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黄权两度投敌,儿子还同时为蜀汉和曹魏效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5
转发:0
评论:0
黄权两度投敌,儿子还同时为蜀汉和曹魏效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乱世之中,想要随心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乱世之中,想要随心所欲的生活,实在是非常不容易。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兵荒马乱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即便是有能力的人,一样也有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三国时代,虽然为许多人神往,但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身在其中的人也未必那么幸福。今天要说的就是三国时期的一位牛人,它曾两度投敌,儿子分别为蜀汉和曹魏效力,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人指责他,而且还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这个人,名叫黄权。

image.png

  黄权,字公衡,原本是刘璋手下的高官。《三国志黄权传》中记载:“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杨修也是曹操的主簿,因此,可以想象这个官职虽然官位不高,但地位一点都不低。这一点,从黄权在益州大事上能为刘璋进言就能看出来。不过,由于黄权性格刚正,喜欢犯言直谏,在刘璋手下远不如张松、法正这些人受重用。

  正因为如此,黄权不得不面临人生中第一次投敌。在益州强敌环伺,内部不稳的情况下,为了对付汉中张鲁,刘璋接纳了张松和法正的建议,迎接刘备入川。在这个时候,黄权站出来,反对刘璋。《三国志黄权传》对黄权反对迎接刘备入川的理由做了详细记载: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从后来的结局来看,黄权的建议完全合理,非常的有预见性。如果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刘备想要夺取益州恐怕没那么容易。不过,黄权受信任程度远不及张松。对于黄权的犯言直谏,刘璋不仅没有采纳,而且非常愤怒,直接将黄权贬官,将其从自己身边支开。后来,形势的发展都被黄权料中,刘备反攻益州,成功成了益州的主人。随着刘璋的投降,黄权不得不投降刘备。

  黄权在刘备手下,首先被任命为“偏将军”,后来收到刘备的信任,参与了汉中大战。《三国志黄权传》评价汉中之战“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可见黄权在这一战中立下的功劳之大。相比于刘璋,刘备明显更加的贤德。黄权有才干和大功,刘备论功行赏,“以权为治中从事”。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关羽丢荆州,黄权很快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二次投敌。《三国志传》记载,“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不过,国内许多大臣都不同意刘备伐吴,其中还包括刘备的嫡系将领赵云。对于这件事,黄权明显也不赞成。不过由于刘备盛怒,黄权只得采取折中的方案。

image.png

  《三国志黄权传》记载,黄权对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甞寇,陛下宜为后镇”。可惜刘备不听,御驾亲征。而且,这一战,刘备将赵云留在了江州,带上黄权随军出征,足见刘备对黄权的重视。夷陵之战初期进展比较顺利,刘备深入吴境内。为了防备魏军断后,刘备专门派遣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后来,刘备被陆逊击败,前军几乎全军覆没,黄权也因为刘备战败,退路被断而不得不面临第二次选择。《三国志黄权传》记载“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在死战、降吴和降魏的选择中,黄权选择了投降刘备的政治死敌魏国,这是黄权最后一次投敌,从此就留在了魏国。

  不过,留在魏国的黄权也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官位亨通。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孙权重新结盟,蜀汉和魏国成了唯一的死敌。而此时,黄跟随黄在魏国的儿子黄邕也得到了魏国的重用,成了魏国的大臣;而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也得到了蜀汉的重用。黄权的两个儿子,一个在蜀汉,一个在曹魏,互相敌对,黄权对此也颇为无奈。

