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粤祠堂:岭南文化独特载体、祠堂建筑的璀璨明珠

2024-01-0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7
转发:0
评论:0
广东南粤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装饰工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这些祠堂融合了古越土著、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和彩绘等装饰手法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南粤祠堂的装饰题材广泛,色彩鲜艳,生活气息浓厚,寓意吉祥,体现了祈福和教化的功能。

广东南粤祠堂的建筑装饰有以下几个特点:

1,装饰工艺多样,体现了当时当地装饰技术的最高水平。一座祠堂往往综合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等多种装饰工艺,且同一种工艺也有多种技法。

 

2,装饰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寓教化于装饰。南粤民间祠堂少有庄严肃穆的氛围,更多的是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在鲜艳色彩的运用和贴近生活的装饰题材上。

 

这些大量的装饰主要传达两个主题,一是祈福,二是教化。教化功能主要由墙帽壁画实现,这些壁画就像无字书,讲述着一个个礼义廉耻、精忠报国、教人向善的故事。

 

3,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岭南文化是古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古越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底本。

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正统的儒家文化,所以南粤地区的祠堂建筑在功能布局及装饰寓意上早现的更多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情怀。

 

南粤祠堂:岭南文化独特载体、祠堂建筑的璀璨明珠

广州陈家祠是一座闻名中外的清代岭南民间建筑,可称为南粤祠堂的代表,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岭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岭南特色鲜明。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一座民间宗祠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珠”

 

陈家祠建筑艺术组群自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动工,至二十年(1894)间建成历时七年。其装饰艺术具有以下特色:


一、因地制宜的处理手法。岭南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域气候条件的最大特点是湿、热、风。因此,岭南建筑经过不断摸索,有了相对独到的解决方式,即通风隔热、遮阳、避雨等功能十分明显。就整体而言,陈家祠建筑群体外围采用青砖砌筑的方形围墙,利于抗风防风。


围墙内部的建筑平面采用富有岭南特色的梳式布局手法,使得厅堂、天井、廊道等纵横交错且富有规律。这种布局所形成的集交通、通风、散热、防火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青云巷,也增强了建筑整体的通风、散热、防潮效果;


立面处理上采用建筑物下设台阶(步级)、地面铺麻石,屋面墙体用青砖等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陈家祠还采用高屋脊,利用其利于排水的特点,适应了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同时也使建筑物增强了“威”与“劲”感。


屋脊之上再附以线条简练粗犷、色彩绚丽丰富的佛山石湾陶塑脊饰更衬托出建筑物的高大堂皇、气势恢宏。

 

二、务实世俗的装饰表现。岭南建筑装饰也大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透出一种要为人们服务的世俗务实目的。由此,岭南建筑装饰中也就少有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只求生活本义之实。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可谓集富有地方特色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陶塑、灰塑)及彩画等岭南传统装饰工艺手法于一堂。

 

陈家祠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也正在这里。尽管有着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但其在装饰中所反映出的岭南特色也同样十分鲜明。

 

不管是以《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传统故事中深受人们喜爱与崇敬的人物作为题材的装饰布景,还是以许多普通的飞鸟禽兽以及地方生产的荔枝、杨桃、佛手、菠萝、香蕉、木瓜、芭蕉等果木为题材的装饰图案,抑或是以独具岭南地域风情的“镇海层楼”、“琶洲砥柱”等清代羊城八景,“渔舟唱晚”、“渔樵耕读”等乡村风光和生活场景来作为题材的装饰画面,一般都为直接源于生活,既平易近人,又生动活泼,能带给人直接的情趣与直观的启示。

 

三、开放融通的人文品质。兼容并蓄的开放性作为岭南建筑特色的具体体现之-折射着岭南文化的务实变通精神。即使是在传统气息浓郁的封建礼制建筑陈家祠中,也无不有大胆的表现。

陈家祠就是在主体上遵循了礼制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传统布局手法的同时,还将岭南特色的梳式布局手法穿插其中。在装饰手法上,仅就其数量多规模大的木雕而言,也是在使用传统木雕手法的基础上,又充分运用了双面镂雕等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技法于其中。


在内容上,更是既有传统的龙、凤、麒麟、蝙蝠等祥瑞动物,以及松、竹、牡丹等寓意吉祥富贵的植物来表现美好寄托的,又有硕果累累的芭蕉树大而茂盛的芭蕉叶来寓意“创大业”,以及各种岭南缠枝瓜果图形来表现“瓜连绵”以寓意子孙昌盛、连绵不断的内容等。

