾,最终被朱棣削去功臣勋号、爵位、还被,最终于永乐末年去世。别说,还挺经折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