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要称颂张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1
转发:0
评论:0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要称颂张良?,很多人谋略比张良高,官做得比张良大,为何后世却反而称颂张良你知道吗?不知道没

  很多人谋略比张良高,官做得比张良大,为何后世却反而称颂张良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三朝宰相,父亲也是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一次机遇之中,张良得遇“圯上老人”、也就是隐居的黄石公,凭借良好的心性与态度,张良得黄石公看重、授书(著名的《太公兵法》)。得到这本兵书的张良如获至宝,日夜研习下,将书中大道化为己有,后期的张良可谓是文武兼备了。

image.png

  都说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胸有丘壑的张良,自然得寻个有前途的“主儿”,而这个人选谁?大家都知道的,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旅程中,张良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刘邦、项羽关中王之争相信都不陌生吧!楚怀王下令谁能先一步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占据颍川后,与张良顺利会师,其后,兵不血刃的拿下宛城、过峣关,顺利进入咸阳。如果说,刘邦此人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那么他的缺点就当属好色贪财。

  作为一代君王的宫殿,秦宫内的奢华是可想而知的,财宝美女数以千计。初入秦宫的刘邦也是被眼前的奢华晃花了眼、勾的走不动了道,就想着在此长住,连樊哙上前劝说都没用。紧要时刻,张良出马进行劝说:

  秦为无道,所以,沛公您此时才会出现在这里。如今,您刚入秦宫,就想安于享受,这跟“助纣为虐”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一番劝说下,刘邦终是醒悟过来,同时,在张良的建议之下,下令安抚秦朝百姓、全军忌骄奢,取得民心。

  刘邦这边是举军欢庆,项羽此时却是火冒三丈。原因便是:项羽率军抵达函谷关时遭到了阻挡,而函谷关城门紧闭正是刘邦下的命令,为的就是拖住项羽入关的步伐。大军迟迟不能入关,又有来报称刘邦已经攻占秦宫,项羽怎能不气,于是决定与其决一死战。

  在这关中之争中,刘邦虽是占了先机,可是,那也是用了巧计,要真的硬对上项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但是,因其与项伯的私交,张良提前得知消息,且没有听从项伯建议独自逃走,而是与刘邦一同面对。在刘邦与张良的一番周旋下,项伯最终同意为其向项羽周旋求情。

  结果,大战虽没有在这个时候爆发,却有了历史中著名的“鸿门宴”!

  在这场夺命宴会中,张良将其大智大勇发挥的淋漓尽致。项伯走后连夜为刘邦分析项羽此人性情,决定宴会之时如何解释应付。宴会中,面对不利情形,知道樊哙这种“性情中人”更能取信于项羽,当机立断将其召入,以打断项羽谋士范增杀刘邦的计划。

  见项羽犹豫不定之时,立即让樊哙护送刘邦“尿遁”,自己则留下“善后”。这一连串的决定,成功助刘邦逃过一劫,同时,还离间了项羽的核心成员、埋下君臣相隙的祸根。既然刘邦示弱,项羽也就没有必要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计功割地”,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为汉中王。

image.png

  巴蜀向来荒凉偏僻,刘邦自然心有不满想着反攻,最终,被张良等谋士劝阻,但是,要能争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好的。于是,张良再一次贿赂拉拢项伯,让其成功劝说服项羽、为刘邦加封汉中地区,至此,刘邦占据巴、蜀、汉中三郡。

  刘邦率军去往封地的途中经过裹中,此地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能靠凌空的栈道度人。张良见此便献计,让刘邦一行人过后就将栈道烧毁,以示汉军再无东顾之意,打消项羽的猜忌,还能防备敌人袭击,以休养生息。

  入汉中后,刘邦励精图治,休整军队,而后暗度陈仓定三秦,占据汉中。

  到公元前205年,刘邦的势力发展到足以支撑他与项羽一战。张良也因项羽杀了韩王成、自己相韩无望而逃出彭城,彻底归顺刘邦。这一年,项羽率军攻打田荣,忽略了后方阵营,刘邦则趁机攻占楚都彭城,可惜被胜利冲昏头的刘邦,未能及时进行部署,彭城又被项羽抢回去了,汉军被迫逃至下邑。

  面对这样的局势,刘邦深感无计可施,于是,问计张良:若以关东为“彩头”,谁能成为自己的联盟、共同反楚?张良此时提出三人:

  一为九江王黥布,他虽为楚国猛将,却与项羽有嫌隙,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让其相助,他却选择隔岸观火;

  二为彭越,他早就因未受到分封而对项羽不满,田荣反楚就曾联络过他;

  而汉军之中,唯有韩信尚可独当一面。

  以关东为利,这三人组成内外联盟,拿下楚国就不成问题了。虽反楚之战中有些意外,比如,韩信夺齐地自立为王,刘邦还不得不在张良的劝说下,派人前去授予齐王印;再比如,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时,韩信、彭越却因刘邦没有明确赐予他们封地而不派兵,逼得刘邦战前就得先赐予其封地。但是,总的来说,刘邦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于垓下自刎。

