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仁宣二帝驾崩后,明朝的盛世就宣告结束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17
转发:0
评论:0
仁宣二帝驾崩后,明朝的盛世就宣告结束,明朝的盛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自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他的励精图治,一直到明

  明朝的盛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自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他的励精图治,一直到明宣宗末期,这一段时间都是明朝的盛世,而之所以有了仁宣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是明朝的最鼎盛时期。但是凡事都有盛极而衰的现象,一个朝代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仁宣二帝在洪永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有些方面的改制恰恰为后来社会不安定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仁宣之治下的明朝盛世现象

  一、内阁制度的完善与过于扩大阁臣权利

  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于永乐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阁大臣有了处理政务的权力。其实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为政务处理需要,就仿造宋朝的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参谋政务,但是此时这些阁臣只是以秘书的形式辅助朱元璋,是没有实权的,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永乐初期。朱棣当皇帝后,因为既要领军打仗,又要处理国家政务,是在分身乏术,最后就在朱元璋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内阁。至此明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只是这时,阁臣职位级别只有五品。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

  到了仁宗继位后,他一是为了回报帮他登上皇位的大臣;二是让阁臣在朝堂上更有威信,于是就让阁臣各自兼任一个二品或三品官衔。另外,个别阁臣还会加三孤头衔(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从一品),这一时期是明朝阁臣最位高权重的时期,后来的宣宗也继续采用。不仅如此,到了宣宗时期,又给内阁阁臣了一个更大的权利——票拟。至此,明朝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经过仁宣二帝的改制,反而让阁臣的权利更高于前朝的相权,而且人数也又两人(正副丞相)增加到了七人(内阁一般为七人编制)。

  内阁权利过大在仁宣二帝时期还没有显现副作用,这是因为他二人都是贤明勤政的皇帝,而大臣也都是守正有礼的臣子。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懒政,这些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就不得不重用宦官压制文臣,因此后来宦官专权时有发生,成为明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image.png

  仁宣时期加强阁臣地位和权利

  二、广开言路致使言官胡乱进言

  仁宣二帝鉴于洪永时期的严苛铁律对百官和百姓过于严格,就采用宽松治国的方式,而这一体现就是广开言路。在洪武、永年时期,因为两位皇帝都是搞“”的主,平常不找官员的麻烦就很不错了,所以百官自然也不敢随便说皇帝的不是。而到了仁宣时期,他们则发扬了李世民纳百官之言的优良传统,不管是谁、不管品级都多低,都可以向皇帝直接进言。因此从这开始,言官们就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事实证明,这些言官都是吃饱了没事干的角色,他们的谏言并不能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反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仁宗多娶了两个老婆,言官就说他好色;宣宗在闲暇之余斗了两次蛐蛐,言官就给他起了个“蛐蛐皇帝”的外号。可见广开言路也是要分进言对象的,仁宣二帝作为贤明的皇帝自然不会和言官们一般计较,但是后来的皇帝为了避免言官喷自己口水,就会主动挑起文官之间互相掐架,也就是党争。所以仁宣二帝做梦也没想到,广开言路会引起这样一个祸端。

  明宣宗因为个人爱好被言官骂

  三、长期的臣僚宴乐造成吏治腐败

  不得不承认,仁宣二帝的各种改制和为政方针,确实让明王朝的国力更上一层楼。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渐渐沉浸在这一现象中,从而放松了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恰逢这一时期一改洪永的严苛治吏方式,使得地方官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

  比如:“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这是说,洪武时期对那些开垦了荒地的农民不征收赋税,而到了宣宗时期,地方官吏则不再维持这一政策,而是所有土地,包括洼地池塘盐碱地不能生产粮食的,都统统计入赋税之列,而那些违规收取的赋税则都进入了官员私囊。不仅如此,在宣宗时期北方各地多次发生洪灾和旱灾,朝廷就会立刻下发免费赈灾粮食,但是到了地方官员手中,则成了暂时借给难民,之后还需要难民还给当地政府。还有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原本按照洪武时期的政策,百姓开垦的荒地属于自己所有,但是宣宗时期,地方官偏偏要把土地收为政府所有,然后再重新给农民分配减量的土地,而剩下的土地则被地主和官员兼并。

image.png

  宣宗时期的流民祸患最后危及明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山东、北直隶地区年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流民,他们逃亡他乡不仅带走了当地的劳动力,而且也对其他地区的治安造成不稳定影响。所以说,明朝的流民现象就是始于仁宣时期。

