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巡抚与县官:中国古代地方长官职责与权力担当

2024-03-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0
转发:0
评论:0
巡抚和县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代表,其职责、权力和称谓随着历史演变而变化,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他们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为中央与百姓沟通搭建桥梁。这些经验与故事仍具有启示意义,为理解古代政治和社会提供视角。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长官在各级政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早期的巡抚到后来的县官,这些长官不仅是地方治理的核心,也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百姓的桥梁。他们的职责、权力和称谓随着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巡抚与县官:中国古代地方长官职责与权力担当

巡抚

巡抚,这一职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当时,巡抚只是临时差遣的官员,主要负责巡行地方、安抚军民。到了明朝,巡抚制度逐渐成熟,成为固定官职。

 

明朝的巡抚不仅负责督理税粮、抚治流民、治理河道、整饰边关等事务,还拥有节制三司的权力,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军政长官。清代沿袭了明制,巡抚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成为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主管民政、司法和监察,并指挥军事。这些演变表明,巡抚的职责和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成为地方政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巡抚也称为“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在南北朝时就有设置,在北周的官制中可以看到巡抚之名,不过只是临时差遣的官员。唐朝亦设巡抚。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将巡抚设置为固定官职,永乐年间形成巡抚制度。当时巡抚的主要职责是督理税粮、抚治流民、治理河道、整饰边关等。最初,内地巡抚由户部、吏部联合推举,边境地区巡抚由兵部推举到了嘉靖时期,不再分内地、边境,一律由九卿廷推。此外,还出现了总督巡抚的职位,简称为“督抚”。当时督抚并不是正式的军政长官,但其出抚地方执掌地方的军政大权,节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

 

清朝承继明制,依旧在各省设巡抚之职。这时的巡抚属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是全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主管省内民政、司法和监察,并且指挥军事。

 

三汤巡抚

清代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正,安于清贫。他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一日三餐,多以豆腐汤佐食,所以老百姓送了他一个“三汤巡抚的美称。

 

巡抚与县官:中国古代地方长官职责与权力担当

县官

与巡抚相比,县官的历史更加悠久,其称谓也更为多样。从春秋时期的“县公”到战国时期的“大啬夫”,再到秦统一后的“县令”或“长”

 

过去,人们将一县的长官称为“县官”。县官之名历代不尽相同。

春秋时期就设有县制。《左传·宣公十一年》载:“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可见当时以“县公”作为一县长官的名称。后来也有称为“县尹”“县大夫”的,“晋,谓之县大夫;鲁,谓之宰;楚,谓之公、尹”各国县官的名称殊不统一。到了战国,秦国称县的长官为“大啬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县立为定制,县官统一称为“令”“长”。汉袭秦制。《汉书·百官公聊表》载:“县令、长皆秦置,掌治其县。

 

魏晋南北朝继承秦汉制度,大县的长官叫作“令”,小县的长官叫作“长”。

 

隋唐时期,不管大县还是小县,县官皆称为“县令”

 

宋朝时,常常由皇帝直接委派朝官代本官县令主管一县之政,由于朝官非县令而管县,所以称为“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后来出现的“知县”之名就是由此而来。与宋同时代的金、辽县官仍称县令。

 

到了元代,县的长官有“知县”“县尹”“达鲁花赤”之别。知县、县尹由汉人充任,没有实际权力,相当于行政次官。真正掌权的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除执掌一县行政外,还负责监视汉官。一县之长有二瓤斤,为元代所独有。

 

明清时期,将县的长官称为知县。

县官名称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外,还有“大令”“大尹”“明府”等叫法,习惯上称为县令。

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对县官的称谓也不尽相同,老百姓普遍尊称其为“大老爷”“县太爷”“县官大人”;县里的儒童和生员尊称“宗师”县里的佐贰、首领官、典吏等尊称“堂尊”“堂翁”;县籍内退休和冠带闲住的官员称“父台”;隔山上司和顶头上司当面称“贵县”。

 

县官之间也有固定的称谓,隶属同一府或直隶州、厅的各县知县,彼此称“寅翁”“寅兄”。县官还有自称,在没有上司在场的公众场合自称“本县”“本官”面对上司则谦称“下官”“卑职”。

 

县官还有“百里”的代称。古时一县之域方百里,因此以“百里”指代县,进而指代治理一县的长官。明清时,县官还被称为“县正堂”,这是因为县官正式办公的场所是衙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所以把“正堂”作为县官的代称。此外,“正印官”也是县官的别名,古代地方府、州、县官印玺皆为正方形,故有此称。

 

总的来说,巡抚和县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代表。他们的职责、权力和称谓随着历史演变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无论是巡抚还是县官,他们都承担着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

 

他们的存在不仅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中央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在今天看来,这些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经验和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吉林文化—地方戏曲—县官与太监
编剧:王福义编曲:李敏杰首演:董玮、董连海、孙忠宏、张秀娟、闫平、柴宝玉2002年获吉林省首届二人转艺术节剧目综合一等奖、剧本一等奖、音乐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优秀服装设计奖(王丽娟)。董连海获四大明丑称号。。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排演。
· 总督与巡抚哪个官大?总督与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
· 医药趣闻——老中医与县官巧对对联
清光绪年间,湖北蕲春三角山有位老中医名叫陈愚兮,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文才颇佳。一天早晨,愚兮先生在游乡看病途中,与本县县太爷相遇县官一见来人旁若无人的样子,便大声喝道:何许人也?竞敢对本官如此无礼?愚兮先生从容答道:吾乃教书之人,因学时己到,恐误人子弟,急着赶路。县官呵斥道:站住,世上像你这样的教书人实在不多,今天老爷倒要考你一考,你若能对上本老爷出的对联,今天就放你一马,否则,就要你皮肉受苦。说罢,那县官望了一眼衙役手里的伞,出句道:一把天蓝伞。愚兮先生接道:六味地黄丸。县官又出一句:身边卫士,两条杀威棒。愚兮先先接道:道旁艾叶,三年御老寒。县官听了不悦,骂道:放屁,气臭钻地缝。愚兮回道:防风,乳香搅天麻。县官气得答不上话来,便命衙役将愚兮先生带回县衙。途经戏楼,县官又出一对:楼上佳人,穿红着绿,未必三从四德。愚兮先生眉头一皱,对道:台下男子,面黄肌瘦,定有五痨七伤。县官听罢,气得脸色发...
· 清朝的总督与巡抚究竟哪个官大?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
· 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谁的权力大?
在古装清剧中,总督、提督、巡抚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那么,问题来了,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总督、提督、巡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谁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首先,对总督、提督、巡抚三者的关系来说,一般是总督>巡抚>提督,也即总督一般可以监督巡抚,而巡抚又可以对提督进行节制。不过,对于清朝朝廷,通过官职品级的调整,促使总督、提督、巡抚三者之间不完全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让三者互相制约和平衡,进而确保清朝皇帝可以掌握大权。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史料的记载,清朝的巡抚为从二品,凡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也是按省设立的,是管理一省之封疆大吏,其地位仅次于总督。比如江苏巡抚、安徽巡抚、广东巡抚、江西巡抚、四川巡抚等。比如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大臣年羹尧,就曾是四川巡抚,而晚清时期的李鸿章曾担任江苏巡抚。在清朝时期,巡抚之上往往还设立了总督一职,与只掌握一省事务的巡抚不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