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0
转发:0
评论:0
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下面小编就

  被演义脸谱化的三国人物们真实的是怎么样的?竟然和想象中差异这么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说起三国很多人都会对里面人物都略知一二,那么《三国演义》所弘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是褒扬蜀汉贬低曹魏,同时要宣扬忠义,因此很多人会有意丑化,有些人则有意淡化。其实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进行客观评价。而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参考元朝的话本,大概成形于元代末年,当然原版《三国志平话》要比《三国演义》更加玄幻,认为曹操、刘备、孙权是前朝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来找汉朝复仇。

image.png

  话本是需要给老百姓演绎的,如果人物不能够脸谱化,是很难被人们给记住,尤其三国中那么多人物,必须有几个核心主角来贯穿始终。刘备被冠以仁德,曹操被称为奸雄,而关羽被形容为忠义。当然我们现在看历史不能再以脸谱化去认识这些历史人物,比方说刘备。

  真实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道德高尚,他一直想匡扶汉室,但是早年却郁郁不得志,直到赤壁之战才慢慢站稳脚跟,后来终于有一次机会夺取了益州,然后又在公元219年夺取了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为风光的时候。然后在之后的一年,形式急转直下,关羽败走麦城,荆州被孙权夺走,随后在夷陵之战中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image.png

  我们看《三国演义》上面这一段的时候,都为刘备感到惋惜,我们不禁要反思,刘备刚刚建立了蜀汉政权,却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受到两次惨败。其实被冠以道德楷模的刘备不得人心,而是工于心计。那么我们看刘备是如何夺取益州的,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前只占有荆州的五个郡,面积并不大,而当时的益州是刘璋的领地。当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西北因为有马超,汉中有张鲁,因此刘璋有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公元211年,曹操想要兼并凉州和汉中,这个时候刘璋就着急了,没有了缓冲地带,自己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刘璋想请刘备过来,赶在曹操之前,帮忙夺取汉中,毕竟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而且刘备一直打着宗亲不能互相攻击,要互相帮助的口号。但是刘璋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引狼入室,刘备不但占领了益州,而且还把刘璋绑架到荆州。而就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曹操战胜了马超和韩遂,随后又取得了汉中,不得不说这个过程有刘备的神助攻。

image.png

  刘备在益州道义上受到谴责,必须通过对汉中的用兵才能转移内部矛盾。刘备为了夺取汉中,让关羽从荆州北上夺取樊城,这也是直接导致荆州空虚,吕蒙偷袭得手。如果关羽不配合刘备牵制曹操,刘备很难夺取汉中,所以说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负有直接责任。

  后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攻打吴国。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了,复仇的士气早已低落。其实往北方攻打曹魏,他没有足够的实力的,但是要把荆州给夺回来,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因为随刘备来益州的士兵大都是来自荆州,荆州是刘备的根据地,而且荆州是战略重地,北靠汉水,东连扬州,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刘备低估了孙权的实力,夷陵之战后死于白帝城。

image.png

  低调的孙权

  三国中每次重要的战役都有孙权的影子,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而且后面两个战役他都是胜利者,可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之人,完完全全是刘备的配角。

  赤壁之战中孙权一直是坐镇后方,周瑜在前线冲锋陷阵。而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的孙吴是一个联盟,而不是一个集权的军事组织,要形成统一战线,除了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外,还要给大家足够的信心。当时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军力大概在二十万左右,这也是孙刘联军的四倍之多,而且曹操刚刚拿下刘表的荆州,可谓士气正盛。此时江东士族一边倒要求投降,要不是孙权的魄力与勇气,很难形成统一战线。而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把功劳全都算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舌战群雄,激怒周瑜,最后周瑜向孙权表达决心,让大家同仇敌忾。

image.png

  如果孙权没有称帝的雄心,此时鲁肃和周瑜是说服不了他的。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周瑜和鲁肃是如何说服孙权的,先是周瑜介绍敌我真实实力对比,曹操立足未稳,不善长水战,大家都不傻,真实的战力情况大家都是了解到的,所以这个理由是说服不了江东士族的。而鲁肃如何说服的呢?他认为自己即使投降曹操依然可以做一个官吏,而孙权呢?如果投降曹操,最多配一匹马,一辆车,还有几个随从,从此称霸天下的梦想就没有了。就像我们看现在的创业公司被兼并一样,可以立即变现获得一份收入,但是却失去了将事业做大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坚持梦想,做这个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image.png

