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族的交际礼仪习俗打招呼说法

2023-12-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9
转发:0
评论:0
打招呼的基本要求、一般规则以及常见用语。打招呼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礼貌的体现,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社交礼仪中的这一重要环节,提升个人社交能力。

打招呼文化的基本要求

1.得体

中国人见面比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知礼、明礼。例如工作中最普遍的问候是:“你好!”“再见!”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就会显得更为亲切。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打招呼、问候的语言愈加丰富,但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主动的态度

2.适度

(1) 与场合相符。选择打招呼的方式、语言要考虑环境、场合因素,在生活场合、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可以运用轻松、随意的打招呼方式和言语,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国际交往中就应该选用较正式的打招呼方式和言语。


(2) 与自己的身份相符。通常问候之后,人们会很自然地行见面礼,以示友好。这时你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是否施礼或施哪一种礼节

 

打招呼的一般规则

(1)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轻男女均应先向年长者致意,下级应先向上级致意。

(2)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远是最好的距离,男子可欠身或点头,如果戴着帽子须摘去。与人打招呼时,忌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衣兜里。(3) 对熟人不打招呼或不应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4) 同少数民族及信奉宗教的人打招呼应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及打招呼习惯。如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打招呼,首先应说“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及误解,从而影响双方的正常交往。

(5)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遵循“所见即所问”的原则,如见到对方在吃饭,会说“吃饭呢”;见到对方拿着包出门,会说“出去啊”。这种打招呼方式,多用于熟人之间,它给人一种没话找话,甚至说废话的感觉,在西方人看来,往往觉得不可理喻。但这并不是明知故问,也不是想干涉别人的私生活,而仅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

 

常见打招呼用语

最简洁明了、通用性最广泛的用语是“您好”,这既是一个问候语同时又有一种表示对他人祝福的含义。此外,根据碰面的时间,互相道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明了的打招呼用语另外


诸如“你早”“在哪儿发财”“吃了吗”“您到哪儿去”等,也是较常见的招呼语。与陌生人打招呼,要注意区别不同的场合。场合不同,打招呼的用语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车上踩到别人,一般要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踩到你了。”在饭店里想要点某道菜,一般要说:“服务员,请问有 Xx吗?”在路上请人指路,要说:“请问到 x x路怎么走?”或者说:“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您帮个忙,可以吗?”


当别人要帮助你时,宜说:“谢谢,不用了。”或者说:“谢谢,那我就不客气了。”忌说:“谢谢您的好意!”因为这是很不礼貌的,也是不太友好的说法。

下面是对几种常用的招呼用语的分析:


(1) 吃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久也较为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求的就是能够吃饱饭。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


虽然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然而,“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一直沿用着。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朋友见面,问声“吃了吗”仅仅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的吃饭没有,都无关紧要,当然更不是想要请你吃饭。

但使用这一招呼语,必须注意以下条件:首先是吃饭的前后时间,才能使用。


半夜三更、上午十点多、下午三点多时,使用这一招呼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一招呼语毕竟是从“吃没吃饭”演化来的,因此,多少还含有字面上的意思。而且,听话人在回答时也是用“吃了”或“没吃”之类的话来回答。


其次,非正式场合才能使用。这类招呼语口语性很强,正式场合-般是不能使用的。即使是在某些非正式场合,像在洗手间、厕所或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场所的地方,也是不能使用的。最后,这类招呼语多用于熟人之间,跟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是不用这类称呼的。


(2)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自己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则是无关紧要的,只是表示一种问候、一句招呼。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在干什么是属于私人的事情,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


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出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不同的心态。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替代。