  公元前202年,汉朝始建,刘邦称帝,而后,张良在权衡利弊后劝说刘邦定都关中。至此,我们看到的都是张良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其实,张良最终能够功成身退、名留青史,还离不开他的进退有度。

image.png

  刘邦宠爱戚夫人是众所周知的,后来,甚至产生废太子,重立戚夫人之子赵王为东宫的想法。重立太子对朝堂来说是何等大事,这个想法一提出,大臣自然是诸多争议,迟迟未定。眼看太子之位危矣,吕后想起留候张良,于是,派遣吕泽前去问计。

  面对这个问题,张良最初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总之一句话,如今天下大定,高祖若是铁了心按自己的喜好来定太子,就算群臣上谏也是没用的。听了这回答吕泽哪敢就这么回去啊,于是,再加追问,最终,张良道:此难以口舌争之(就是光劝说高帝是没用的,得直接行动)。

  最终,张良给出一计:让太子去请高帝都敦聘不至的“商山四皓”出山。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后人则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高帝见太子有这四隐士相助,觉得太子羽翼已丰,自然就不会再提易太子一事,结果,果然如其所料。在这件事中、张良最初是摆出旁观者的态度,就算后来给出良计,自己也未曾参与其中,更别说是像从前一样劝说高帝了。

  同当初推让齐地三万食邑一样,这就是张良另一个聪慧之处——看得清局势,不会枉自称大、当退则退。从“帝者师”到“帝者宾”,位极人臣、实现人生目标的张良,更像是看透了人生,从而推崇起“虚无主义”!

  《留候世家》中记载道:

  “家世相韩,及韩灭… …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就如文章开篇写道,张良往上几代皆为韩国宰相,韩被灭,张良走上向秦复仇之路。而后,凭借才智在刘邦身边某得一席之地,成为帝师。被封万户食邑,位列诸侯,对变为平民布衣的张良来说已是莫大荣耀,余生目标完成,足矣。

  最后,他决定放弃一切,辞封归隐,与赤松子一同专心修道,之后,更是学辟谷(也就是绝粒),以轻身成仙。再后来,刘邦去世,最终,由吕后掌控朝政大权。经过废太子一事,张良对吕后也算有恩,吕后听说张良辟谷一事后,就曾多次劝说他,让他“勿自苦”。一番思索下,张良也觉得人就匆匆一世,自己又何必苦行到此!于是,又恢复了正常进食。

image.png

  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无论张良是真的一心向道,还是单纯的归隐避世,他的才智、谋略,他的生平事迹,都跟他的传奇故事一样,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据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读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开一代盛世,这个人就是张良。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敢以“王者师”身份自居的文人。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也就是说,张良只不过是躲在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仇。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和那个掷锥的大力士一样,都是张良的傀儡,是他棋盘上的棋子。打个比方说,张良是刘邦集团的头脑,刘邦集团是张良的四肢。对于其他人,刘邦非打即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唤人称字,是尊敬的意思,尤其是对于口中从来不断污言秽语的刘邦,相当不易。这是敬师之礼。因此,和刘邦手下其他人不同,张良与刘邦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甚至,他比刘邦还高一级,是“王者师”的人物。当刘邦做了...
· 张良
(?—前186)简介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生平“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妇人的文弱书生。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
· 张良
(?—前186)汉初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字子房。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1><2>
· 张良
(?—前186)简介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生平“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妇人的文弱书生。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
· 刘邦要封张良为大功臣张良为什么坚决推托?
当年项羽消灭大秦王朝后,他开了一次英雄大会,对天下的各大诸侯进行了分封。但是因为项羽感情用事,使得很多人都对他的分封不满,致使英雄大会后,不是今天这个诸侯造反,就是明天那个诸侯言变。总之项羽在西楚霸王的位置上就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而正是因为这些诸侯的叛乱,使得刘邦在汉中得到了喘息和厉兵秣马的机会,为他的东归创造了条件。此时天下形势基本已定,这么多功臣鞍前马后拼死拼活还不是图个功名利禄?还不是图个封妻荫子?于是刘邦版的英雄大会顺应形势召开了。大会开始后,刘邦先客套了几句,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名单如下: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周勃封绛侯。樊哙封舞阳侯。郦商封曲周侯。夏侯婴封汝阴侯。灌婴封颍阴侯。傅宽封阳陵侯。靳歙封建武侯。王吸封清阳侯。薛欧封广严侯。陈婴封堂邑侯。周绁封信武侯。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孔熙封蓼侯。陈贺封费侯。陈豨封阳夏侯。任敖封曲阿侯。周昌封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