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经、史、子、集”探源:从“汗青”到“万卷”的文化传承

2024-03-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8
转发:0
评论:0
“经、史、子、集”作为古代图书分类的智慧结晶,深刻反映了我国丰富的学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儒家经典、历史文献、诸子百家著作及文学作品的繁荣与多样。同时,古代书籍的丰富称谓和典故,如“汗青”、“卷”、“润笔”等,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与创意,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称谓与典故不仅是文化的印记,更是历史的记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传承。

“经、史、子、集”探源:从“汗青”到“万卷”的文化传承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也叫四部分类法,发源于隋唐时期

经部亦称“甲部”,指记述儒学家说的典籍。西汉以后,历朝历代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因而称儒家经典著作为“经”,如《诗经》《尚书》《周礼》《孝经》均属于经部。

 

史部也称“乙部”,指记载历史兴衰、人物生平和建制沿革的著作。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历史记载。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史书都属于这一类,如《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部也叫“丙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家层出不穷,每个学派都积极发表自己的主张,学、哲学、学、兵学、农学、名学、医学、天文学等十分发达。各家著书一种,因为此类典籍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被后世统称为“子书”,如《孟子》《韩非子》。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相关著作也都在子部之列。

 

集部别名“丁部”,指收集一个或几个作家作品的著作。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编数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收录诗歌的集子称为'诗集”。如《漱玉集》《全唐诗》等均属于这一类。

“经、史、子、集”只是四大部类,它们的下面还有若干子目,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经、史、子、集”探源:从“汗青”到“万卷”的文化传承

书签

书签是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片。书签在古时候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是称为“牙签”。“牙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由竹片制作而成,每当读书人需要暂时停下阅读时,就会在卷轴书的一端插上“牙签”,以便后期接着查看。随着卷轴书发展为册页书,“牙签”的用途也增大了,材质由竹片变为牛骨薄片或厚纸板。宋代以后,读书人对“牙签越来越讲究,常常在上面书写座右铭之类的句子。现在在书签上印刻诗词警句、名人格言等,就是缘于此。

 

稿酬

现在把作者向出版单位投稿获得的报酬,称为稿酬或稿费。但是在古代并没有稿酬一说,那时候的人们称稿酬为“润笔”。

“润笔”的叫法出自隋朝的一个典故。《隋书》记载,有一次,隋文帝让朝中的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在旁边开玩笑说:“笔干了。”一个叫郑译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因“润笔”之称曲折含蓄、形象生动,此后,文人们便将为别人作诗文书画得到的报酬通称为'润笔”。近代报纸业兴起以后,人们逐渐用“稿酬”取代“润笔”,来指代投稿取得的费用。不过,“润笔”作为一种雅称,仍然有所使用。

 

书籍

现在我们把书籍称为“图书”,在古代是如何称呼书的呢?

古人对书籍的称谓有很多,大都与书籍的特点有关。

 

汗青、青简、韦编:在纸张没有普及之前,古人以竹木简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前,先把竹木简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这个程序称为“汗青”。竹木简烘干后,再在上面书写,并用皮绳(古称“韦”)编缀起来。因此把书籍称为“汗青”“青简”“韦编”,其中“汗青”还可作为史书的

代称。

帛:帛是稍晚于简牍而流行的书写材料,也用作书籍的泛称。尺书:古代经书和法律书籍用二尺四寸简策,其他书籍用一尺二寸简策,简称“尺书”。

 

卷:古代的书往往分卷,所以用“卷”指代书籍。“手不释卷”的“卷”即指图书。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芸帙、芸编:纸书易遭虫蛀,古人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遂将“芸帙”“芸编”作为书籍的代称。

 

书田:古人以耕田喻读书,因此称书为“书田”。宋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曰:“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丹铅:古代点校书籍时,常用丹砂和铅粉。明代杨慎曾著《丹铅录》考辨诸书异同。后来便用“丹铅”指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灾梨枣:比喻不好的书籍。古代用梨木、枣木刻书,古人认为用来刻质量差的文章,是让梨枣木受灾,故有此称。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记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意谓读书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出路,封建社会常用这些来代称书籍。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载:“其为书,处则充守,出则汗牛马”。意思是藏书堆满屋子,充塞栋梁间,让牛马运送,牛马都累得大汗淋漓。后来用“汗牛充栋”形容极为丰富的藏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有氏探源:有姓从有巢氏到千年传承
中国浩瀚的姓氏文化中,有氏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存在,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有氏的起源、发展及重要人物,展现这一姓氏的独特魅力。起源追溯:有巢氏的辉煌印记有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源自古帝有巢氏之后,是上古时期一个重要的氏族部落。有巢氏,作为远古时代的一位伟大发明家,以其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巢居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从而被尊为圣人并拥立为部落首领。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人类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巢居的转变,也反映了原始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一步。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如《庄子·盗跖》与《韩非子·五矗》,均有对有巢氏的记载,描绘了先民们因野兽侵袭而被迫巢居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巢氏如何以智慧引领部落走向更安全、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有巢氏的认识,也为我们揭示了有氏姓氏的深厚历史底蕴。地域分布与文化传播关于有巢氏的具体活动地域,虽然古籍中多有提及,但具体...
· 宰姓分布探源:宰氏从周朝太宰到现代传承
宰姓虽非大姓,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家族传承的故事。作为中华民族多元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宰姓在《百家姓》中虽排名较为靠后,但其独特的起源与发展轨迹,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历史渊源:源自姬姓,官职为姓宰姓的根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周朝,那是一个礼制严明、官职分明的时代。周朝设立了一种名为“太宰”的重要官职,此职不仅负责朝廷官员的升迁考核,还承担着传达天子旨意的重任,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周公旦,作为周朝的开国元勋与重要的政治家,其后裔中便有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周公孔(亦称宰孔、宰周公),他曾任太宰之职,为周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孔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祖的显赫地位与卓越贡献,便以他的官职“太宰”为姓,称为宰氏,从此开启了宰姓家族的辉煌篇章。值得注意的是,周朝时期太宰亦称宰父,因此部分太宰的后裔还曾以复姓“宰父”相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宰父氏族人逐渐简化为单姓宰,这成为了宰姓...
·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通过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就叫“家风”。家训,是家教的一种方式。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的成才与家教密切相关。其父陈敬元,一生不肯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1000多年前的古训,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这就生动地说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传承不绝的。我们知道,包青天是最恨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一篇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任...
·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
· 堵氏家族的起源与传承:从堵汝父到现代
在中国众多姓氏中,堵氏虽非大姓,但其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姓氏的起源,与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堵汝父紧密相连。堵汝父,这位郑国的上大夫,不仅以其官职影响了后世子孙的姓氏选择,更以其人生经历为堵氏家族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堵氏家族的起源,据史籍记载,源于姬姓,确切地说,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的上大夫堵汝父。堵汝父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便以其官职称谓为氏,从而形成了堵氏这一独特的姓氏。值得一提的是,堵汝氏在历史上还曾讹称为“堵师氏”,并因此衍生出了堵氏和师氏两支族人,展现了堵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堵汝父的生平事迹,史籍中也有所记载。在郑简公执政时期,堵汝父担任掌管北方地区的军政大夫,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都相当重要。然而,由于姬騑(公子驷)的改革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尉止、司臣、堵汝父等贵族群体联合起来反抗,引发了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武装暴乱。在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