  四、内迁开平卫使得长城成为北方防御的直接屏障

  仁宣二帝都是以文治国的君主,所以他们不奢求在疆域扩充上有多大的做为,只求边界安稳,为达这一目的甚至不惜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固有领土。在宣宗五年,经过朝廷的多次商议,最终决定放弃对开平地区的直接控制权,将开平卫内迁到独石堡。这样做的影响就是,完成了以长城为北方主要防御体系的架构,而且也是唯一的、直接的屏障;同时也失去了包括龙岗、滦河在内的险地三百余里。这一做法对明朝中后期防御北方游牧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后来瓦刺在绕过宣府后,就轻而易举的来到了北京城下。

  以上说的这些军制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虽然在当时没有触发,绝大部分原因是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皇帝终究会驾崩的、大臣终究会退休的,如果继任者不能继续缓和矛盾,那么这些危机就会一触而发。所以在英宗继位后,明朝的国力就快速的走向了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仁宣之治简介:明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大明盛世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5]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
· 史上有位王爷曾造反持续43天就宣告失败
在明朝时期燕王朱棣曾经举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在这次靖难之变之中,朱权曾经也是朱棣被迫的队友,朱棣将朱权的朵颜军队兵权收走最终在战场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成为明成祖之后的朱棣并没有因此而感谢他,甚至答应赐予朱权的沃土也没有给他。网络配图最终这位曾经在靖难之役中付出很多的王爷不仅没有得到优厚的待遇反而像被“发配”一样将南昌的属地赐给他,此时的南昌就是一个山沟沟,加上继位之后朱棣着手进行的削藩更是使朱权的地位更加低下,朱权一直对朱棣怀恨在心,但却只能一直待在自己的属地南昌。但朱权并没有选择造反,他最终郁郁而终,但他却将这个复仇的愿望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子孙孙,一直到了宁王朱宸濠这里,他决定要为自己的家族复仇。所以他暗地里贿赂中央的宦官们,此时当权的太监刘瑾、钱宁以及首辅杨廷和据说都是他账本上所记载的贿赂对象,他还在私底下进行招兵,削藩之后的王爷地位是极低的,朱棣没收了王爷本有的军权,王爷也不能四处走动...
· 杨谅起义失败的后果是什么?五兄弟的骨肉相残大战宣告结束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随着杨谅起义失败,五兄弟的骨肉相残大战宣告结束。隋文帝死后,杨广就假传圣旨让杨谅回京。但是杨谅识破了他的诡计,知道这是场鸿门宴,便找了个理由发兵长安。攻陷蒲州之后,小编本来以为他会渡过黄河继续进击,但他却就地休整,转攻为守。所以在小编看来,杨谅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那这场战争就注定失败。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场战争。蒲州失陷之后,杨广本以为杨谅会趁机渡过黄河,不料杨谅转攻为守。杨广一看,原来杨谅是个胸无大志之人,自此对这场战争胸有成竹,遂命杨素领兵五千反攻蒲州城。杨素大军挺进黄河以西,他征调船只,为了悄无声息地渡江,将船身铺上稻草,大军借着月色渡过黄河。黎明之时,杨素大军犹如神兵天降,睡梦之中的汉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主将弃城而逃,其余人等皆束手就擒。看来杨谅也不过如此,杨广随即命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数万直扑杨谅。杨谅准备集结兵力迎战杨素,待他前脚刚走,没...
· 永宣盛世: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年)的繁盛局面,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大明国力达到顶峰。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戌边;周边安南、逻、朝鲜等均系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
· 仁宣之治的简介:仁宣之治竟是明朝最昌盛的时期
在明代历史上,有一段为史家所共同称道的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结束了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和篡位皇帝成祖朱棣所实行的高压政治,继承和发展了被推翻的短命皇帝建文帝的宽仁政治。经过仁宣之治,政治清明,法纪严明,仓廪充实,百姓安居,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仁宣之治由明朝第四、第五两位皇帝仁宗和宣宗共同创造。仁、宣二帝的共同之处,一是这两位皇帝均自称是守成之君;二是他们所实行的仁治,却是当年其父、祖朱棣赖以推翻建文帝的政治借口。守成即守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旧;名曰守旧,但却实行了与旧时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策策略,个中滋味颇耐人寻味。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雅俗共愤。老百姓知道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为明朝开国之君,而是因为他“火烧庆功楼”功臣。当然,“火烧庆功楼”只是后世说唱文学对他功臣的形象概括,但功臣确是中国历史上血淋淋的事实,是其治国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