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与县官:中国古代地方长官职责与权力担当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长官在各级政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早期的巡抚到后来的县官,这些长官不仅是地方治理的核心,也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百姓的桥梁。他们的职责、权力和称谓随着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巡抚,这一职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当时,巡抚只是临时差遣的官员,主要负责巡行地方、安抚军民。到了明朝,巡抚制度逐渐成熟,成为固定官职。
明朝的巡抚不仅负责督理税粮、抚治流民、治理河道、整饰边关等事务,还拥有节制三司的权力,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军政长官。清代沿袭了明制,巡抚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主管民政、司法和监察,并指挥军事。这些演变表明,巡抚的职责和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成为地方政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巡抚也称为“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在南北朝时就有设置,在北周的官制中可以看到巡抚之名,不过只是临时差遣的官员。唐朝亦设巡抚。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将巡抚设置为固定官职,永乐年间形成巡抚制度。当时巡抚的主要职责是督理税粮、抚治流民、治理河道、整饰边关等。最初,内地巡抚由户部、吏部联合推举,边境地区巡抚由兵部推举到了嘉靖时期,不再分内地、边境,一律由九卿廷推。此外,还出现了总督巡抚的职位,简称为“督抚”。当时督抚并不是正式的军政长官,但其出抚地方执掌地方的军政大权,节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
清朝承继明制,依旧在各省设巡抚之职。这时的巡抚属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是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主管省内民政、司法和监察,并且指挥军事。
三汤巡抚
清代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正,安于清贫。他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一日三餐,多以豆腐汤佐食,所以老百姓送了他一个“三汤巡抚的美称。
县官
与巡抚相比,县官的历史更加悠久,其称谓也更为多样。从春秋时期的“县公”到战国时期的“大啬夫”,再到秦统一后的“县令”或“长”
过去,人们将一县的长官称为“县官”。县官之名历代不尽相同。
春秋时期就设有县制。《左传·宣公十一年》载:“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可见当时以“县公”作为一县长官的名称。后来也有称为“县尹”“县大夫”的,“晋,谓之县大夫;鲁,谓之宰;楚,谓之公、尹”各国县官的名称殊不统一。到了战国,秦国称县的长官为“大啬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县立为定制,县官统一称为“令”“长”。汉袭秦制。《汉书·百官公聊表》载:“县令、长皆秦置,掌治其县。
魏晋南北朝继承秦汉制度,大县的长官叫作“令”,小县的长官叫作“长”。
隋唐时期,不管大县还是小县,县官皆称为“县令”
宋朝时,常常由皇帝直接委派朝官代本官县令主管一县之政,由于朝官非县令而管县,所以称为“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后来出现的“知县”之名就是由此而来。与宋同时代的金、辽县官仍称县令。
到了元代,县的长官有“知县”“县尹”“达鲁花赤”之别。知县、县尹由汉人充任,没有实际权力,相当于行政次官。真正掌权的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除执掌一县行政外,还负责监视汉官。一县之长有二瓤斤,为元代所独有。
明清时期,将县的长官称为知县。
县官名称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外,还有“大令”“大尹”“明府”等叫法,习惯上称为县令。
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对县官的称谓也不尽相同,老百姓普遍尊称其为“大老爷”“县太爷”“县官大人”;县里的儒童和生员尊称“宗师”县里的佐贰、首领官、典吏等尊称“堂尊”“堂翁”;县籍内退休和冠带闲住的官员称“父台”;隔山上司和顶头上司当面称“贵县”。
县官之间也有固定的称谓,隶属同一府或直隶州、厅的各县知县,彼此称“寅翁”“寅兄”。县官还有自称,在没有上司在场的公众场合自称“本县”“本官”面对上司则谦称“下官”“卑职”。
县官还有“百里”的代称。古时一县之域方百里,因此以“百里”指代县,进而指代治理一县的长官。明清时,县官还被称为“县正堂”,这是因为县官正式办公的场所是衙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所以把“正堂”作为县官的代称。此外,“正印官”也是县官的别名,古代地方府、州、县官印玺皆为正方形,故有此称。
总的来说,巡抚和县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代表。他们的职责、权力和称谓随着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无论是巡抚还是县官,他们都承担着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他们的存在不仅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中央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在今天看来,这些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经验和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