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来可以 为何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收兵呢
还不知道:曹操能统一天下为何要收兵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好运气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秋天,曹操攻克汉中,进入汉中首府南郑。汉中军阀张鲁本来就有归降的意思,部下张卫等人不同意,才抵抗了一阵。眼看曹军攻下阳平关,直指南郑,张鲁的部下想烧了库房,再逃往巴中。张鲁不同意,说:“我的本意就是要归顺中央,现在离开汉中,是为了避开兵火,没有恶意。库房的藏品,都是国家所有。不得毁坏。”下令所有库房封存不动。曹操进入南郑,非常赞许张鲁的态度,派人去抚慰张鲁,张鲁带着家小归顺。曹操封他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万户。非常优待。汉中让曹操给平定了。
平定汉中,曹军运气很好。张卫守在阳平关,依山据险,曹军前进不得。以前听人说张鲁军好打,看了地形后,叹息说:“别人的话曹操,不能当真呵。”攻打了几次,没效果。打算退兵。派夏侯惇、许褚等率军去接应山上部队。不料前军晚上时误入张卫的营寨,张卫军惊慌混乱,居然全部逃跑了。曹军占领了敌营,派人回报:“我军已占据敌人要害,敌人都跑光了。”大家开头还不信,得到确认,急忙进兵,一下子拿下了阳平关。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曹操自然欢喜的不得了。这一战,基本等于兵不血刃,轻轻松松就拿下汉中。曹军士气高昂,大家都说:“老天爷帮助我们啊!”
就这样曹操一下子有了一个好机会。汉中是益州的门户,现在在曹操的手中。刘备的益州,等于兵临城下,一个对刘备集团来说是危机,对曹操政权来说是好事的时机,就摆在曹操的面前。继续前进,攻打益州;还是见好就收,消化成果。就看曹操的决策了。
这一年,一代英雄曹操六十二了,渐显暮气。阳平关前看到张卫军守险,不易进攻。试探性地打了几次,损失不小,便感觉沮丧,打算退兵,年轻时的吃苦耐劳精神消磨了不少,老话说,年过五十,精力不济胆气也衰。这个岁月还是不饶人啊。英雄迟暮,一样令人唏嘘。
一年前,刘备拿下益州。原来是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川帮助对付张鲁。刘备趁机广树恩信,收拢人心,终于挤掉刘璋,夺了西川。虽然乱世中,弱肉强食是个铁律。刘备的做法总有点不地道,人家请你到家里防盗,你把主人的家给占了嘛!所以益州人虽然都明白刘备代刘璋会把益州治理的更好,但人心总有不服。
2、打不打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南郡等地,以安置部队。孙权考虑到同盟军要壮大以对付曹操,答应了刘备。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派人来要荆州各郡,刘备说,待我拿下凉州再说。孙权大怒:“这个老滑头还在耍我!”命令吕蒙率军攻夺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吕蒙给三郡下了最后通牒,长沙、桂阳望风归降。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刘备从蜀地亲自赶赴公安,派关羽进驻益阳,来争三郡。吕蒙派郝普的老朋友邓玄之去诈骗他,说刘备在汉中正被夏侯渊所困,关羽在南郡被孙权逼住。自顾不暇,管不到你这块了。你郝普要做忠臣烈士也要看时机。现在是白死,还害你老母亲也死,有什么意思呢?郝同学被吓倒了,投降。吕蒙一进城,呵呵大笑,把形势告诉了他。郝普羞愧得差点钻地缝里去。这下子三郡都在孙吴手上。同时曹操攻下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再强横,也不敢两面开战。这才以湘江为界分荆州,东面属吴,西面属蜀。老刘匆忙赶回益州,对付曹操。
曹军参谋司马懿献策:“刘备用诈,取得益州。人心未附,却远赴公安争荆州。这个机会不能丢。我军拿下汉中,士气正旺。乘势直逼益州。敌人必定土崩瓦解,一举可以吞并益州了。”曹操叹气说:“人苦不足,即得陇,复望蜀乎?”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得知手下攻克了汉中等地,也讲了这句话。意思是要部下再接再厉,攻克蜀地。曹操这时却是老话反说,人心不足,刚得到汉中,又想益州了?是打退堂鼓的意思。老曹有疲劳感了。
另一高参刘晔也说:“刘备是人中豪杰,占据蜀地不久,威望还镇不住人心。现在我军取汉中,益州震动,人心惶惶,不战自乱。以曹公您的英明,顺势而上,无往而不克。如果让敌人缓过劲来。诸葛亮是治国能手,担当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担当将军。蜀民安定下来,敌人据险坚守,就来不及了。”曹操还是没有出兵。
七天后,蜀地归降的人说:“蜀中军民每天都心惊胆战,草木皆兵。将领即使斩杀士兵也定不了军心。”曹操问刘晔,现在打来的及吗?刘晔说:“敌军已经稍有安定了,没得打。”于是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等大将守汉中,退兵。千年等一回的大好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3、线路图
