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靖难之变后,李景隆为什么没有被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靖难之变后,李景隆为什么没有被杀?,靖难成功,新皇帝杀了很多大臣,为什么没有杀李景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

  靖难成功,新皇帝杀了很多大臣,为什么没有杀李景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北平到京城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距离对于朱棣来说就是成功的路,只要在这条路上打下去,一旦胜利那么天下就是他的了。燕王经历才重重困难,屡次遭遇失败,才能走到皇帝的宝座前,对于权力他是很像马上拿到手的,就像老虎看到了鲜肉,松鼠看到了松果,这权力是很难抵挡的。

image.png

  在遇到李景隆这段时间,其实才是北军比较弱小的时候,是最容易被消灭的阶段,而因为当时北军数量有限,支持的人更少。这个时候李景隆的出现却给了北军机会,北军在这时候就喜欢这样的对手,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也是非常巧合的,有的时候我会想,靖难这件事情好像就是老天定要让他成功的,每次遇到危机都能安然度过。

  很多人认为李景隆是个细作,后来他的确成了奸细,不过在战争初期,我想他还是想守护皇权的,并不想和这个朱棣穿一条裤子。在白河沟战役中,也是李景隆用兵得当,差点就要了燕王的命,要是不老天帮忙,这场战争可能就在此结束了。他这个人能力太差,也没有魄力胆子也非常小,这些弱点足以让他以失败告终。就好像两队球队踢足球,一队实力很强,另一队实力非常差,还有个不咋地的队长,结果当然是实力强的队伍赢得了胜利,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说弱的队伍踢假球,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image.png

  在朱棣打到京城之后,其实那个时候天下的各个力量都已经开始选择去留,大多数的人选择跟着新皇帝。而李景隆这个墙头草不投降也肯定没有活路的,而他也没有什么武将的气节。我想他在打开城门之前也许已经和朱棣商量过了,计划在某时某刻,对方一颗信号弹上天,他立马就打开城门迎接新君。

  新上任的君主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清除异己,已经当上了皇帝,权力都拿到手了,这个时候就该到了报仇的时候了,对于肯定不会手软,对于朋友自然也会封官赐爵。对于那些开国功臣,皇帝还是很慷慨的,都给了相应的大官和大量赏赐。对着我们的景隆兄也同样如此,封为了太子的老师,拥有长期饭票。所有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了就是好学生,李景隆就是这样,前期帮助建文帝打击北军,犯下了错误。后期为了弥补错误,打开了南京城门,让北军顺利入城不用浪费一兵一卒,为战争立下了大功。而李景隆也是个摇摆不定的人,基本不会闹出什么不法失去,杀了他也没有任何作用。

image.png

  大奸大恶谈不上,道德水平的确不高,稳稳的墙头草,我相信如果后来朱棣在短时间被推翻,那么这个李景隆肯定还会继续做奸细,因为他擅长做这种事情。他的存在让枯燥的故事有了笑点,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的,感谢他为战争添了几笔鲜艳的颜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靖难之变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杉涛唬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桑ㄑ嗤踔扉Φ耐母弟),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捎诰┦Γ湘王朱柏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没有成功,燕王朱棣即起兵南下。这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因为元功宿将早已被朱元璋除掉,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纨F子弟李景隆继续讨伐,均被朱棣打得大败。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结果朱棣得胜,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 靖难之役:李景隆与战局恶化
?李景隆能够挂上帅印,绝不是他有多么显赫的军功,而是有一个很好的出身。其父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这样李景隆和建文帝就是表兄弟关系。李文忠在替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按照功劳的排序,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李文忠去世后,李景隆因世袭封为了曹国公,并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封太子太傅。《明史·李景隆传》说他是个翩翩美男子,喜欢读书,举止做派温文尔雅,正好与文弱喜读书的建文帝非常相似,于是引为知己,相互信赖。建文帝即位后开始削藩,第一刀砍向了周王,而执行这一命令的就是李景隆。建文帝以边境有警为名,派李景隆前往视察。当时周王就藩在开封,李景隆路过开封时,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周王擒获,然后押解回南京。建文帝在南京削除了周王的封爵,并禁锢起来。从此之后,立了功的李景隆更加受到建文帝的重视。耿炳文前线受挫的消息传入京城后,建文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任用李景隆率师五十万北伐。这是建文帝最...
·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内应吗?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爆发的异常中央权利和地方藩王权利的碰撞,并最终以藩王权利获得大胜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和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事情的开端,则是以建文帝削藩而起的。建文帝登基之后不久,就下定决心要削藩,加强中央集权。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起兵反抗,挑起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最后以建文帝的失败而告终。建文帝被推下皇位,明成祖朱棣继位。靖难之役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李景隆也是其中一个。李景隆的确是建文帝势力失败的关键人物,但说是李景隆造成了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并不准确。李景隆的确是靖难之役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的无能,才使得建文帝一方攻守之势逆转。以天下之力对抗一个藩王势力,建文帝是占很大优势的。但是经过李景隆的带领,每次都被朱棣打败,白白消耗兵力物资。他的失败,使得明军瞬间处于弱势,让朱棣逮准机会,一举攻下南京城。建文帝先后两...
· “让”姓源于“靖难之变”?
扬子晚报网讯昨天,金陵晚报“追寻姓氏起源”的报道登出后,就引起了不少市民对姓氏起源的关注,也有很多读者打电话来,讲述与姓氏有关的趣事。读者王子木说,早在2000年时,他就关注过一位湖北让姓老人的家谱。结果发现,这个少见的“让”姓起源与南京有密切的关系,其祖先有可能是下落成谜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隐居民间改姓“让”?王子木说,根据他搜集的资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以后,时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即皇帝位,史称明惠帝;又因他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由于担心各地藩王威胁中央集权,采用信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仿西汉景帝削藩,结果手握重兵、早就对皇位旁落不满的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以“靖难”为口号发动了这场争夺皇位的国内战争。经过三年战事的反复争夺,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夏率部进入南京城,取代了建文政权而夺得了皇位,史称明成祖。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建...
· 如何评价靖难之役朱棣最大的功臣李景隆?建文帝为什么用李景隆为将?
李景隆,字九江,江苏盱眙人,为明朝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最开始的时候,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因此官途升迁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李文忠去世之后,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建文帝继位之后,成为建文帝心腹,任命为大将军,奉命率军征讨燕王朱棣。看到这儿,很多人觉得奇怪了,李景隆既然是建文帝的心腹,怎么又当了朱棣的功臣了呢?也的确这样,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关系,从建文帝继位起,就站在了对立面。建文帝继位之后,便打定了主意削藩。燕王正好又是权利最重的藩王之一,在燕京可以说是独霸一地,手握重兵。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正好触及到朱棣的根本利益,你说朱棣能同意吗?必然是不能的,于是不久起兵挑起了为期三年的靖难之役吗。李景隆作为建文帝的心腹大将,在靖难之役爆发的最初阶段,就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往阻击朱棣。建文帝将如此大事托付在他的手上,他最终却带明军走向了灭亡。所以后世时常戏称李景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