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苏绰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何宇文泰会为他的死放声痛哭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6
转发:0
评论:0
苏绰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宇文泰会为他的死放声痛哭呢,苏绰改革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

  苏绰改革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565年正月,西魏政府在中央政府组织形式方面采用了一种新颖但却复古的制度—六官制,这一年是西魏王朝的最后一年。这年十月把持西魏大权的宇文泰病逝,第二年正月,他的儿子宇文觉取代魏帝,建立北周。但是,新政权把六官制完全继承下来,一直行用了二十四年之久直到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这个复古的官制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说六官制复古,是因为它完全套用了《周礼》中的官职名称与政府组织形式。

image.png

  《周礼·六官》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专著,它因将中央政府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机构而得名,它的内容很受些儒家思想浓厚的君臣喜爱。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篡位以后,也曾借鉴过这一制度。但是,这种复古的做法,却给他的政权带来了很大伤害,他最终与这一复古制度同归于尽。五百多年以后,又一位权臣,置时空差距于不顾,再次把这一套老掉牙的制度搬上政治舞台,这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其实,宇文泰只是指出了以六官组建政府的方向,真正主持其事,制定具体制度的,是他最为信赖的苏绰。但是,苏绰明白,一千多年前的政府组织形式,不可能完全照搬套用,能够套用的,只能是形式即官名,除此而外的所有内容,必须与西魏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所以,六官制的制定,远非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要做到旧瓶装新酒,苏绰还必须付出很大的心血。

image.png

  遗憾的是,由于积劳成疾,苏绰没有完成宇文泰的重托,就于公元546有年去世了。好在六官制的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毕,继承者做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就可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其后,一位名叫卢辩的官员接替了这项工作。十年以后,凝聚着苏绰心血和希望的六官制终于间世并得到了推行,可惜苏绰已经无法见到了。宇文泰与苏绰不惜背着复古的名义制定六官制,肯定有与东魏、萧梁争夺华夏正统的意思。当时三国对峙,无不以正统自居。东魏所在的关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文化的中心,而南方的萧梁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争夺正统时,似乎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

  而西魏所在的关中地区少数民族纵横驰骋,汉文化的色彩大大减弱,如果认为西魏代表了华夏正统政权,恐怕宇文泰本人也觉得有点理亏气短。但是,现状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说起华夏正统,没有哪个王朝比得上一千多年前的周朝,汉族人顶礼膜拜的文、武、周、孔这些大圣人,不都是生活在周朝吗?所以,周朝才是华夏的祖先。当西魏采用周朝的六官,来组织中央政府时,也就与华夏正统间接扯上了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那么疏远,但却已足够令心虚的字文泰直起腰杆,与其他两个以正统自居的偏霸一争短长了。

image.png

  当然,如此耗费心血的六官制度,如果仅仅替西魏争正统,未免有点资源浪费,它还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即打破政治制度中存在的"清官"、"浊官"概念,消灭官员争夺清官的恶劣倾向,当然,最终矛头是指向当时的士家大族。

  说起士家大族,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不考虑萌芽期,只就它的形成而论,应该是在曹魏和西晋时期,距离西魏大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客观地说,士族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大多出身于名门望族,比如大文学家谢灵运,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大画家顾恺之等人,是最显著的例子,他们的存在,似乎证明世家子弟并不都是碌碌无为之辈。

image.png

  但是,对政治的影响,士族高门更多体现了负面作用。在东晋以前,士家大族还有一定的活力,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将帅,也不乏处理政务的能手。他们的拼搏,为后代挣来了一份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即令现在的高干子弟也自愧弗如。虽然没有明定,但士族子弟只要有步入仕途的愿望,就绝不会被排除在政府之外,哪怕是一名白痴。至于能否征战杀伐,能否安邦治国,或者能否处理基本的政务,他们都不必考虑,因为这些根本不会对他们的仕途造成丝毫影响。

