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名相杜如晦:唐朝的功臣之一,为皇帝出谋划策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33
转发:0
评论:0
名相杜如晦:唐朝的功臣之一,为皇帝出谋划策,唐朝的功臣之一,名相杜如晦,为皇帝出谋划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唐朝的功臣之一,名相杜如晦,为皇帝出谋划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杜如晦 (585–630), 字克明,是一位早期在唐朝太宗时期的宰相。他和他的同事房玄龄,常被描述为中国帝国的楷模。受到皇帝的敬仰。

  杜如晦生于公元585年。隋文帝时期。他来自隋朝都城长安。他的曾祖父杜皎和祖父杜辉都是隋朝前任国家的官员。北周时期,他的叔父杜果或杜高在隋代的特别受人尊敬。杜如晦有一个哥哥,他的名字被历史所遗忘,还有一个弟弟,杜楚客。

image.png

  杜如晦在他年轻时就被人们认为是聪敏的,他经常和别人讨论文学和历史方面的问题。隋文帝在位期间,他参与了科举,文官事务副部长高孝基对他印象特别深刻。高先生给了他一个县长的职位,尽管杜并没有在这个职位上呆很久就辞职了。

  617年,在太原李渊参与了反抗隋炀帝的统治,到了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杜如晦在高祖的儿子李世民秦王之下工作。当时,李世民手下有许多人才,很快,许多人就被委托担任地方官员。杜如晦原计划做县长,当李世民向值得信赖的顾问房玄龄的时候,房他指出杜才华横溢,李世民承受不起失去他的代价。李世民于是向高祖求情,把杜如晦留在他的部下。后来杜跟随李世民,杜如晦向唐朝的主要敌人发起战役。并且杜如晦为李世民的竞选策略做出了贡献。

image.png

  后来,在高祖的统治下,李世民与他的哥哥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杜如晦经常建议李世民姚先对李建成采取行动。而作为李建成和另一个支持李建成的兄弟李元吉因为害怕杜的战略能力,他们错误地指责杜,让他们从李世民的手下降职。626年夏天,当李世民下定决心对李建成他们采取行动后,李世民随后伏击了他的兄弟们,引诱他们到了玄武门然后杀了他们,然后强迫高祖皇帝立自己为太子。当李世民被任命为王储时,杜和他的部下恢复了光荣的职位,不久,杜的职位得到提高。两个月后,高祖把王位让给了李世民。

  公元626年末,当太宗亲自对将官们的贡献进行排序以授予他们权力时,太宗将其中的五位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成为最高级别的贡献者。

image.png

  公元629年,杜如晦和房玄龄一起成为政府重要的执行长官,担任尚书省长官。据说,此时房和杜成为了著名的楷模。在新的一年630左右,杜因病辞职。到了630春,他快死了。太宗皇帝最初派他的王储去拜访杜,然后他自己也去了。杜很快就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唐太宗皇帝收到贵重物品时,他会想到杜,他会派使者把一些东西送到杜家。他还经常在和房玄龄谈话的时候会哭道说:“你和杜如晦都帮助我,现在我只看到你了,而不是他。”皇帝十分怀念杜如晦,每逢他的忌日,就会去祭奠他。然而,杜氏家族的荣誉地位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后来因为他儿子的原因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杜如晦简介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生平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从祖杲为北周、隋朝时期的显官。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机敏善应变,遂将他补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认为县尉之职卑微,因而弃官归家。杜如晦(585年~630年)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从祖果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618年)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
· 唐朝宰相杜如晦生平简介杜如晦是怎么死的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唐朝宰相杜如晦生平简介早年经历杜如晦,字克明,祖上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小时候聪慧有悟性,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礼部侍郎高孝基对杜如晦非常器重,对他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
· 杜如晦是谁?杜如晦的儿子谋反?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无论是提起房玄龄还是提起杜如晦,后世的人几乎不会将他俩分开,只因为一成语——房谋杜断。这也说明了他俩的不可分。唐太宗时期,关于国事,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缺一不可。正如史书中记载:《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
· 唐朝宰相杜如晦的故事杜如晦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杜如晦的轶事典故有哪些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
· 杜如晦
生平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在隋朝大业年间起家为雍州从事,吏部侍郎高孝基很是器重他,赞扬他有应变之才,是栋梁之才。隋炀帝前往江都游玩时,代替王使君判留守事。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经房玄龄周旋,李世民又将他调回幕府。此后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其参谋军国大事,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诸路诸侯。以功勋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不久以本官兼任文学馆学士。李世民的天策府建立后,杜如晦任从事中郎,被画像纪念的天策府十八学士中,以杜如晦为首,其画像上的赞语为:“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任太子右庶子(唐书为左庶子,杜如晦碑为右庶子),不久迁任兵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