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明朝第一猛将,他是怎么死的?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伊始,其手下猛将如云,但若论及个人综合爆发力,单枪匹马在数万敌营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将领非常遇春莫属。
常遇春,字伯仁,号衡燕,凤阳怀远县人。
早年的常遇春武艺高超、膂力过人,怀揣有济世安民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
然而,此时的蒙元王朝民不聊生盗贼横行,迫于生计的常遇春无奈之下只好拜在了当时活动在怀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的山头。
在当盗贼的日子里,常遇春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着“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拦路抢劫、打家劫舍的勾当。
对于刚开始入行的常遇春来说,这个行当的确比较新鲜,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当做久了,常遇春慢慢发现刘聚毫无大志,一门心思的只想着打家劫舍拦路抢劫。
于是常遇春打算脱离“组织”另觅良主。
恰在此时,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正在攻打和州,早就素闻朱元璋待人宽厚治军有方,常遇春便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帐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但朱元璋起初并不看好他,还认为他只是过来混口饭吃的兵油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用在常遇春身上再为合适不过了。
很快,在著名的采石矶之战中,面对河对面严密设防的元军,朱元璋和他的手下陷入了久攻不下束手无策的境地,常遇春二话不说跳上一条小船划到江心,用手中的长矛挑向了对面元军士兵,顺势借力来了撑杆跳的动作上岸登陆了,瞬间常遇春在元军大营中左冲右突杀的敌人阵脚大乱,朱元璋趁机向元军发起攻击,一举击溃元军,夺得太平。
不久,朱元璋擢升常遇春为先锋元帅,并视常遇春为心腹委以军政要务。
此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剪灭陈友谅、鏖战衢州城、直取元大都等重要军事行动中都有常遇春的身影,就连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回忆道:“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见朱元璋早已将常遇春视为了左膀右臂。
然而,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常遇春的意外离世给朱元璋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这也带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年仅四十的常遇春为何突然一日之内暴毙而亡,莫非其中含有为人所不知的内情?
史书仅以“暴疾卒,年仅四十”寥寥数语将常遇春的暴死一笔带过,从常理来推断,对于大明王朝创立有着汗马功劳的一代悍将,其离奇的死因史料竟然记载的如此简单,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于是后人对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几种猜测: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首先结合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便能轻易的推翻这个结论。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东有张士诚,西有李思齐、明玉珍,东南有方国珍,北有蒙元帝国等各方割据势力,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不大可能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来损耗自身的战斗力。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嫁给了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妃,这更足以说明朱元璋与常遇春的关系非同寻常,更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杀戮过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了,究竟变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二。据说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一次在常遇春在睡梦中梦到平民们极力反抗自己,并被平民侮辱,于是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该杀”,当时手下的将士以为这是常遇春下达的命令,立刻进行了。等他醒来,发现军士都不在军中,常遇春马上惊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这时大军已20里,戮杀平民无数,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
1359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常遇春生擒。当时常遇春不听徐达的苦心劝阻,私自将降兵全部活埋,这也直接点燃了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导火索。
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常遇春肆意杀戮的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若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相比,常遇春的杀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所以提出常遇春暴毙与杀降有着因果报应的说法未免太过于迷信。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这种说法更不靠谱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征的常遇春时值七月份,从中国地理气候上来看,南方与北方每到七月份,都是极为炎热的季节,而瘟疫一般产生于春秋季节,加之瘟疫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动辄上万人的行军队伍中,其他人没有感染瘟疫而唯独常遇春感染,这种解释从医学上讲可能吗?
因此以上种种说法都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罢了,那么常遇春究竟怎么会突然暴毙?
我们可以从常遇春常年征战的角度来分析。
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盛夏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常遇春的死亡之谜如同历史的黄沙掩埋了一切,今人早已无从考证,然而太史公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不惑之年的常遇春暴毙于疆场,但其勇冠三军,披坚执刃,勇往无前,浴血疆场的英勇事迹却永远激励着后世华夏子孙,塑造出了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汉民族风格,成为后世之人引以为傲的学习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