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君臣之间能肝胆相照吗?君臣无嫌隙,国家崛起快!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9
转发:0
评论:0
君臣之间能肝胆相照吗?君臣无嫌隙,国家崛起快!,君臣之间能肝胆相照吗?君臣无嫌隙,国家崛起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做臣

  君臣之间能肝胆相照吗?君臣无嫌隙,国家崛起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臣子的不易!能力差的,很难长期混下去;能力强的,不但容易招致同僚的妒忌,还会招来君王的猜忌。来自君王的猜忌最致命,轻则罢官免爵,重则身家姓名不保。翻开历史书,有多少忠心耿耿的名将贤臣栽在了君王的猜忌下,贤明如李世民者都过不了猜忌关:魏征去世后,在奸臣的挑唆下,唐太宗越想越难受,越想越不爽,干脆派人把魏征的墓碑砸了个稀巴烂,要是魏征再多活几年,估计阎王殿里又多了一个冤死鬼!

image.png

  李世民的诗,说着容易做到难

  历史上君臣之间有相处无间、肝胆相照的例子吗?还真有,战国时期公孙鞅和秦孝公、乐毅和燕昭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浑浊历史中的两股清流。

  公孙鞅遇到秦孝公,君臣配合无间,秦国迅速强大

  秦献公晚年,经过连续几年的对外战争,国家疲弱不堪,秦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刚登上秦国国君之位的秦孝公没有欢喜,面临着国疲民弱、诸侯卑秦的局面,忧心忡忡。经过反复思量,年轻的秦孝公抖擞精神,决定招揽贤才,变法图强,恢复穆公霸业。就这样闻名天下的秦国《招贤令》出来了: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招贤令分为四部分:首先称赞了祖宗的光辉荣耀,振奋国威,树立了前进的目标;然后痛骂前面几代国君的不肖,致使国土被侵,指出了秦国衰落的原因;接着夸了下自己的父亲,我们是不满现状、胸怀大志的人;最后,诚招天下贤士,愿意分疆裂土,表示诚意。

  卫国人公孙鞅看到后,大为折服,连呼这是五百年来天下第一雄文,遂动身前往秦国。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后,公孙鞅开始了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变法。变法初期,百姓很不适应,几千民众纷纷涌往国都,向孝公痛陈变法的种种弊端,孝公顶住压力,不为所动;变法一年有余,太子犯法,按律当罚,公孙鞅处置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孝公支持;变法侵害了老世族的利益,老世族私底下暗潮涌动,秦孝公顶住巨大的压力将其牢牢地按住,不敢抬头,为公孙鞅提供了最强力的支持。

image.png

  秦孝公/商鞅肝胆相照

  来自于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大大减轻了公孙鞅的压力,公孙鞅遂将精力放到变法上,一心变法。君臣二人的无间配合,取得了耀眼的效果,《史记》上记载: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上记载: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变法成功了,秦国大治,国力强劲,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还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乐毅遇到燕昭王,二人肝胆相照,燕国快速崛起

  燕昭王即位之初,比秦孝公境遇更差。老爹燕王哙是个糊涂虫,对远古禅让制很崇拜,一心想做禅让天下的尧舜禹,刚好有几个奸臣蛊惑,就把国君之位禅让给了大臣子之,自己做臣子。子之没有舜禹的德行和能力,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燕昭王的哥哥太子姬平本来就十分不满,借此机会纠集了一些大臣、将军谋反(其实想夺回自己的君位),由于实力不够,就向齐国求援。齐王对他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齐国的军队就是你的军队,我一定会鼎力相助。”说的很好听,事实完全不是那回事,齐军到了燕境,一路烧杀抢掠,先是把子之剁了,接着顺便把燕王哙和太子姬平也杀了,燕国差点儿沦陷。赵武灵王不想让齐国坐大,就拥立尚在韩国做质子的公子职上位,这就是燕昭王。

image.png

  燕昭王招贤纳才

  燕昭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齐军不仅一路抢掠,还顺带在都城放了一把火,几成废墟。燕昭王急需贤臣辅佐,有个大臣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只要你尊敬一些一般的人才,那么那些优秀的人才就会到咱们燕国来,燕昭王于是修了黄金台礼敬贤士,招徕了很多人才,乐毅就是其中一员。

image.png

  乐毅伐齐

  燕昭王有了乐毅,就好比秦孝公有了商鞅,更难能可贵的是,燕昭王十分信任乐毅,两人肝胆相照,关系十分融洽。乐毅伐齐期间,在即墨受阻,有小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乐毅是想暗中培养势力,想脱离燕国,自己在齐国称王。燕昭王二话不说,把他拎到宴会上当场宰了,对大伙说:“乐毅是咱们燕国的栋梁,没有乐毅,就没有燕国的今天。”说完后,还把乐毅的老婆孩子送到齐国去,乐毅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这辈子效忠燕国,绝无二心。

image.png

  乐毅志在争取民心

  似燕昭王这般宽容大量、内心澄明、肝胆相照,如此对待臣子的君主,历史上太少了。

  君臣肝胆相照的案例,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

  君臣肝胆相照的例子十分难得,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呢?