  而且孙权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为了在夷陵大战中稳住曹丕,孙权竟然向曹魏称臣,但是我们看到孙权依然采用建安年号,建安可是汉朝的年号。公元229年,韬光养晦的孙权终于登基称帝,而且是魏蜀吴中寿命最长的国家。所以我们看孙权不是没有雄心,而是隐忍低调,不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真实的曹操

  曹操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奸雄,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我们看同时期的袁术、孙权、刘备,袁术早早就称帝了,孙权呢,鲁肃一早就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光复。刘备则不经验证谎称汉献帝已死,自己立即称帝。我们反观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可见曹操心底还是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在那个乱世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美德了。汉献帝在逃出西安的时候,可以说一路无人收留,差点饿死,要不是曹操的收留,不会获得善终。

image.png

  曹操与袁绍的战争,绝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曹操本是宦官的一个养子,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极其看不起的一类人。我们反观袁绍,他家被称为四世三公,他们家往上推四代都是位极人臣,袁绍在统治阶层呼声极高,当时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都站到袁绍这边。曹操代表的是寒门,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笼络士族的支持,他不敢轻易得罪豪强,甚至自己的下属都不敢得罪。我们印象里曹操不可一世,真实的曹操却是过的小心翼翼,比如在官渡之战胜利后,他把自己下属与袁绍的私通信件统统都烧毁,不是曹操的大度,而是他不敢追查他们,稍不留意就会被这些士族集团给推翻。

image.png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之后,便对北方进行统一,更是帮助北方暂时脱离了以袁绍为代表的腐朽士族的压迫,让百姓不用因为战乱到处迁徙,可以安心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恢复,经济也开始复苏,这些都是当时别人做不到的好事。而且北方的统一客观上也给后来晋朝能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就这点而言,曹操是最大限度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确实配得上绝代英雄这个称号。

