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牛僧孺:只要肯努力为之,就可人定胜天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9
转发:0
评论:0
牛僧孺:只要肯努力为之,就可人定胜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解读晚唐名相牛僧孺,只要肯努力为之,就可人定胜天,希望对你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解读晚唐名相牛僧孺,只要肯努力为之,就可人定胜天,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牛僧孺是晚唐时期的名相,一生大半时光都奉献在朝政当中。今天就来看看牛僧孺为人处事的思想还有主张吧!一般认为,牛僧孺是一个坚定的儒家信徒,他本人也时常以儒家自居,史料更是记载他“不喜释老(即释迦牟尼和老子,在此代指佛教和道教),唯宗儒教”。在此基础上,牛僧孺也受到了当时的革新派思潮影响,因而在他的政治主张中还有改革图新的成分。牛僧孺认为,命运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而无论是天子治国,还是人臣为政,都应该积极面对,全力以赴,不应该消极懈怠,犹豫观望。唯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天子和大臣才能各行其道。简单来说,牛僧孺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肯努力为之,并且顺应基本的规律,即使是国家命运和历史趋势同样可以改变。

image.png

  细细究来,牛僧孺的思想基本继承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属于唯物天道观的哲学范畴。不过,牛僧孺并没有将“人道”和天道”纯粹地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他指出,“天道”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人一旦弄清并利用这种规律,就能够无往而不利。因此,牛僧孺虽然提出了人定胜天,但是又说明人必须遵循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所谓的“人道”。当时的著名学者柳宗元非常推崇牛僧孺的学说,并且号召大家进行学习,足以证明牛僧孺在当时的哲学界亦占有一席之地。

  唐中期之后,各类宗教开始盛行,“因果报应”学说被民众普遍接受。而牛僧孺作为当时社会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对这种学说予以了辩证的解读,在当时的思想领域也可谓一个重要的创举。他据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学说为依据,表明人不能不辨是非地滥用善心,更不能对什么人都心存善念。比如面对一个十足的恶人,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得到惩罚和限制,甚至是将其处死。如果对他一味仁惹,非但无济于他的向善,还会助长他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招致更大的灾祸,所谓“对敌仁慈就是对己残酷”。牛僧孺的这一学说,在愚民政策风行的古代社会,无疑是一股逆流,同时也是一湿清泉,为当时社会的人们学会独立思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牛僧孺还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同样继承自儒学大家荀子的学说。由于古代社会科学相对落后,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被人类理解,因而一些别有用心者便将这些现象伪造成天意神迹,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此,牛僧孺在《象化化》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活动受自然的影响和限制,而并非受神的影响和限制。比如古代社会的人们相信龙能化雨,因而一且遇到大早年头,就会杀牛宰羊祭祀龙王,希望上天能够降下雨露。牛僧孺据基本的农学知识表明,每年之中降水都是有其固定规律的,什么时候降雨,降下多少雨,总归不会相差太多。与此同时,这种相差的时间和雨量也有规律可循,即每甲子年内,其变化规律是基本不变的。

image.png

  接下来是关于人性的论述,牛僧孺的观点更加具有先进意义。众所周知,人性是人类社会活动之根本,因而自古就是哲学家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基本各占了人性理论的半壁江山。牛僧孺结合二者的理论认为,入性根本无所谓善与恶而是与利益存在着必然联系。简单来说,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每个人都可以保持善良之心,而一旦牵扯到自己的利益,则多半会被之心蒙蔽。比如弟弟遭到外人欺负,哥哥当然会挺身而出,但是一旦哥哥与弟弟之间发生利益冲突,自相残杀的激烈程度往往会超过与外人相斗。牛僧孺据此提出,凡事都要遵循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尤其是统治者推行各类政策。

  再者就是牛僧孺的历史观,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六个字,即“重人事,轻天道”。牛僧孺认为,无论是朝代的兴衰,还是政权的更选,最主要的因素都取决于人,因而他在《讼忠》一文中写道:“支坏非天也,兴衰由人也。”如果主明臣贤,天下之人都会亲近朝廷,那么国家的兴盛繁荣就指日可待了;而如果主昏臣庸,天下之人就会疏远朝廷,那么国家一定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因此,如果君主想要国家昌盛,必须遵循“亲亲贤臣,远小人”的基本规律,以便取得最广泛的民意支持。为了帮助统治者辨别良莠,牛僧孺还引经据典,列举了诸多贤臣与小人的特点,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在此基础上,牛僧孺还总结了“礼法法兼用”的政治策略。所谓“礼”,简单来说就是道德與论,牛僧孺主张首先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道德模范,同时加强道德教化,让每个人都能够生出荣辱观。应该说,道德对民众的约束在古代社会是重中之重,很多无良之徒根本不惧国家法律,却在道德面前规规矩矩。然而,正因为如此,才让那些无视道德之徒钻了空子,既然道德对他们失去了约束力,法律对他们便根本构不成震慑。对此,牛僧孺在加强道德教化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强法律要求,如此就让那些无视道德之徒心生忌惮,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繁荣安定。

  牛僧孺认为,使国家走上繁荣安定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让民众尽可能地富足起来。道理很简单,国家政权到底要依靠收取税赋的方法保持生存,国家能够收到的赋税越多,经济实力就会越强大,政治影响也就越广泛。而多收赋税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就是增加征收的比重,比如之前每入收取十分之一,现在每人收取十分之十;还有一种增收方法是提高民众收入,比如之前每人手中有十块钱,按照十分之一的比重收税可以得到一块钱。此时民众手中有了一百块钱,那么再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收税,就可以得到十块钱。相比之下,前者的做法虽然省时省力,却是杀鸡取卵和竭泽而渔的做法,注定无法长久。而后者的做法虽然费时费力,却是高屋建瓴,藏富于民,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image.png

