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陶谦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到最后却一事无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4
转发:0
评论:0
陶谦实力那么强,为什么到最后却一事无成?,陶谦实力那么强为何高开低走最后一事无成郁郁而终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

  陶谦实力那么强 为何高开低走 最后一事无成 郁郁而终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我们谈到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董卓、袁绍、袁术、曹操这些大枭雄。其实,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外,还有一个毫不逊色于他们的人物:陶谦。

  很多人都惧怕曹操,陶谦不怕,还杀掉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

  刘备在起兵之初时曾经与大军阀袁绍等为敌,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辛苦,没人敢收留他。陶谦就敢收留刘备,送给他军队和地盘。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陶谦在幼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缺少家庭教育的他,成为了一名放浪不羁的浪子,在当地很有名。一天,曾担任过苍梧太守的甘公遇见了陶谦,见他谈吐不凡,很是高兴,觉得他是一支潜力股,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image.png

  把掌上明珠嫁给一个浪子?这让甘公的妻子很愤怒,她责问丈夫:“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

  甘公对妻子耐心解释:“彼有奇表,长必大成。”就是日后必成大器的意思。

  果然如甘公所预料那样,陶谦娶妻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从此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他很快就考上了诸生,进入官场,历任尚书郎、舒县令、卢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在东汉末年的政坛上冉冉升起。后来更是凭借平复黄巾军、讨伐董卓之役,先后担任徐州刺史和徐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实力军阀,几乎与袁绍、袁术等人平起平坐。

  那时候,曹操才刚刚起家,只是一名区区东郡太守。

  东汉末年的徐州,是中国九州之一,辖区为琅邪郡、东海郡、楚国、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位于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山东省南部、安徽省北部。可以看到,陶谦的地盘挺大。

  陶谦能够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占领这么大一块地盘,是因为他有一支精锐的部队:丹阳兵。陶谦是丹阳郡人,袁术曾经评价:“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当年,西汉名将李陵凭借5000丹阳兵,抗击匈奴8万精骑,在缺乏后援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打到只剩400人。匈奴一贯以彪悍善战闻名,在5000丹阳兵面前差点撤退,得知李陵没有后援,才敢死战到底,由此可见丹阳兵的强悍。

  陶谦就凭借从老家带出的一支精锐部队,在徐州苦心经营多年,统治一直很稳固。直到杀了一个人——曹嵩。

image.png

  曹嵩曾经是东汉朝廷要臣,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不过,他有一个更加显赫的身份:曹操的父亲。当时,曹嵩在徐州下面的琅邪郡躲避战祸。193年,曹操已经成为兖州牧,他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到兖州来。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陶谦恼恨曹操动不动就攻击自己,派人在半路上截杀了曹嵩和曹操弟弟曹德。《后汉书》则记载是陶谦的部将,贪图曹嵩一行携带的财产,在华县与费县的交界处发动袭击,将曹嵩父子杀掉。

  无论如何,曹操将陶谦视为杀父仇人,迅速向陶谦发起猛攻。平心而论,陶谦的军事才能也不低,但比之曹操还是差了一大截。在曹操的猛攻下,他连吃败仗,退守郯县。陶谦不得不向公孙瓒求助。公孙瓒派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国相刘备前来救援。刘备手下没多少兵马,他救援陶谦却很实心实意。这让陶谦很感动。陶谦见刘备兵马实在少了些,索性给了他4000丹阳兵。当曹操因为兵粮告尽,被迫退兵后,陶谦又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让他屯兵小沛。

  自此,刘备有了人马,又有了地盘。

  曹操这样就放过陶谦了?并没有。第二年初夏,曹操继续向陶谦发起进攻。刘备和陶谦部将曹豹等率部攻击曹操,被其击破。为报复陶谦,曹操大军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陶谦眼见大势已去,打算逃回老家丹阳。