image.png

  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一定有更好的选择。和话本不同,我们看历史人物一定是多面的,任何一个评价肯定有他的前提条件。就像曹操我们应该看他对整个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看他的动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我们看到曹操远征乌桓,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是客观事实,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比于袁术、刘备要更加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武圣关羽的真实战绩:哪些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了武圣,也为其虚构了不少战绩。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但罗先生夸张的描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纷纷站出来口诛笔伐,贬低关羽。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批评得也更厉害了。不信你百度一下看看,什么好美色,不通政治,爱慕虚荣等等,据说这些贬低关羽的网友都是读过“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倒是在民间,关老爷依然备受恭拜其实原因很简单:关羽的忠、义是一种朴素的思想,这种朴素的思想早已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心间。那关羽的勇是不是徒有虚名呢?因为罗贯中移花接木,原意欲突出武圣的高大全形象,不想却授人以柄,大家于是纷纷撰文论证关羽的哪些战绩是假的,哪些是虚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怀疑关羽的武艺和战绩。看看现在三国演义的序言,毫不客气的讲,那是篇思想浅薄、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的文章。序言里对关羽(还有曹操、刘备、诸葛亮)的评论既与三国演义唱反调,又没有考虑到三国志的史实,有时将小说与史实混为...
·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浑身是胆,那么在真实历史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小说《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中反差最巨大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主要是罗老爷子小说的精彩程度实在是高,从出场时的白马银枪,到乱军之中救公孙瓒,再到长坂坡七进七出,到了晚年北伐依旧上演一对四的好戏,真不愧是荡气回肠。不过小说终归是小说,在正史《三国志》中,《赵云传》寥寥数语,故今人常称其为刘备御林军头目,保安队长赵子龙是也。陈寿的惜字如金的确是对一部分读者起到了误导,那个一千八百年前赵云的真实形象,也应该有所定论了。由于蜀国不设史官,加之陈寿又以魏国为正统撰写。相比于魏国将领动不动就消灭山贼的详细记载,蜀国武将传记的简洁程度,可以说是到了缩写的最高水平。但同时也提供了极高的可信度。《三国志》中,赵云正式出场,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赵云领桂阳太守,仅此一个太守身份,恐怕就不是保安队长能担任的吧。有人说赵云出身卑微,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其实不然,《三国志》中记载“与云同床眠卧”,这可是关张...
· 三国演义里六大被遗漏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影响甚广,国人对三国的记忆很多都是源于这本书,但这本书毕竟是小说不能和史书相提并论。出于作者需要,里面很多内容“三分实七分虚”,有的是张冠李戴(比如三英战吕布)、有的是虚构的人物(比如周仓),还有的,则是许多陈寿《三国志》中有记载的人物,《三国演义》里并未出场。今天,小编就和您分享,被《三国演义》遗漏的历史人物,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第六位:陈到——最神秘的隐形人身份:蜀汉将领,刘备白毦(ěr)军统帅。简介:如果说今天说的这六位,都是被罗贯中忽略的人物,那么陈到则是其中之最了。他不仅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在陈寿《三国志》中也没有独立立传,只是散见于别人的传记中。在《三国志·杨戏传》里,对陈到的记载最详细,也只有一句:“叔至(陈到的字)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此外,《太平御览》中,记载了诸葛亮给诸葛瑾的书信:...
· 三国演义中:最“厚脸皮”的人物竟然是他?
三国演义中最“厚脸皮”的人竟然是他?民间有云: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在《三国演义》中,“脸皮薄”的人不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王朗被诸葛亮骂死,即便是被江湖称作“小霸王”的孙策也被一个若有若无的于神仙搞得怒气满胸,一命呜呼。网络配图所有这些,都是“脸皮薄”的具体表现,共同的特点就是受不了别人的气,看不得别人的脸色。最终,连视为根本的生命都难以保全,就更不要说曾经拥有的一切了。当然,“脸皮厚”的也大有人在,像刘备、孙权、司马懿等,既得江山,又享快乐,绝对都是“吃个够”的典范。而其实,这几个人的脸皮“厚”得还不够彻底。除了这几个人,还有一个人的“厚脸皮”可谓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即便是刘备、司马懿等人也要甘拜下风。这个人就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南王孟获。网络配图刘备、司马懿等人的“脸皮厚”只是时局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表面平静,其实内心纠结。而南王孟获的“脸皮厚”,却...
· 关于曹操和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古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现在好象有不少人反对了。认为演义没有那么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演义有“拥刘反曹”倾向吧?在宋代,苏东坡就说小孩子听三国故事,曹操赢了就愁眉苦脸,刘备赢了就喜笑颜开。可见在名分思想非常严重的古代,身为正统的刘备(虽然是没落皇族)是很得人心的。老罗当然不能免俗,但个人觉得他对曹操的贬低并不会体现在那些大事--诸如战争,实力对比等等方面。演义虽然是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如果在些重要的方面胡乱编造,就不可能符合历史的主线。在这些方面,充其量就是在曹操战败的时候把他写的狼狈点。有人说那这样还算“拥刘反曹”吗?其实曹操是被贬的很厉害的。看看写他的一些事情就知道,少年时叔父说他顽劣,他在叔父面前装羊颠疯,等到叔父去告诉父亲父亲来看时,他又好了,从此曹操的父亲不再相信叔父说的话;少年时听人说他将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很高兴;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出“宁使我负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