  1、国君上位时,国力尚弱,志向高远,不满足现状

  秦孝公、燕昭王刚登上国君之位,国力尚弱,急需贤臣辅佐,共同缔造大业时,基本上君臣都能做到肝胆相照。就算是兔死狗烹的几位:越王勾践、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在创业初期也能和臣子和谐相处。

image.png

  秦孝公胸怀大志

  2、臣子恪守本分,勤于职守,成为国君离不开的人才

  臣子恪守本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说雍正,刚继位时对年羹尧可以说是非常好了,可年羹尧呢,恃宠而骄,不但侮辱群臣,最后横到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最终酿成悲剧。恃宠而骄,依攻而骄,是做臣子的大忌。

image.png

  年羹尧后悔,来不及了

  3、国君内心澄明,亲君子,远小人,能识别小人谗言

  国君身边最不缺什么样的人?妒贤嫉能的小人!一般在臣子卖命时还能明辨是非,一旦功成名就,分辨力就会直线下降,容易中小人的圈套。燕昭王之所以厉害,能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君主,我认为这一点做得非常非常的好。

  4、最重要的,国君要胸怀宽广,不生疑心,能够容人

  说到底,君主愿意听从小人的鬼话,根源还在自己身上:疑心重,怀疑臣下,不能容人。《琅琊榜》里面,皇帝为什么要杀林燮?表面看是谢玉、夏江的挑唆,根源还是皇帝自己疑心重,容不下太子/林燮那帮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索尼和康熙之间除了君臣还有亲属关系吗?
赫舍里索尼简介中曾经提到过他的父亲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带领整个部族前来归顺,使得赫舍里家族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围绕权力中心成长发展。索尼通晓多种文字,精通汉文化,在对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索尼从侍卫的基层岗位做起,一步一步走向了清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为整个赫舍里家族争得了荣誉。图片来源于网络索尼骁勇善战,为人忠诚正直。在跟随皇太极征战过程当中,索尼身先士卒,很好的保卫了皇太极的安全,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将处理科尔沁草原上各个部落事宜的权力直接交到了索尼的手里,索尼不负众望,帮助朝廷解决了草原上的归属问题。这段早期锻炼,展现了索尼的能力和天赋。使得索尼的政途大门由此打开。这段早期经历在赫舍里索尼简介生涯中大放异彩,不由让人感叹索尼的聪明才智和运筹帷幄。皇太极驾崩后,索尼被卷入了储位之争,大皇子豪格一心要当皇帝,做出了许多疯狂的举动。索尼很看不惯豪格的那一套,决定跟随...
· 当兄弟成君臣(图)
楚天金报资料图片虽然自秦起,帝权是同一性质,但朝代之建立,则各有不同。秦帝国的诞生是列国长期争霸、强者胜出的结果。晋、隋、唐、宋属于另一种模式,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军阀等强力人物,以政变或反叛方式夺得权力。元、清帝国则是外部强大军事入侵致使中原汉族政权解体,而形成的异族统治。除此以外,只有汉、明两朝是经过农民起义的长期战争亦即由“匹夫起事”造就的国家。汉、明这种政权有两大鲜明特征:第一,新政权完全是赤手空拳打下来,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像其余各代统治集团内部领导权归属早已确定。比如,秦始皇灭六国是商鞅变法后六十年间秦国强大的结果;晋皇族司马氏早自曹魏时期的司马懿起已形成威权;隋文帝灭周前已在朝中总揽大权;唐高祖、宋太祖都是军阀,早就自成一统,而元清两朝,更是以完整、独立的异族政权取代中原汉族政权。第二,汉、明两代天下未定之际,群雄并起,“起事”者共同组成一个豪强集...
·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
读《陈情表》你以为李密只是为了尽孝吗?里面涌动的是君臣之间的博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读高中的时候,正是十几岁的年纪,读到李密的《陈情表》深受感动,加之文章语言朴实、朗朗上口,只消朗读几次便将全文背诵下来了,但当时也只是被李密赤诚的孝心所动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对《陈情表》的当事人李密和晋武帝司马炎的了解更加深入,却更加觉得李密辞不赴命除了要供养祖母以外,似乎还有很多的政治考量。(一)李密所处的险恶的政治环境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立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晋武帝。而在之前两年,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伐蜀,刘禅投降,蜀国自此灭亡。如何对待蜀国归降的君臣是摆在司马炎面前一个棘手的课题,由于当时孙浩依然在江东割据一方,国家并没有实现统一,司马炎需要做一个政治姿态,就是优待蜀国君臣,不计前嫌、量才录用,这...
· 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
· 己巳之变的胜利竟然是取决于君臣之间的信任度?
己巳之变背景努尔哈赤在1616年的时候自立为可汗,三年之后开始向明朝发动进攻,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1629年清朝军队兵临北京城下,这场战争被称为己巳之变,那么己巳之变背景是什么呢?己巳之变形势图这场己巳之变的主战双方分别是以皇太极为主的后金,以及以崇祯皇帝为主的明朝。双方在这场己巳之变发起的时候,各自背景都并不相同。从后金方面的背景来看,由于皇太极的父亲,也就是后金的第一代可汗努尔哈赤在攻打山海关的时候病逝了,而皇太极虽然得到了汗位,也是在按照努尔哈赤之前定下来的攻击路线在打,但是他手里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集中,因为与他一起掌权的还有三位大臣,所以至少是在政治上皇太极是受着压制的,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军事上的力量,但这个时候的后金其实已经因为长期征战导致四周都是敌人了,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想要继续攻打明朝的京都是很有难度的。另外,那个时期后金的经济背景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饥荒的影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