  人是一种既贪婪又懒惰的动物,如果条件允许,没有几个人愿意辛辛苦苦地去工作,同样,如果条件允许,大多数人也绝不会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士族子弟现在恰好具备了这种条件。俸禄本来是对工作的报酬,但是,在士族子弟那里,俸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因为他们担任的,多是一些薪酬很高的闲职。这些官职大多数与文化有关,如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之类。

image.png

  至于那些职繁任重、俸禄微薄的官职,士族子弟很不愿意担任,比如类似现在监察部长的御史中丞,以及相当各部司长的尚书郎,在今人看来都是肥缺,但那时的士族子弟却不屑为之,他们担任这样的官职,就等于掉了身价,因为这些官职事务过于繁杂、沉重。至于有可能战死沙场的武职,他们自然更不会担任。久而久之,南朝政府的官职在人们眼中,习惯性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官,职闲廪重,大多被士族垄断;另一类是浊官,职繁康轻,全部由庶族担任。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清、浊官的形成,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清官趋之若鹜,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相当不合理的现象,领取高薪的官员并不处理政务,效命沙场;而俸禄微薄的官员却要终日埋首于政务之中,或血染沙场。这种与按劳分配相反的分配制度,大大挫伤了庶族官员的积极性,而且在政界造成轻视政务的恶劣风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的正常运转,甚至使国家趋于灭亡。南朝各代积弱不振,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image.png

  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本来崇尚武功和军事,所以,不存在重文轻武的习气,自然也没有清浊官的概念,而且北朝的皇权一般都相当强大,像南朝那种职闲廖重的官员,在北朝基本没有生存空间。但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南方汉族政权的习气,渐渐侵染到北魏帝国,那里也出现了重文轻武的倾向,清浊官的概念也开始萌芽。在一批军将的拥立下,西魏政权建立了,这也是一个崇尚军功的政权。但是,此时南方的萧梁,清浊观念积习已深。为了免受侵扰,宇文泰和苏绰两人肯定在一直苦思冥想。

  最后他们灵光突现,有了用周朝六官制来改造现有政府的想法。南朝的清、浊和文、武,从官职名称上就可以判然两分,像上面提到的秘书郎等官,一望而知是纯粹的文化官员,如果担任这样的职务,自然受人尊敬,反之就会身价大减。但是,六官制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因为在六官制下,从官名上很难分辨清浊与文武。比如同属正七命的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似乎很难看出这些官员在性质上有多大不同。而低级别的官吏如同属正一命的司会旅、宗正、党正旅等,如果不去深究其职责,也无法看出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所以,六官制的制定和推行,轻易泯灭了清浊、文武的概念,至少从官名上,士族无法显示高贵的身份了。

image.png

  既然没有清、浊的对应,也就没有了职闲廪重和职繁禄微,所有官员都是专制政权中的一颗螺丝钉,他们是否受到尊敬,与是否受重视有关。苏绰制定六官制,复古的外衣下,孕育着颇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南朝官僚制度中的腐败因子通往西魏、北周的道路,就这样被截断了。西魏及其以后的北周,在免除了这次严重的传染以后,愈益健壮,为最后隋唐官僚帝国的出现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在选拔国家官员方面,苏绰向传统的选拔方式进行了挑战,他在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擢贤良"中,提出了选官"当不限门荫,唯在得人"的原则,这对士族子弟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不限门荫,唯在得人",是指选拔官员,不看出身和家世,只看被选拔之人是否是合适的人才。在今天看来这种选举原则理所当然,没有丝毫令人称奇之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声音就显得非常异样,可以称得上振聋发聩了。

image.png

  家世只不过是祖先业绩的反映,本来与子孙后代是否贤能,扯不上关系。但是,士族形成以后,国家选拔官员时,便引进了家世一项。不过,家世并不是唯一的标准,除此而外,道德、才能也在考虑之中。士族势力壮大以后,道德、才能在选官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小。从此以后,家世高贵的,代出显宦;而门第低微者,沉于下僚。西晋人说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指斥这种社会现象。到了南朝,家世完全取代了德才,成为唯一的选官标准。

