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伯当一生只“忠”于一人的是谁?那个人是个伯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1
转发:0
评论:0
王伯当一生只“忠”于一人的是谁?那个人是个伯乐,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王伯当一生只“忠”于一人,愿来生让他“忠”的那个人是个伯乐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王伯当一生只“忠”于一人,愿来生让他“忠”的那个人是个伯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忠”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更不会像小学生考试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范围。那么,到底何为忠?罗成忠诚于李世民,所以为了救出在监狱的李世民,遭遇不幸,24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单雄信也忠,所以在王世充死后,宁死不屈,上了断头台也不肯说一句软话。大家都说罗成死的有价值,死得其所;而单雄信却是愚忠,难道只是因为他效忠的是过于奸诈的王世充?他们只不过是跟随自己认为对的人,不离不弃而已。小编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还是查了查字典,字典上说“忠”就是忠心耿耿,从一而终。

image.png

  是的,我们无论是从小说、历史、还是影视剧中了解到的王伯当就是这样一个从一而终的人,在那个唐朝刚刚建立起来,战乱不断的年代,有庆祝自己成功的一方,也就会有因失败而投降的一方,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始终跟随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将来会面对的是什么!除了王伯当,小编再也想不到第二个了。他为了“忠”,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或许有人会说他是愚忠,但我觉得“愚”这个字,用在王伯当的身上,太过于残忍。

  大家一定会好奇那个值得王伯当付出一生的人是谁? 今天,小编又不得不再一次的提起瓦岗寨了,王伯当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除了和瓦岗寨的领导者李密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外,李密还是他的老师,王伯当就是认定了这个老师,古人不是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想在王伯当的心中,李密更像是一位父亲般的存在,所以不管‘父亲’对与错,都会追随,因为就算全世界都可以背叛他,只有王伯当不会,‘儿子’怎么可以背叛‘父亲’呢?如果这样想的话,关于他的离开,或许还能得到一丝安慰。

  关于李密,他曾是瓦岗寨的首领,自然有很多的手下,但是对他忠诚的就只有王伯当,王伯当对他真的是可谓死心塌地,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在小编看来,他就是“忠”,至于是不是“愚”,他觉得归顺李世民做一个大将军,都比不上追随他的老师李密,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又怎样呢?当他有这样的想法的那一刻,“愚”在“忠”的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只是在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就算大家认为不值得那又能怎样呢。

image.png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瓦岗寨的英雄豪杰们终于也要告一段落了,李密想要占领洛阳,遇上了王世充的阻挡,经过几次交战之后,李密看到了瓦岗寨的形势不妙,他把最重要的一座城池金墉城交到了王伯当的手里,因为他对王伯当从来都不需要去怀疑他的忠心。王伯当也是誓死要守住金墉城。但是不久,便传来了李密失败了的消息,王伯当知道后,果断弃城,前往与李密回合。

  李密实在是无路可走的时候,认为投靠李唐才是他最佳的选择,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很快就付之于行动,写了一封信给李渊,希望他可以重用自己,李渊也是颇有心机,就先答应了下来,但并没有打算重用他。然而这一切李密并不知道,他带领着王伯当和其余兵马投靠了李唐,去了李唐后,不受重用,事以愿违、心高气傲的李密,开始不甘于听令于李唐,一直对其心存不满。他开始怀疑李渊的用意,甚至以为李渊想要杀他,想到这,便一心想要离开开。

  王伯当是一个没有心机、心地善良的人,他认为李世民是一个惜才、爱才得人,他的父亲应该也不会太差,虽然暂时没有得到好的位置,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夺得一席之地。所以,他多次劝说李密,让他留下来。但李密去意已决,不可能再回头,王伯当也知道自己老师的性格,便不好再劝说,反正王伯当自从跟随李密的那一刻便决定,李密在哪,他就在哪,既然李密要走,他也绝对不会回头。

  关于瓦岗寨的五虎将,李世民也是早早就略有耳闻,十分惜才得他,早就想把他们归顺到自己的手下,在瓦岗寨解散的时候,罗成、程咬金、秦琼已经归顺,单雄信因为杀父之仇已经不可能再投靠李唐,从而归了王世充,李世民一直想要王伯当也可以归顺自己,虽然王伯当和李密离开了李唐,但是李世民想要收服的想法从未改变过。

image.png

  也许是老天爷想给李世民或者王伯当一次机会,他们再一次的见面了,那是在断密涧对战的时候,李世民带领唐军攻打李密,李密离开李唐后,加入了反唐的队伍,李世民为了留下王伯当,不惜当众下跪,但王伯当的立场无比坚定,不会背叛李密,终于,他和李密一起死在了断密涧,他死后,李世民更加为他没有得到这样一个忠心的将才而惋惜。

  或许会有人说,王伯当是“愚忠”,可是在王伯当的心里,“忠”就是忠诚,就是你生,我就会努力的活着,若你死,我也绝对不会独活,没有愚不愚的这一说,因为他认定了一个人,就不会轻易改变,比起大家说他愚忠,或许我更喜欢用痴这个字来表达他的忠诚。他的痴,足以感化每一个人,他的忠,是单纯的,一生只够“忠”一个人,只愿他的下辈子,他认识的人可以是一位伯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著名的“伯乐”是何许人也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
· 揭秘三国第一伯乐:谁才是三国真正的伯乐?
导语:鲁肃把庞统推荐给刘备,也算是宁荐友邦,不与国贼,两害相权取其轻。可要是别人,比如周瑜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不会这么好心了,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说起三国时期的伯乐,世人多称道水镜先生司马徽。其实此人不过是伪伯乐。司马徽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可品评人物大都只说一个“好”字,故世人称之为“好好先生”。这个称呼无论古今,都是一个贬义词,说此人说话做事不讲原则,不分缘由,一律赞成。在《世说新语》道出个中原因.因很多人请司马徽品评人物,可司马徽都是说“好,好”,连他的妻子也不明白,就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没想到司马徽还是说,好好,你这样说也很好。弄得妻子哭笑不得。孔夫子曾经明确的批评所谓的“好好先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作为一个正直的君子,如果说大家都喜欢你是不好的,大家...
· 伯乐
典故伯乐原本是星宿的名字,传说是在天上管理天马的神仙。《晋书·天文志上》:“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据说名驹见到伯乐就会向天长鸣,骏马又会因伯乐的莅临而喜,因他的离开而悲;《韩诗外传》也有“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之句。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
· 伯乐
[释义]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干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
· 解密:谁才是第一个发觉曹操军事才能的伯乐?
他在三国历史中名气并不大,却被称做曹操的伯乐,死后曹操不仅痛哭还悬赏为他找遗体鲍信在三国时代的名气不小,但现代人他的却不是很多,因为他很早就死了,死在黄巾起义军的手中。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东汉的人,不是三国的。说鲍信名气大,那是因为他跟曹操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后为救曹操而死,曹操为他痛哭流泪。就凭这点朋友们应该可以想到鲍信当时在曹操身边的份量有多重了。当时人对鲍信的评价是“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是一个具有谋略的人,据说吗,鲍信本人十分简俭,他出手大方,本是富裕的家财都被他拿来招待各路豪杰和培植自身势力,因而也就整了个“居无馀财”。公元192年,曹操认为黄巾军得胜后骄傲轻敌,于是设奇兵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曹操与鲍信先到达战场,而步兵未到。这时候敌人已经遇见曹操,于是开战。鲍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鲍信自己被黄巾军杀害,时年四十一岁。后来大军赶到,勉强打败黄巾军。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