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胡惟庸为什么那么恨刘基?真相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7
转发:0
评论:0
胡惟庸为什么那么恨刘基?真相是什么,胡惟庸忌恨刘基,刘基被冤枉,最终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

  胡惟庸忌恨刘基,刘基被冤枉,最终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刘基老家青田附近有一块地方叫淡洋。淡洋这里水陆两便,山河湖泊相连,易守难攻。以前它属于一块三不管地带,常有土匪出没,盐盗聚乱。方国珍就是靠这块地方起事,拥兵自强,对抗朝廷,的。刘基耳闻目睹这些事实,心里很着急,在他任官朝廷时,就上书请求在这里设立巡检司,镇守节制。那些杀人放火,奸淫盗窃之徒也稍有收敛,不敢为所欲为。刘基回家隐居后,恰碰上淡洋逃军叛乱,危及朝廷安全。这伙叛军骚扰百姓,无恶不作,但是地方官吏企图隐瞒这件事,不让太祖知道。

image.png

  刘基毕竟是位有血性、疾恶如仇的人,虽然为自己出面,然而还是让儿子刘琏不经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报告了这件事。胡惟庸闻讯,他欣喜若狂,认为报复刘基的机会来了。他精心策划,指使党羽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陷他与百姓争夺淡洋,只由于淡洋依山傍水,风水极佳,有“王气”,刘基想辟之以为墓地,图谋不轨。由于百姓不肯让给他,他就指派巡检司,假托官军的名义逐赶百姓,以致激起民变。弹劾奏文绘声绘色,让人看了不能不信。吴云将其呈上朝廷后,胡惟庸借公报私,请求皇上予以重罚,并请逮捕刘基的儿子。明太祖看过奏文后,觉得刘基也太过分了,颇为所动。若按常规,肯定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只是念刘基为开国元勋,功勋卓著,不忍重罚,只象征性处置。取消其俸禄,并移文传达给刘基,使他知道这件事。

  刘基接到太祖的移文后,如五雷轰顶,惊奇万分!思来想去,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当今之计,唯有面见太祖,说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此大祸。于是他整理行装,即刻向南京进发。到了南京,发现形势对自己甚为不利,朝廷内外,皆为胡惟庸党羽,没有人会替自己说话。故而原定为自己申明原委的打算也只好取消了,以免届时“众怒难犯”,引起太祖更大的不快。于是他改变主意,以退为进,主动向太祖请罪,要求惩办。朱元璋见其态度诚恳,也未深究,此事遂于了结。刘基经此打击,知道再去过陶渊明式那样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已不可能,为了避免再受诬陷,他干脆住在南京,连家也不敢回了。未过多日,刘基便病倒了。没多时,太祖又提升胡惟庸为相,病中的刘基,在京师听说这件事后,痛心疾首,沉痛地说:“胡惟庸为相,定会出大祸,国家必然会大乱,生灵又将遭受祸殃。假使我的话不应验,那是因为苍生民众有天大的洪福;如果我的话应验了,这些芸芸众生怎么办呢?”胡惟庸闻此,更加把刘基视为眼中钉。决心再找机会陷害刘基,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刘基此时,由于悲愤交加,病情日益加重,终致卧床不起。洪武八年三月,明太祖见刘基病情恶化,气息奄奄,甚为怜惜,亲自制表文赐给刘基,并特派使者护送刘基回乡。

image.png

  回家后,刘基之病不但未能好转,反而病得更重了,只过了一个月,他就带着无限的悲伤、满腔怨恨,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远见卓识的刘基就这样凄凉地长眠在故乡的山峰上。刘基的死,首先与胡惟庸的谗言陷害有关。史料记载,刘基在京病重时,胡惟庯曾假惺惺地派医生给他诊治,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服后,腹中就有小拳头大的石头似的积物。刘基本是一宽宏大度之人,万万想不到胡惟庸会采取如此卑鄙的手段毒害他,真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其次与明太祖的多疑本性有关。他对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功臣也不信任,对于胡惟庸党羽的弹劾奏文,不去调查核实,就妄下结论,这怎能不使刘基伤心。

  这一切无不证明刘基当初请求归隐是有远见的,只是他还隐得不彻底,终究还是逃不脱“走狗烹”的可悲下场。刘基自始至终对明王朝忠心效命。在临终前将自己用心血凝成的著作和预测时势、人事的奏章呈献给明太祖,表现了一位既激愤又疏淡,既充满激情又富有柔情的正直谋土的情怀,表明了我们的主人公既有飘逸旷达的性格,又有一颗放不下尘世的心肠,此为典型儒家气质。病榻上的刘基,已是骨瘦如柴、奄奄息了。他把大儿子刘琏叫到身边,从枕头下颤颤悠悠地拿出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递给他说:“这是一本关于天象人事的书,它凝聚着为父多年的军事实践和从政经验。你要将它交给朝廷,并叫皇上不要让后人学习。”它就是至今也使人觉得神秘莫测的《天文书》。

