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官职制度:从“王”到“大夫”古代官职封爵制度1

2025-01-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
转发:0
评论:0
王为古代国君称号,国公、子爵为爵位名。相国、大学士为百官之长,御史为监察官,国师封赐僧人,尚书掌文书,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管军事,翰林院掌秘书,司马掌军政,户部员外郎等均为中央要职。

古代官职制度:从“王”到“大夫”古代官职封爵制度1

王:夏、商、周时期一国最高统治者称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称国王但秦以后,“王”变成皇帝分封的最高爵称。汉以后,除爵称外,在少数民族政权、农民政权中也称王,为国君的称号。

国公:爵位名。晋代始有国公、县公之称,隋朝时国公位次郡王,在郡公之上,自唐迄明皆有之。清有镇国公和辅国公。

子爵:爵位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相国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也有设置的,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称为相国、相邦,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最高官职。

大学士:唐天宝初,于崇玄署置大学士一人,由宰相兼领,至德时,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官品虽较低,实握宰相之权。清代虽提高级别,职任反不重要。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古代官职制度:从“王”到“大夫”古代官职封爵制度1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朝开始设置为监察之官。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此外尚有分任各种任务之御史,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漕御史等。

监察御史:隋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宋元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各个朝代的御史的官阶都各不一样,汉代时位列三公,唐宋仅八品,明为正七品,清为从五品。

国师:王莽所置,太师的异称,中国古代帝王封赐僧人的称号,僧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封八思巴为国师,明代对藏族管理地方的僧人也封为“国师”。秩五品,赐银印,三年一贡,并许依例承袭清康熙时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管理内蒙古佛教事务。

尚书:原是宫廷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明、清两代都是各部最高的职位。

参知政事: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的为副相,简称参政。元中书省设参政,与左右丞同为副宰相,而位在其下。明代布政史设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元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为最高国务机关。明代废。

古代官职制度:从“王”到“大夫”古代官职封爵制度1

翰林院:官署名。唐时为待诏之所。明时掌秘书著作。清因之,有掌院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

司马: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掌管全国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改尉为大司马,后世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户部员外郎 :官名,是部内一司之长官,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中书侍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秘书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校书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大夫: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有哪些官职?古代中央地方官职合集!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都是古代常见的官职,你还知道古代哪些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
· 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
经过选拔有关人员便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对这些人如何使用,是临时使用还是长期使用,是试用还是实用,任用其担任何种职务,给予什么级别等等,则另有规定。(一)任用方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任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守、拜、领、录、平、兼、行、假、试、权、知、监、参、掌、典、署、督、护、待诏等等。按照任用等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候补之类。此类主要有待诏、郎选、听选等方式。待诏是汉代的候补官制度,待诏人员有待诏于金马门、公车、殿中、黄门、宦者署的,也有待诏于丞相、御史二府的。他们在官署听候补官,有时也承担本署内的一些事务。郎选是从三署郎官署的诸郎中选官,三署郎是汉代官吏储备学校,被选拔上来的人才取得被任用为郎的资格,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历练然后出补为官。听选是尚书将选人分类,等待有缺补官。还有一些候补官是因父母丧葬守制和其他原因去职,期满要求复职的。第二,试用之类。此类主要有行...
· 古代官职知多少?
近来,荧屏上很多以历史题材为型的电视剧,很多人对剧中、书中的一些古代官职懵懵懂懂,搞不清他们都是什么官。小编就给大家来普及一下知识。大良造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二千石曹尚书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为每年二千石粮谷(一石为120市斤)。“曹”是古代的一种官署或官衙;“尚书”是西汉时首设的一种官职,由五人分任,其中一人为组长,称为“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别称为“曹”,“曹”的年薪也是二千石粮谷,所以这五位官员便被称作“二千石曹尚书”。大长秋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来源于汉代皇后所住的宫名“长秋宫”,后来代指官员。大长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是皇后...
· 家谱中的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寺即官署。九寺...
· 南北朝:官职制度-考课和奖惩制度
封建统治者深深地懂得,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安危。因此,他们总是尽最大的可能来对全国官吏实行全面监控。除了建立单线垂直形的监察体系之外,还推行一套自上而下的严格的考课和奖惩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战国以来,这种考课制度已经初具规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形成有定期、有内容、有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较为完整的考课体系。(一)考课期限秦汉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殿最一次。年考从秋天开始进行,至年底各级官府将考课簿册集中到中央,于次年的正月初一群臣朝会时举行考课大典,然后按分工分别进行考课。魏晋基本因循此制,但是由于战乱频繁,往往不能正常实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东晋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的制度,并与官吏任用相结合。按年月久暂定任用先后,年资成为考课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