(3) 在哪儿发财?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


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地反映了从上到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得到温饱后人们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这些宴请客人习俗和交际礼仪你知道多少?
汉族的交际文化中,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塑造社交形象、促进社交成功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言谈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以下将详细探讨汉族在谈话沟通与宴请客人方面的礼仪习俗。宴请客人的习俗讲究用餐方式:分餐式:国宴、正式宴会多用分餐式,即一人一份,讲究用餐公平。公筷式:公务宴请、商务宴请多用公筷式,体现用餐卫生。自助式:便宴可选择自助式,氛围轻松愉快,适合熟人、朋友之间感情交流。宴请时间与地点:时间:正式宴请一般习惯在晚上邀请客人一同进餐,进餐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地点:应选择环境优雅、卫生良好、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地点,避免给客人随意、忽视、邋遢的感觉。点菜要求:费用与食量都要量入为出,既要吃饱、吃好,又不要图虚荣、讲排场。大型宴会可提倡AA制付款形式。相互体谅是社交聚会的首要原则,不要对别人所点的菜品挑三拣四。点菜时,一看人员组成,人均一菜比较合适,如果男士较多,菜...
· 中国汉族的交际礼仪习俗拜访讲究
1.是否预约中国人一般不预约,但是正式场合(如商业洽谈、面试、采访)一般会预约。拜访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一般要预约。如果担心主人不在家时也会预约。现代和历史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也较繁重。一般来说,去做客前最好先打个招呼。当然,去比较熟悉的朋友家有时也不一定打招呼。遇到突然来访的客人,如果你有紧急的、重要的事,可以说:“真对不起,今天很不巧,我有点儿急事,改天我一定去拜访您。”这时客人就明白自己来得不是时候,马上会告辞说:“没关系,我也没什么事,改天再来吧。”但是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一般是要放下自己的事,去热情招待客人的。2.会客的地方有客厅的,一般在客厅。在农村,一般在堂屋(房子居中的房间,也称为正屋)会见客人,这也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见面时,主客双方都会说些客气话,例如,主人问:“请问喝点什么?”客人一般回答“不渴”“不用张罗了”之类的客气话。但是作为主人,千万不能信...
· 汉族的交际礼仪习俗谈话沟通技巧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正确得体的言谈可以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促进社交的成功。通常人们喜欢的言谈是语言高雅传情、随和、幽默,声音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自然。在社交场合,谈话首先要看对象。交际对象是对谈话起限制作用的环境因素,谈话要以听话对象能够接受为前提,以他们的感情、知识为限度。例如,与长辈或年岁大的人谈话,要注意使用“您”“请”等敬语。又如,男女之间相处,要注意讲究分寸,才显得有礼貌和庄重文雅。其次,谈话要注意姿势,站着谈话要面对面,眼睛看着对方的脸,东张西望是不愿意谈话的表示;高昂着头,会被认为看不起对方。坐着谈话时,身体要坐正,不能东倒西歪,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把脚底板朝着对方。民间俗语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说的就是一个人应该懂得起码的礼貌。倘若在与他人相见时,高跷着二郎腿或不住地抖腿、摇头晃脑,不仅有损自身形象,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还有,中国人在交谈、特...
· 中国汉族的交际礼仪习俗迎送客人之道
1.迎接话语主人迎接客人时一般会有一番客套话,例如:一路辛苦啦!对不起(很抱歉),有失远迎!请进!(客人突然来访,请客人进屋时应说)您来了,请坐,今天冷不冷(热不热)?走累了吧?(客人应前来时应说)您坐着(你们谈吧),我还有点事,失陪了。(有事无法陪客人时应说)2.招待客人中国人有“客来敬茶”的传统,主人倒茶时,茶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而且茶杯无论大小都不得倒满,这叫“浅茶”,或叫“七分杯”关于“客来敬茶”,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喜欢游山玩水,有一次来到浙江莫干山的一座寺庙,这里的老和尚不认识他,看他打扮朴素,便态度冷淡地指着木椅说:“坐!”然后又对童子说:“茶!”交谈一阵后发觉这位香客的谈吐不俗,便请东坡进入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吩咐童子:“敬茶!”后来,当老和尚知道这位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城时连忙笑着把他请到客厅,恭恭敬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童子:“敬...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送节礼汉族交际习俗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所送礼物,春节时一般为腊肉、白糖、鸡蛋、挂面、酒等,端午节为粽子、鸭蛋、酒、肉等,中秋节为鸭子、月饼、鱼等。儿、女离开时,父母也要回送一些礼物。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