  在确定某人担任何种职务前,选举部门要做的工作,只是核查一下此人的家谱,根据他的祖先任职情况来确定此人的官位和官职。选官依靠家谱,这在当时人称为依仗"冢中枯骨",因为士族的祖先早已成为枯骨了。这就意味着,这种选官方式不但得不到国家需要的人才,而且被选出的官员,对国家没有一点责任感,对国君也没有一点感恩之心。自己得到的荣誉、待遇、官位、爵位,在士族看来,全属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他们无须向任何人感恩,当然也无须向国家尽职尽责。如果说感恩,他们会感激祖先的恩赐。

image.png

  显而易见,只重门资,不重德才的选官方式,对国家,对政府,对皇帝有百害而无一利。当西魏政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西晋以来衰落的官僚政治时,绝不允许这种危害甚深的选官方式存在。于是,在苏绰的建议下,废除门荫制成为《六条诏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苏绰认为,门资只是先世爵位和俸禄的反映,与子孙后代的贤明愚蠢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即使出身卑贱,也可以做公卿将相,像伊尹、傅说就是例子;如果选非其人,像丹朱、商均这样的帝王后代尚且无力守护百里封地,更何况公卿的后代呢!

  为了选出真正的人才,苏绰规定,以后选拔标准不再限定在家世上,而应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苏绰的这项改革,与六官制互为表里,选官重视才能,意味着各项官职都与才能密切相关,没有才能的士族子弟无法再占据清显的官位,原来由士族把持的职闲廪重的"清官"也因此消失了。以后,北周和隋朝继承了苏绰的改革成果,选拔官吏不分清浊、不重门资,中华帝国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image.png

  苏绰还为西魏制定了基本的赋税制度田租户调式,只是史书失载,难知其详。不过,有一点相当清楚,苏绰对自己制定的赋税制度并不是十分满意,他认为税额定的过高,在当时只是弥补国家财政不足的权宜之计。所以,他感叹道:现在所做的,犹如一张张开的弓,并不是太平盛世的制度。不知道以后哪位当政者能将这张弓松弛下来。儿子苏威听到苏绰的感叹,默默记在心中。四十年以后,苏威在隋朝担任了几十年前与父亲相同的角色——民部尚书在他的建议下,隋朝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苏绰的愿望最终得到实现。

  苏绰在文风方面的重大改革,容易被人忽略。从西晋以来,天下文章以辞藻繁富相夸,宇文泰对这种不良风气深恶痛绝,想加以改革。他到太庙祭祖,当着朝廷百官命令苏绰撰写了一篇《大诰》,宣读给大臣们听,劝诫他们勤于政事,不要像萧梁群臣一样,做一些无益于时、无补于世的事情。并下命令,从此以后,西魏的文章都要按《大诰》形式损写。

image.png

  苏绰生性忠厚俭朴,从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任何多余的资财,经常对别人说,天下尚未统一,人人当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任内,推荐贤才不遗余力。宇文泰对他也推心置腹,信任无间。宇文泰有时出巡,为了不耽搁政事的处理,常在没有文字的空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交给苏绰,让他随机应变地处理政务。宇文泰回来后,苏绰向他报告一下就可以了。苏绰常说,治国之道,在于爱民如父,教民如师。与公卿大臣议论国家大事,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事无大小,他都了如指掌。最终,苏绰积劳成疾,于46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

  宇文泰深感悲痛和惋惜,他对大臣们说:"苏尚书一生廉洁谦让。我想按照他平素的志向办理后事,又怕吏民不理解我的用意。如果对他厚加追赠,又违背了我们以往的相知之心,不知怎么办才好。"在有关大臣的建议下,宇文泰从简办理了苏绰的丧事。用一辆白色丧车载着苏绰的遗体,送回老家安葬。宇文泰和大臣们步行送灵车走出同州城外。

image.png

  宇文泰在灵车后面把酒洒向大地,他悲痛地说:"尚书一生做的事,你的妻儿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这世上只有你最了解我的心意,也只有我最了解你的志向,我正要与你一同平定天下,你怎么这么快就离我而去,你太不负责任了啊!"说着说着宇文泰放声痛哭,不知不觉中,酒杯从手中滑落到地上。