image.png

  就在这时,曹操后方兖州发生叛乱,曹操只得回师平叛。陶谦幸运地再次逃过一劫。

  在两次被曹操穷追猛打后,陶谦已经心灰意冷了。195年,在内忧外患之中,陶谦身患大病,不治而亡,享年63岁。

  陶谦临死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安排刘备接任徐州太守一职,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刘备还想表示一下谦虚,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最终成了徐州新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陶谦实力这么强为何最后会是一事无成呢
陶谦实力这么强为何最后会是一事无成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我们谈到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董卓、袁绍、袁术、曹操这些大枭雄。其实,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外,还有一个毫不逊色于他们的人物:陶谦。很多人都惧怕曹操,陶谦不怕,还杀掉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刘备在起兵之初时曾经与大军阀袁绍等为敌,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辛苦,没人敢收留他。陶谦就敢收留刘备,送给他军队和地盘。陶谦,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陶谦在幼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缺少家庭教育的他,成为了一名放浪不羁的浪子,在当地很有名。一天,曾担任过苍梧太守的甘公遇见了陶谦,见他谈吐不凡,很是高兴,觉得他是一支潜力股,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把掌上明珠嫁给一个浪子?这让甘公的妻子很愤怒,她责问丈夫:“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甘公对妻子耐...
· 三藩之乱中,藩王实力那么强为什么最后也失败了?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刚开始还是压着满清打,可是到了最后,由于队友的反水和战略的错误等原因,吴三桂只扛了八年就背了康熙干掉了,真是让人感叹啊!第一点,吴三桂的队友实在不给力,局势哪边好就倒向哪边,最后基本都反水了。三藩之乱除了吴三桂的兵力最强外,其它两个藩王尚之信和耿精忠实在给不了吴三桂什么大的帮助。三藩初期还和吴三桂干了几场,最后尚之信了尚可喜夺取了大权才和吴三桂联合起兵。耿精忠的确一心反清,可是他的军队实在不行,连郑氏的军队都吊打他,实在是不行啊!三藩起兵其实是联合不到一起的,大家是各大各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耿精忠和郑经为了争地盘,搞得不可开交,自顾不暇,实在帮不了吴三桂。最后康熙一拉拢,耿精忠就投降康熙了。尚之信开始挺能打,后来康熙集中兵力先打他,而尚之信和吴三桂因为问题闹掰了,最后尚之信也被康熙拉拢投降了满清。在陕西的王辅臣参加三藩之乱纯粹是想捞一把,结果在康熙的高官厚禄之下也...
· 他的实力不如东魏为什么却能笑到最后呢
西魏是如何由弱变强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隋朝疆域最大时,据说达到467万平方公里,是东方第一强国。就在并不遥远的五十多年前,隋朝的前身(北周)的前身西魏,还是个在风雨飘摇中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小国。公元534年,“累世强盛”的北魏帝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轰然倒塌。权臣高欢和北魏最后一个皇帝孝武帝元脩(元修)翻脸,改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定都于邺,史称东魏。而不服高欢的另一部分人,比如贺拔岳,他拥兵于关中。贺拔岳被刺杀后,原夏州刺史宇文泰为众所推,成为关西主宰。随后,宇文泰迎元脩入关。公元535年2月,宇文泰毒死元脩,改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元宝炬定都长安,史称西魏。说是东、西魏并峙,实际上东魏实力远强于西魏。如果论面积,东魏倒不是特别大。东魏北线,从包头拉一条直线向东到辽宁朝阳,西起黄河,南到淮北。但是,东魏土地肥沃...
· 战国时期秦军实力为什么那么强?秦军敢死队是怎么炼成的?
历史上秦国的军队被统称为秦军敢死队,当时秦军敢死队是强大的铁军,他们横扫六国,北击匈奴,为中国的统一作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但是让人不解的却是,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后,发现里面陪葬的士兵全部都只是带着简单的头巾,他们没有一个佩戴头盔,秦军敢死队究竟是为何不带头盔呢?当时的秦国既然有着能力统一六国,那么多的钱来招兵,不可能连士兵的头盔都配不起吧。对此,有历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秦军敢死队其实和日本武士一样,他们拥有着武士精神。秦国本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在史记上有记载说秦,带甲百万。意思就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是这里的盔甲仅仅是披在身上的,不包括头盔。同时史记里面还记载着,在战场上的秦国甚至直接连身上的盔甲都脱掉了,袒胸赤膊的战斗。其实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当时秦国的进爵制度。不戴头盔首先在气势上就对敌人有一个压制性,我们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
· 明朝前期军队战斗力那么强,为什么到抗倭的时候实力这么差
明朝,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开始重文轻武,土木堡之变后,武将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跌至历史最底点。将军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地位的提升还不如一篇精彩的文章。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必须从明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观念差异说起。明朝文官的施政理念和武将领兵作战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明朝的文官倡导中庸,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来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非要动用武力,属于平衡被打破,对他们来说是失败的象征。他们有一种坚持了几千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自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但是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的训练和人生经历却养成了和文官截然相反的气质。他们有要当机立断的能力和决心,在必要时能够孤注一掷,将自己和部下的生命当做赌注,换取最终的胜利。然而,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事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将在刀光剑影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心目中只是匹夫之勇,即便是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