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相比 为何吴三桂会现在后者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6
转发:0
评论:0
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相比为何吴三桂会现在后者呢,还不知道:吴三桂为什么选择了满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

  还不知道:吴三桂为什么选择了满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部《三国演义》,让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为人们熟知。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时期都不比三国差,甚至比三国时期还要精彩,比如今天我想说的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这段历史可能没有三国时期知名度高,但论精彩程度和影响力,个人觉得要比三国时期更甚。今天,我想和大家探究明末清初时的一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吴三桂在李自成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之间最终选择了满清?

image.png

  众所周知,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中原大地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外的满清虎视眈眈,他们的敌人由明朝变成了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夹在满清和大顺政权之间的吴三桂更是痛苦万分,论实力,吴三桂哪个也打不过,但一时还看不出满清和大顺究竟哪个政权实力更强,哪个政权更值得投靠,哪个政权能成为最终的霸主。最终,思考再三,吴三桂联合满清打败了李自成并引清军入关,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很多野史都说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清朝是因为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对此,我并不赞同。在我看来,吴三桂选择满清是因为他对当时局势进行仔细判断的结果,而非因为女人,即使是因为女人,也不是主要原因。

image.png

  从当时的局势上不难发现,李自成率领的大顺起义军虽然已经把明朝首都北京攻破,但中原大地并不稳定。李自成只是占领了除东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东北有满清,南方还有南明,张献忠的大西起义军等势力。可以说,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大概夹在几方势力的中间位置,并不理想。而满清处在中原大地的最北面,而且只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个敌人,没有后顾之忧,不会被夹击,具备由北向南统一全国的条件。从位置上看,满清明显优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image.png

  还有就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和满清的实力对比,显然,吴三桂认为满清军队的战斗力要比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强。为什么这样说呢?诚然,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占领了北京,表面上看战斗力应该是不差的。但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鱼龙混杂,军队数量虽多但滥竽充数者也是非常多的,其能攻破北京实际上是占了明朝将精锐部队几乎都放在东北对付满清的便宜。当然,满清能多次打败明朝也有李自成牵制一部分明朝军队有关系,但考虑到明朝打满清的军队明显比打李自成等起义军的军队兵力要多,战斗力要强,所以,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如满清的,顶多数量占优。

image.png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思想政治方面的蜕变,小农意识依旧根深蒂固。李自成及其起义军大多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包括李自成在内没有长远的眼光,李自成也没有一个统治者应该具备的政治头脑。可能李自成没想到这么快就攻破北京,本来攻破北京是好事,可李自成多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之对局势考虑不周,估计不足的缺点吴三桂明显能够觉察到。毕竟吴三桂也是明末的一员大将,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满清各个方面尤其是军事战略方面孰强孰弱不会不知道。

image.png

  综合来讲,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满清有优势,吴三桂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满清,虽说满清是少数民族,但总比投靠没有前途的李自成大顺政权要好。事实也证明吴三桂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敏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三公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中书省(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
· 紫金钵盂和通关文牒相比为什么如来会看重后者呢
《西游记》原著中,如来有三藏真经,如来门下和尚在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讨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嫌卖贱了。于是,为了取经,唐僧只好把唐太宗给他的紫金钵盂拿出来,当作人事给了如来座下的二。关于如来座下的二索要紫金钵盂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佛祖贪财,有人说是为了以示经书珍贵,所以不可轻传。《后西游记》原著中,伽叶道:“昔年唐玄奘虽说不沾不染,还有一个紫金钵盂,藏在身边,苦苦不舍。我恐他贪嗔不断,故逼了他的出来。”佛祖没收唐僧的紫金钵盂,是为了断了唐僧的贪嗔之念,让他达到“六净清净”的境界,这也是一说。其实,《西游记》原著中,比起紫金钵盂,如来更看重唐僧手里的另一件佛门至宝!这件佛门至宝,就是唐太宗交给他结拜弟弟唐僧的通关文牒。唐僧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才递与三藏。唐僧的通关文牒,唐太宗稀罕它,孙悟空稀罕它,如来更是看重它。通关文牒有何玄机呢?对于唐太宗来说,通关文牒上各国的盖章,意味...
·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雏形,设九级军官和六政府,但未称帝
李自成最为大家熟悉的称号是“闯王”,但是闯王只是一个外号而已,并不是他正式的封号,李自成从崇祯二年起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称新顺王,中间十四年李自成都没有正式称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都没有,这也是明朝官方称其为“流寇”的原因,直到1642年李自成占领襄阳才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进攻襄阳,防守襄阳的平贼大将军左良玉战败后放弃襄阳逃跑了,李自成占领了襄阳城,到了这个时候李自成才有了安定的想法,史料记载“初,自成流劫秦、晋、楚、豫,攻剽半天下,然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可见虽然李自成攻掠的地方遍及陕西、山西、湖北和河南小半个天下,但是都没有固守经营的想法,往往是劫掠人口、粮食而走。但是自从占领了荆襄之地后,手握百万大军的李自成才渐渐有了占地为王的想法。有了庞大的军队,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军制进行管理,李自成作为全军的第一号人物,自称“倡义大元帅”,为一...
· 无奈的局限: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历史曾经给予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1644年春天,大顺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检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站稳脚根,实现一匡天下的目的。这一任务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一是他应当认识到辽东兴起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加强针对辽东的防务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尽量缩小打击面,由打击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崇祯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败以外,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作战,陷于左支右绌的窘境,造成两大对手力量不断的膨胀。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汉族各阶层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
· 大顺政权的缔造者是谁?他为什么会受此侮辱?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碳”这句谚语充分的说明了陕北的人杰地灵。在陕西这个地方可不只出产漂亮的美女,还出了很多猛人猛事,比如说当今圣上的老爹在陕西主持过“两当起义”,这个就不多少以免被和谐。还有1985年那个龙治民案件,这确实震惊我了,恒沙是在搜索陕西历史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个事,这事比那些所谓的大案要案恶劣百倍。当然还有大顺政权的缔造者李自成,今天咱们聊聊这位牛人,在史籍中竟然记载李自成受过侮辱。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朝末年,陕西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早在万历年间,米脂县的农民就在明政府的赋税重压下大批地逃亡。当时的一位知县张可立,对米脂的困苦情况作过这样的描写。题外话,一直很喜欢古文,有些字确实不认识,语句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但就是喜欢,很多琐碎的事情,古文往往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就搞定,佩服啊。“本县原额地粮草站,除免征奏豁,其实征之数,开载别册,一览瞭然矣。先以十三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