  苏绰英年早逝,但他制定的改革措施,在西魏、北周广泛推行,西魏北周国力迅速发展。苏绰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经济发展以及北方的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的铁锅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蒙古会为它抢破了头呢
蒙古人为何为宋朝铁锅抢破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铁锅,是中国人厨房中的寻常之物,它物美价廉,据说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今这并不起眼的黑黝黝的家伙,在中国古代居然是远销海外的奢侈品。早在宋朝,铁锅已经在中国普及,正是由于铁锅的出现,才导致了宋朝美食文化的盛行。众所周知,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整个印度洋都遍布着中国航海家的足迹。在海上,中国人也要做饭,也需要用到铁锅。有一天,一位波斯商人上了宋朝商人的船谈生意,然后突然发现灶台上有个黑乎乎的东西。于是,这个波斯人就问:“这是何物?”宋朝商人回答:“这是铁锅,做菜用的。”对于这口铁锅,波斯人非常感兴趣,居然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在国外,做饭一般用煮和烧烤的方式。他们煮东西主要用陶器,烧烤干脆连容器也不用。看到铁锅,他们自然很稀奇。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铁锅可不是一...
· 宇文泰和苏绰的对话: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亦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详见《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太祖文帝宇文泰》)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政治家苏绰。苏绰(498—546),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人(今陕西武功),汉族。出身世宦豪门,其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少好学,精通算术。从兄苏让推荐于北周太祖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帐法、户籍法。大统十一年(545),授大行台度支尚书。草拟《六条诏书》,宇文泰立于座右,宇文泰下令百官习诵,并规定:“牧守令长,不通六条和计帐法者,不得居官。”又制定《大诰》,文字简练流畅,一改自晋以来的浮华文风。又据《周礼》改定官制,大统十二年(...
· 河桥大战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宇文泰会狼狈撤退呢
河桥之战到底多残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我国历史的南北朝时期,有西魏和东魏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同出一源,并且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是利用同一个傀儡皇帝建立的政权。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帝,这也就导致两个国家当然就互相看着不顺眼,在中华大地上争斗了多年。公元前538年,高欢手下的大将军侯景带领大军经过艰苦奋战顺利的从宇文泰的手中夺下了洛阳的重城金墉城,并且还烧毁了洛阳大量的房屋。等到宇文泰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派大军前来收拾他,宇文泰的大军怀着满腔怒火,很快就斩杀了高欢旗下的很多大将。而罪魁祸首侯景,却趁着夜色突围了。宇文泰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率领大军紧急追赶,乘胜追击。后来侯景可能觉得老是这样跑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就在河桥和邙山之间摆开大阵,要和宇文泰的军队决一死战。在混战当中,宇文泰的战马受到了惊吓。在马匹受惊之后...
· 宋仁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他死后百姓都痛哭不已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仁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作为儒家思想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谓是意义重大。仁义二字也是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做人的最高准则,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以仁宗为庙号的宋仁宗赵祯,他到底牛在那?为什么他死了以后全国百姓都痛哭不已呢?一、文坛巨匠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却都在仁宗一朝‘’唐宋八大家‘’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韩愈和柳宗元,其余六位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初中就学过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也还记得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北宋文坛得到领袖他其实还修订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史》,同时也修订了《新五代史》。王安石也是个大文豪,其《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是名句名篇。当然他对宋朝的最大贡献还是为挽救宋代中期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开启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变法最终被全部废除但还是为北宋的经济军事带来了极大的改观。三苏中的苏轼也是...
· 壬寅宫变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宫女要勒死嘉靖皇帝呢
还不知道:壬寅宫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要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最为差劲,大家一定会想到明朝。在明朝,有木匠皇帝、荒唐皇帝、懒鬼皇帝、求仙皇帝,反正是啥皇帝都有,就是缺个英明皇帝。明朝最鼎盛时期,后宫宫女太监能达到二十万人,每年被皇帝、嫔妃虐杀的宫女都不下万人,可以说是极端黑暗。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嘉靖二十一年,就有宫女谋害皇上的事件发生,史称“壬寅宫变”。嘉靖这个皇帝,在历史上可谓是毁誉参半。嘉靖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在湖北武汉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直到16岁这一年,荒唐皇帝朱厚照驾崩,嘉靖才继承皇位。嘉靖为人聪明,十分勤奋,在继位初期,他整顿朝政、减轻徭役、重振朝纲,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可是,这明朝皇帝没长性的特点,嘉靖同时也具备着,在统治后期,嘉靖崇信道教、宠幸严嵩,长期不理朝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鞑靼部打到北京城,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明朝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