  在外交方面,牛僧孺主张以盟约的方式避免战端,因而强调以诚信待人,并且提出了“以信求诚”的总方略。牛僧僧孺指出,自古以来的所有战乱爆发,最根本原因都是彼此不能建立互信关系,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争端。通常来讲,边疆少数民族虽然荒蛮未化,在诚信方面却普遍比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原王朝做得好,因而中原王朝只要加强诚信建设,同时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自然能够避免边祸。应该说,牛僧孺的这种外交理论拥有强大的儒家理论的支持,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当时唐王朝的外交困境。但是说到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在唐王朝已经屡次失信于人的情况下是否合理,恐怕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最后是军事方面,牛僧孺提出了“重义轻战”的主张,即凡事都应尽量寻求政治层面的解决,而不是过分倚重战争手段。在政治学领域,有这样一条世人皆知的名言一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就是说,只有到了政治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考虑使用战争手段,当然准备战争的弓弦要时刻紧绷。要要知道,但凡发生战事,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且最终的胜负无人能够预料。可惜的是,牛僧孺的军事主张应对外族有余,处理内务却显得不足。原因很筒单,当时唐王朝最大的问题是藩镇割据据,而藩镇割据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就说明藩镇已经失信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基本无法使用政治解决问题,牛僧孺的军事主张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科举也有特招:只要有突出特长就可以参加
中国每年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教育局或是高校都会公布年度体艺特长生招生计划和方案,要招多少,怎么招,考什么内容,怎么考,等等,每年都会累坏一批特长生和他们的家长。人的天分禀赋是有差异的,特长生有某方面突出于常人的兴趣与偏好,经过学习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学校教育中专门为特长生留有一席之地是有道理的,不光现代教育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对特长生另加对待。隋唐时期,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将此前的“察举制”改为“科举制”,分科考试,分科举人,这本身就有点针对不同人才进行不同的考试录取的味道。在唐代,常科考试之外设有“制科考试”。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的永徽三年(652年)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
· 历史上最搞笑的官职,只要会搓澡就可以了
啥官呢?就是经常被人们嘲笑的太子洗马。在古代因为这个官名闹过笑话。有个太子洗马到地方上去,接待的人不知道这是啥官,问您老的工作,是不是在太子东宫里给马搓澡?这个官有趣,说是这样的,我天天给马搓澡。给马搓澡能是多大的官呢?可不低,汉朝时三品,佐弼太子,属于太子的亲信。洗马品级,在之后的朝代至少也是从五品。京官从五品并不低,但在清朝快完的时候,太子洗马的官名被取消。清朝二百年都没立过太子了。实际上,太子洗马,真正的写法,是“冼”马,而不是“洗”马、冼,最早做“先”,勾践就当过,最早的意思,是差不多牵马的意思。当年勾践兵败入吴,就是给吴吴王夫差“先马”的。后来写顺了,就成了洗马。但正式念起来,还是“冼马”,而不是洗马。但在地方上,知道这个官含义的人并不多,所以时常闹出笑话。
· 牛僧孺
生平僧孺是隋代仆射(相当于宰相)牛弘的后代。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历相唐穆宗、唐敬宗两朝,元和三年(808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第一。元和年间,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等职。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穆宗即位,授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十一月,改御史中丞,以“天下刑狱,苦于淹滞,请立程限”,凡有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结案,“条疏奏请,按劾相继,中外肃然”。一次,宿州刺史李直臣被判死刑,穆宗出面为李直臣说情,牛僧孺坚持不准,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赏他的做法,赐以金紫之服。长庆二年(823年),官至户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年),韩公武家财产登记本曝光,朝廷官员大多接受过韩家的贿赂。本上有一处用红笔小字记:“某年某月某日,送户部牛侍郎钱一千万,拒而不收。”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即
· 为​什么​曹操努力一生,却是为司马家铺路?
公元220年东汉公司大股东曹丕通过股东会议表决一致通过让董事长刘协同志退位让贤由曹丕同志接任,至此曹魏股份制有限公司成立。然后东汉公司另外两位大股东不服啊,他们带领地方分公司自行独立分别成立东吴股份公司和蜀汉股份公司。曹魏公司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对于让自己坐上董事长宝座的世家集团大肆封官许愿,并且通过了颍川世家代表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度。这九品钟正制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曹丕董事长对于人事这一块放权啦,世家集团可以随便往公司加人了。这是以陈群为代表的世家和曹丕董事长的交易,这破坏了老曹控制世家引入底层员工和从外吸引人才的策略。曹丕董事长认为东汉公司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外戚专权和宦官祸乱,因此曹魏成立颁布第一份公司法就是严禁皇后以及后族参与政事,严禁宫中有宦官沾染权利。曹丕干董事长开始的几年还一心为公司谋福利对另外两个公司的市场展开争夺,但是发现一时半会儿干不掉就放弃,转而开始大肆享乐。曹...
· 崇祯皇帝为何不肯迁都只要面子不要命
明朝末年,制度僵化,财政空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冲突日益严峻,加之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一部,沿湖北、湖南先后夺关占地,兵锋直指四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一部已潼关,占领西安,控制了西北等地,正整顿兵马准备直取明王朝都城北京。当时,明王朝在位的崇祯皇帝,看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明王朝,急得不知所措。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果崇祯皇帝当机立断,迁都当时军力还算雄厚的南京,那么至少还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说不定也还有机会收复北方。可是,崇祯皇帝犹豫不决,坐失良机,自始至终待在北京,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已也落得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令人费解的是,当初崇祯皇帝自己提出迁都南京,可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候,他却迟迟不肯南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到崇祯打算南迁,这不得不提到先前所发生的一件事。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面对攻势迅猛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崇祯皇帝紧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