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制度:从“王”到“大夫”古代官职封爵制度1
王:夏、商、周时期一国最高统治者称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称国王但秦以后,“王”变成皇帝分封的最高爵称。汉以后,除爵称外,在少数民族政权、农民政权中也称王,为国君的称号。
国公:爵位名。晋代始有国公、县公之称,隋朝时国公位次郡王,在郡公之上,自唐迄明皆有之。清有镇国公和辅国公。
子爵:爵位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相国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也有设置的,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称为相国、相邦,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最高官职。
大学士:唐天宝初,于崇玄署置大学士一人,由宰相兼领,至德时,于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北宋时设置渐广,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官品虽较低,实握宰相之权。清代虽提高级别,职任反不重要。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后,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朝开始设置为监察之官。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此外尚有分任各种任务之御史,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漕御史等。
监察御史:隋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宋元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各个朝代的御史的官阶都各不一样,汉代时位列三公,唐宋仅八品,明为正七品,清为从五品。
国师:王莽所置,太师的异称,中国古代帝王封赐僧人的称号,僧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封八思巴为国师,明代对藏族管理地方的僧人也封为“国师”。秩五品,赐银印,三年一贡,并许依例承袭清康熙时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管理内蒙古佛教事务。
尚书:原是宫廷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明、清两代都是各部最高的职位。
参知政事: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的为副相,简称参政。元中书省设参政,与左右丞同为副宰相,而位在其下。明代布政史设左右参政,以分领各道。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元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为最高国务机关。明代废。
翰林院:官署名。唐时为待诏之所。明时掌秘书著作。清因之,有掌院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
司马: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掌管全国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改尉为大司马,后世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户部员外郎 :官名,是部内一司之长官,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中书侍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秘书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校书郎:官名,是中央官吏中之要职。
大夫: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