image.png

  后来,太祖下令此书与《百战奇略》一样,属机密文献,秘而不宣,终致失传,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损失。他又将一份奏章交给次子刘璟,嘱咐道:“为政之道,宽猛如循环,要有松有紧,有纵有收。澄清天下之时,应该号令严明,有罪必斩,以法治军;坐天下之时,特别是现在,正处在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必须修明德政,减省刑罚,实施仁义,祈天永命。各形胜要害之地,要与京师声势相连。我原来想做一份遗表,说明上述观点,只因胡惟庸把持朝廷,作了也没有多大作用,反而会贻害于你们。

  但我肯定他终久要出事,他事发后,皇上必定会念及我,那时他向你们问起,就可献上此奏章。”两个儿子含着泪,默默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再说,从自杨宪、汪广洋先后因罪罢官之后,胡惟庸独揽中书省,独断专行,滥用生杀黜陡的权利,逞淫威,结朋党,营私利。凡是内外各司上报皇上的奏章,胡惟庸先取来阅看,有利于自己的上呈皇上,不利于自己的则全部扣留,隐匿不予上报,同时寻机报复打击那些向皇上揭露自己恶行的官员。一时间,迭起,人怨沸腾,闹得朝廷乌烟瘴气。朱元璋也慢慢觉察不大对劲,胡惟庸举止反常。于是联想起以前刘基对他说过的药石积腹之事。当时太祖还不在意,认为刘基是多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问题严重,有人在药中动了手脚的可能性很大,于是下令追查刘基的死因。

image.png

  胡惟庯知道事情终会败露,自忖道:“皇上草管勋旧功臣,岂会饶恕我?事发是死,起兵反叛也是死,不如先下手为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要坐以待毙。”于是勾结一帮党羽,并联络倭寇、元兵,密谋暗室藏兵,来个措手不及,杀害太祖,推翻明王朝。不料事情败露,被太祖以谋反罪伏诛,牵连的人不可计数。刘基的预言应验了。

  胡案平息后,朱元璋果断想到了刘基。刘基的两个儿子遵照父亲的遗言,向朝廷呈上《天文书》和密奏。太祖接过这些遗物,就像看到了这位老臣那颗赤诚的心,不由得老泪纵横。他对刘基的儿子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胡党,唯有他一个不从,吃他们蛊(毒药)了。”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颁布诰命,令刘基子孙世袭诚意伯爵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伯温为什么恨胡惟庸
话说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心里老是担心手下的大臣权力做大,总想这把手下人的权力撤掉,比如说更换丞相的事。朱元璋在打算撤换第一个丞相李善长的时候,找刘伯温商量。说起来,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关系也不对付。这对刘伯温来说,是打倒的一个机会,可刘伯温却反对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他的理由是李善长资历深,能够调和当时众将领之间的矛盾。朱元璋一看,马上施展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招数,就和刘伯温说:这人多次在我面前陷害你,你怎么替他说好话呢?我这么做,可是在帮你。刘伯温听了这话,马上就明白,撤换李善长,是朱元璋已经想好了的。赶紧跪下来磕头,说换丞相,就好比大厦换柱子,一定要大木才行,如果用一捆小木来顶替,大厦就会倒塌。咱们看刘伯温这话,显然是在暗示朱元璋,换丞相可以,可必须选择最合适的人。这最合适的人是谁呢?咱们昨天在音频里说了,刘伯温其实一直是想当丞相的,可这话,他不能自己说啊,只好这么委婉地表示一下。在朱元璋心...
· 胡惟庸
人物简介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生平官拜左相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骄纵跋扈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
· 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揭秘胡惟庸案牵扯多少人
明朝胡惟庸案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但是朱元璋依旧是推动了胡惟庸案的发生。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单纯地一场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场君臣关乎权利的案件。明朝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利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贤能宰相,可以说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风追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削减权利的手段了。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时候,胡惟庸的家中发现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想要让朱元璋前往...
· 揭秘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真正原因!胡惟庸案真相
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
·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胡惟庸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命运?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一统王朝的丞相。胡惟庸作为丞相曾为皇帝分担好多事情,为什么朱元璋还是杀了他呢?早年间胡惟庸也曾跟着明太祖四处征战,立下大功。能够成为宰相,可见他当时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还株连九族。胡惟庸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虽然他也是开国功臣,但是与李善长、刘伯温甚至那些领兵打仗的大将,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他的爬升速度却不是那些其他功臣可比。在洪武三年,这才见过没有多久,胡惟庸就成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要知道中书省可是明朝早期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而参知政事便是其中的从二品,辅佐相国。当时的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李善长离职后,举荐了胡惟庸,于是他便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由参知政事成为了,任右丞相,几年后又成为了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