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曾指百官吗?百姓称呼的由来
"老百姓"现在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但在古时,“百姓”并非指广大的平民阶层,而是指贵族群体。
几千年前,黄河流域有几个强大的部落:黄帝、炎帝、夷与九黎,经过多年混战,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导,炎帝族与夷族辅助的部落联盟,并成功战胜了九黎族。
这个联盟的核心是由约一百个氏族构成,这些氏族的成员便被统称为“百姓”。而战败的九黎族俘虏就被称为“黎民”,两者相当于奴隶主与奴隶。
“百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是雍。”这里,“九族”指的是尧帝的亲属族群;“百姓”指百官;而“黎民”则是指奴隶。“百”在此处代表数量众多,“姓”则是族号,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拥有姓氏,奴隶则没有姓。
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明确指出,“百姓”特指担任官职者,而非寻常百姓。这意味着“百姓”最初是仅次于诸侯的官员们的专属称号,直到战国以后,“百姓”才逐渐演变为人民群众的统称。
除“百姓”外,古代对于平民的称呼丰富多样。
“黎民”,《礼记》中提到“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其中的“黎民”意为“众也”。类似的称呼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有观点认为“黎”是“黑”的意思,源自古代百姓佩戴的黑色头巾。
在战国时期,百姓不得戴冠,裸露的黑色头发使他们被称作“黔首”。秦统一六国后,更是正式将百姓命名为“黔首”。
在古代,普通人只能穿着粗糙低廉的麻布衣物,因此,百姓又叫“布衣”,并且,百姓又称“白衣”、“白士”、“白丁”,形容那些未取得功名的平民。
百姓还被称作“庶民”,“庶”即“众多”的意思。
“氓”则特指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移民群体。
“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等词汇,也都是“百姓”的意思。
参考资料:搜翻民俗:1000个趣味民俗知识全知道 洪亮 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