image.png

  黄权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两度投敌,皆出于无奈。而第二次投敌,直接造成和自己的亲人天各一方,留下了莫大的遗憾。尽管投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不论是蜀汉还是曹魏,都没有对此苛责黄权,而黄权的忠贞在后世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蜀汉大将黄权究竟带了多少士兵投靠曹魏?
黄权,字公衡。黄权是现在的四川阆中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本来黄权是蜀汉的大将,但是后来又归于曹魏了。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和他本人的差别也是不大的,那么黄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来黄权是刘璋的手下,他年轻时的职位是郡吏,刚好被刘璋看中了,做了主簿。但是后来因为刘备的一件事情,让刘璋渐渐的疏远了黄权。因为刘璋的另一个下属向刘璋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将刘备请来蜀地,让刘备来了之后好给自己出谋划策。但是黄权有着不一样的意见,他认为此时并不应该将刘备请来。因为刘备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不知道他来了之后给他安排个什么样的职位。让他做刘璋的部下,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是让刘备掌权,一个山头怎么能有两个老虎呢?刘璋人物黄权存心阻挠自己,就不听他的意见,执意请来刘备,将黄权调往外地去了。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各个郡县的人都望风使舵,都归顺了刘备,但是黄权就没有,虽然他认为刘璋不应该将自己...
· 黄权背叛蜀汉投降曹魏为何成为刘备最愧疚的人
一部三国史数十载,英雄能人辈出,留下无数耳熟能详的故事。今人或敬其忠勇,或叹其谋略,似乎都很向往那个年代。但亦感其生不逢时,或哀其一生无奈。回首这段历史,纵然你是千里之驹,有着百般能耐,也得遇上伯乐。在那乱世之中,遇上了伯乐也可能有家难回,有国难赴,有志不能报,依旧如沧海一粟罢了。怪不得苏老在赤壁想起周郎破曹操而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有志难报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少年时在郡里担任小吏,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主簿,郡县属官,负责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地位仅次于别驾、治中,因为常在州牧左右办事,职任更加亲近。可见早期的黄权是很受重用的。当时益州将士骄横,又有汉中张鲁作乱,刘璋生性“温仁”,拿他们没办法。别驾张松建议请刘备过来讨伐张鲁。(别驾,常与州牧外出巡视,并监督州属各郡。)黄权率先请谏:“刘备枭雄之辈,你把他当部将他不满足,...
· 身为五虎将之一为一个女人投敌还杀了丈人
梁山大大小小108个将领,并非都是粗人,比如燕青,不仅长得好看,一身好花绣,而且多才多艺,吹拉弹唱都会,他对应的星名“天巧星”正是由此而来。不惟燕青,梁山还有一位,也是相貌俊朗,心灵机巧,而且“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跟燕青有的一比,人称“英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网络配图此人就是双枪将董平,但他的武艺明显比燕青高了一筹,善使双枪,有万夫不当之勇,官拜东平府兵马都监,投了梁山后,封为五虎将。一个倒数第五上梁山的人物竟然能进入五虎将,可见董平武艺之强,有多厉害呢?东平保卫战时,他轻松战胜百胜将韩滔,韩滔武艺虽然不弱,终究是地煞星的,金枪手徐宁呢,这位可是破了连环马的,钩镰枪很厉害,但他也只能在董平的双枪面前勉强支撑五十回合。没羽箭张清,当初把梁山大将一一打了个遍,谁都躲不过他的飞石,但董平就能。董平其实是打先锋的,有个绰号叫董一撞,但为人很仔细,手眼身法快似流星,接连躲过两...
· 夷陵之战中蜀汉和曹魏交战为何孙权没有趁机出手呢
夷陵之战为何孙权没有趁机出手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21年,刘备亲自率领5万大军征讨东吴,孙权令陆逊率军迎战,双方对峙在夷陵地区,最后以刘备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之后近40年,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对于夷陵之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比如,刘备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还是收复荆州?比如,刘备出征时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同行?比如,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的东征?当然,最大的争议还是曹丕,对于曹魏来说,当南边的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时,正是浑水摸鱼的良机,为什么曹丕自始至终都没动静?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当然可以骂曹丕没有远见,可是刘备在长江流域一等就是一年,曹丕哪知道他到底是想打还是不想打?从公元221年7月开始,蜀军就向东开进,到了公元2...
· 父亲不愿为司马氏效力,儿子却为晋室流尽鲜血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不愿为如日中天的司马氏效力,为了保全友人,卷入了一场冤案,遭人诬陷,被当众问斩;儿子被父亲最为不屑,已经绝交的“友人”抚养长大,宦海沉浮一生,最后为保护杀父仇人的孙子而流尽鲜血。这一对父子中的父亲叫嵇康,儿子叫嵇绍。嵇康,出生于公元二百二十四年,也就是魏文帝曹丕篡汉后的第四年。他年幼丧父,从小被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后来因为才貌出众,得以迎娶沛王曹林之女也就是曹操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公元二百五十三年,长乐亭主为嵇康生下一子,这就是嵇绍。嵇康壮年之时,曹魏大权旁落,大将军司马昭把持朝政,司马昭听闻嵇康素有贤名,于是准备征辟嵇康为属官,嵇康逃往河东躲避,这一举动彻底得罪了这个权势滔天的大将军,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当时深受重用的钟会前往嵇康隐居之地拜访他的时候,嵇康根本不对钟会正眼相看,只是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