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应该怎么排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32
转发:0
评论:0
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应该怎么排名?,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应该怎么排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应该怎么排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东吴相比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以及以汉室宗亲自居,一心想要匡扶汉室,一统中原的蜀汉,难免会显得有些弱小。但即使是这样,东吴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否则在那样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时代,吴国绝对不会稳居三国之一的地位,不可动摇。

  江东自古多才俊,出了许多的英雄豪杰。其中最优秀的就要数四位曾经位列大都督一职的人了。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那么这四位大都督的军事能力的排名如何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image.png

  第一名,周瑜当之无愧。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可见在史书中,周瑜的性格并没有那么不堪。而作为东吴第一任都督,周瑜和孙策一起平定了江东,为孙氏一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各种计谋也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赤壁之战中,他凭借自己的智谋,与刘备联手大败曹操;用反间计使得曹操杀死蔡冒、张允,让曹军实力得到削弱;又与黄盖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无一不体现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

image.png

  而孙策与孙权对周瑜的实力也是极为认可的。孙策死前还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孙策对周瑜的评价之高。而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却变成了奸诈、目光短浅。这与历史上的周瑜完全不同。不过从现在来看,无论是谁,都会认为周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后来苏轼对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评价,更是体现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无可替代。所以个人认为,周瑜在四大都督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image.png

  第二名,鲁肃。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

  因此其整体是偏儒将的。在建安二年,鲁肃率部下投靠孙权。虽然鲁肃整体的战略思想偏于保守,但其的战略眼光却十分长远。曾为孙权提出割据江东的战略,又在曹操率军南下时,力主对抗,最终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为东吴在三国之中的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但是与周瑜一样,鲁肃也没能逃掉被演义丑化的结果。在演义中,鲁肃的形象就是忠厚老实,不善言辞。但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却不是如此,他对各种政治问题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东吴的一大贤士。不然他也不会在周瑜之后,稳坐大都督之位。虽然与周瑜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但是从其的战略谋划以及军事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这个实力排在第二。且据《三国志》中记载:

  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所以说,我认为鲁肃在这四大都督中,排名第二。

image.png

  第三,陆逊。其实对于陆逊,个人认为他功劳是不次于周瑜和鲁肃的。

  但是把他放在第三的位置,是因为他在军中的威信与影响力。虽然陆逊是为夷陵之战的胜利作了重要战略谋划。之后更是火烧八百里连营,一举打败刘备统率的蜀军主力。

  但是这并不能使其与周瑜媲美。相反,陆逊是这四位大都督中,最晚上位的,也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但他最后却仍能够拯救江东,挽江东于水火之中。但他在晚年时却被卷入孙权的立嗣之争,被孙权猜疑,最后郁闷而终。因此,我认为陆逊排在第三位。

image.png

  第四,吕蒙。吕蒙其实是东吴的第三任都督,是鲁肃在临死前向孙权推荐的。

  他虽然出身不高,但是能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评价,其的能力也是不俗的。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奇袭荆州,白衣渡江。但是他排名不甚靠前的原因,就是其的目光不够长远,或许是为公报私仇,对关羽赶尽杀绝。最后更是使得刘备恼羞成怒,破坏了东吴与蜀汉的联盟。而也正是吕蒙有此败笔,因此才将其位列第四。

  由此可知,在东吴的四大都督中,周瑜第一,鲁肃第二,陆逊第三,吕蒙第四。不过这也只是个人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你是如何看待东吴四大都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吴四大都督分别是谁?东吴四大都督各自功绩
一说到三国,人们往往谈论最多的是蜀国和魏国,其实吴国绝对不可忽视,它的国土和人口都超过了蜀国。孙权能称霸江东,除了依靠长江天险,更依靠的是手下卓越的文臣、武将。文臣有张昭、顾庸、诸葛瑾、吕范等,武将有甘宁、太史慈、攀张、周泰等,这其中给后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后期的诸葛恪、陆抗等无论是名气还是功绩都无法与四大都督相比,这里不讨论。周瑜,东吴第一任都督,和孙策一起评定了江东,为孙权建立了根据地,是三国水军将领的一把手。其战略思想是巩固江东、攻占荆州、北伐中原。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考虑到东吴的实力,不得不接受了鲁肃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其实他内心里根本不想联合刘备,反而想在刘备实力不强的时候消灭之,这个从赤壁之战过程中可看出(这里只讨论三国演义,而非三国正史)。曹操攻占荆州以后,孙权犹豫不决,周瑜和鲁肃一样极力主战,使孙权下定决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周瑜凭借自己...
· 三国时期,排名前十的名将分别是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于三国演义当中武将的能力,一直都是争论不休。大家对于演义当中武将的能力争论什么的先暂且不提,今天就来以《三国志》为参考资料,以此分析一下三国正史当中都有哪些名将。前十名排行如下张辽,关羽,孙策,张飞,赵云,魏延,张郃,典韦,陈到这个排名一出来,肯定很多人都有着极其大的疑问,凭什么这张辽排在第一名,孙策排第三名,而这位排在第十名的陈到又是个什么人呢?先不要着急,后面做出会解答。首先,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把张辽排在第一名。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名将可以说是如同繁星一般,而在这其中,张辽显然是最耀眼的一颗了,可以说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造就了一番功绩。据《三国志》描述张辽战绩如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以及“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 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吕蒙是怎么死的?
吕蒙的故事吕蒙战绩斐然,还杀了大名鼎鼎的关二爷,可谓是被关羽追崇者恨之入骨。不过可恨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关于吕蒙的故事还真不少,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吕蒙的故事。图为新版三过吕蒙的剧照吕蒙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跟姐夫外出打仗。十六岁的他抱的看法是家里这么穷,说不准立下大功还能脱离贫穷。他的母亲拗不过他,就只好让他去打仗了。他没有读过书,却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过人之处赢得了孙策的器重。孙策劝他多读书,他认为周易是书中,就从周易开始读。孙策摆酒宴请大家喝酒,他喝醉了还做了个梦,把周易背了一遍。醒来后自称和伏羲、文王等谈论国家兴衰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我把书背了一遍。吕蒙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并不是个大老粗,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孙策死后他很快又得到孙权的器重。鲁肃外出打仗有一阵子没有回来了,这段时间里他听从孙权的劝告勤奋读书。鲁肃回来后与他谈事情,没想到几日不见他就能谈笑风生,鲁肃大惊他在短时间内变化之大。他笑...
· 陆逊简介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大都督陆逊生平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袁术与陆康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在此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陆康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
· 东吴国的官制划分三国时期东吴国的官制级别
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东吴中央官制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