中国自古从北向南的征伐统一全国,基本两条线。第一条,统一北方后,渡过长江,扫平江南,如隋文帝打南陈。第二条是渡江受阻,就要迂回绕道,拿下四川地区,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占江南。晋武帝司马炎最后统一国家,走的就是这条线路。
建安十三年,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又在当阳追上刘备,长板坡一战,打的刘备是妻离子散。诸葛亮后来说,当此时,曹操抚掌,谓天下已定。这是曹操统一天下的第一次机会。后来地球人都知道,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回江北,第一次统一中国的行动受挫。
建安十六年,曹操指挥的最后的成功一战,打关中以马超为首的联军,一举消灭了曹魏北方的不安定因素。西北地区也归入中央的统治。再拿下汉中这一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全面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以曹操的神武英明,却没抓住时机,进兵益州,坐失良机。在曹操手上第二次统一中国的历史时刻又一次失去。
这以后,曹操还过两次战役,一次征伐孙权,在濡须口被孙权顶住。还是过不了长江。只发了句感慨“养子当如孙仲谋”,回家了。最后一战,还是在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反攻汉中,杀了曹军西北总司令夏侯渊。情况万分危急之下,曹操不得不亲征汉中,打了几个月,退军。汉中让刘备给占领。这两次打战,曹操都不是很上心,像是走过场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十年前,曹操五十二岁,平定河北,打败乌丸。写下了千古名篇《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催人上进的诗句。成为后人奋发图强,永不停息的精神动力。事到临头,这一次曹英雄怎么没雄心壮志了呢?
主要原因是曹操要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建安二十年,曹操已进位魏国公,魏代汉是早晚的事情。权力的顺利交接,是摆在曹操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内部稳定,才可以对外用兵,扩张领土。或许这就是曹操不愿意扩大战争的真正问题所在吧?
4、接班人
这时,曹魏的太子储君还没有定下来。最有希望上位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位公子。曹操原来的长子曹昂早死,曹丕就是嫡长子,按理法是继承人。但曹植文采飞扬,天生奇才,小小年纪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超一流的好。曹操很惊讶,问:“这文章你是叫枪手写的?”曹植说,我怎么想就怎么写,用什么枪手?以曹操的文章水准,尚且对曹植刮目相看,何况他人?后人对曹植推崇备至,说天下才华一担,曹子建独得八斗。这个水平,一个人把天下人比下去,不得了。曹丕文采也不错,但比起曹植,就是弱项了。或许曹大人表扬孙权“养子当如孙仲谋”时,也在心中想起了自己的继承人问题吧?
因此,曹操在这两个儿子之间挑接班人,摇摆不定。甚至有点偏向曹植。二兄弟也各团结了一邦人,形成各自的团队,为能上位积极运作。储位的争夺,已经明里暗里正在进行时。曹操的当务之急,就是定下继承人,安定曹魏的内部。
曹操充分咨询了许多老臣的意见。许多有分量的人还是赞成立嫡长子曹丕。老狐狸贾栩只提醒一句:“想一下袁绍、刘表。”这俩个和曹操同代的诸侯,都因为废长立幼引起内部争斗而家族覆灭。曹操很重视这些大臣的看法。曹丕这一派善用权谋,隐藏真情,装成好孩子。曹植则做事率性而为,言行不加掩饰。两相比较,朝臣及曹操的宫里人都讲曹丕的好话。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冬天,已上位为魏王的曹操终于立曹丕为魏太子。接班人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花落曹丕家。
曹操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起事务来,依旧干脆利落,一点都不容情。对在立储中过于言词冲动的崔琰、毛玠这俩个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人物,一个赐死,一个罢黜。对曹植的团队也进行了,杀了曹植的智囊人物杨修,以衣着越级杀了曹植的妻子崔氏。狠狠地敲打了曹植一下。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死后,曹丕能够顺利接班。
为了曹家的大好江山能顺利地交接给下一代,曹操不得不放弃从汉中直接攻打益州这一时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巩固曹魏家国地位这一重中之重的事情上面。这或许是人到特定的年龄段需要取舍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