 

四、清新自然的意境追求。陈家祠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同岭南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继承了岭南艺术“以自然为宗”的审美价值追求。陈家祠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四周环绕的绿化空间,与内部的庭院布设相对应,形成了“园中院”、“院中园”的建筑空间效果,表现出建筑与园林交融、渗透的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同时,在建筑色彩上主要以黑、白、青等素色为主,大多用白石、青砖、黑灰瓦、黑青铸铁等原色材料,力求深沉这些冷色调的运用和表现,与建筑的过白空间相协调,起到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在强化祠常建说凝重之感的同时,也使得建筑物与自然之间达到了某种默契,适应了岭南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对这种气候的心理体验,可谓得自然真切之神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祠堂建筑浅议
祠堂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意义。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社会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祠堂成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另一方面,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活动场所。典型的汉族祠堂,多为四合院式的院落结构,根据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来确定祠堂的规模。祠堂内多建有戏台和比武场,逢年过节时常举办戏曲和传统技艺表演活动。祠堂以宗氏家族为基础,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解放前,家族主要以宗祠维系,乡民聚族而居,旺族多修建宗祠(俗称祠堂)。家族有族规,为先代祖先制订,族人须遵守。族内公推德高望重者为族长,以总理族事,并选一办事公证、有能力者为族正,辅助族长办理族事。宗祠均有宗中公产,出租以备开支。清明节办“清明酒”,冬至办祭“冬酒”,供族人聚会祭祖时享用。除祭礼外,对族中子孙入学或升迁者予以奖励,对不肖者给予处罚。家训或戒条多载于族谱,要求公众遵守。其内...
· 俞氏祠堂:古徽州祠堂建筑的特色,以木雕闻名
古意盎然的居民、石径、廊桥青山绿水环绕其间,全然剔透着一派水墨丹青的韵味。每年此时,恰好可以遇见婺源最妖娆的样子,红枫与粉墙瓦的古村掩映一体,炊烟、群山、白云形成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对于这些秋色的关注,反而超过了它背后徽派建筑沉淀多年的厚重的历史。汪口-俞氏宗祠▲俞氏宗祠进了大门,就被满满的精致木雕所震撼▶汪口村俞氏宗祠,一尘不染,蛛网不结,无燕筑巢俞氏宗祠,一座规模并不很大的家族宗祠,位于婺源汪口村。这一版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时带头捐资兴建。俞氏宗祠有三绝:无须拂拭,却一尘不染;雕梁画栋,却蛛网不结;面水背山,却无群燕筑巢。皆是因为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燕虫自避,百邪不侵。该宗祠中轴线为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遭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是一座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宗祠为三进院落,由...
· 成都老建筑:邱家祠堂
位于成都龙王庙正街的邱家祠堂,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代表、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前,成都市房管局已对其完成了初步的修缮改造,随后还将进行更全面的修缮保护。龙王庙正街街口正对着喧嚣的红星路四段,出街口右转不到500米,便是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街上的41号,则是历经百年风尘依然屹立,同时也是目前成都最后一个结构完整的祠堂――邱家祠堂。隐藏在林立的高楼、往来的车流之中的邱家祠堂,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到目前已经近150岁了。随着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变迁,这座祠堂已成为龙王庙正街上最突出的文化符号。私宅变公用百年祠堂成普通百姓家龙王庙正街上有一排长约50米的老旧平房,走在街上的市民若不是特别留意,大概都会错过这个已经和周围的平房融为一体的邱家祠堂。窄窄的大门上方空空荡荡,写有“...
· 耗资500多万,这座郑氏祠堂太独特
在不经意间的游走中,不大的上高县城意外的发现了一座独特的建筑——郑氏宗祠。她位于上高县城建设南路敖山村一个居民区内,不深入进去还真不知道有座这样的建筑。我想大多数人不都知道这个宗祠,非常好奇的小编沿着一条不宽的居民道路走进她……映入眼帘除了大气的外观建筑外,两座石雕貔貅更让郑氏宗祠霸气!懵懂的小编起初还误以为是两座石狮,后来经过管理员的介绍才知守护宗祠的是貔貅,民间相传貔貅是凶猛的瑞兽,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避邪作用。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古香古色的风格,中间的烤瓷画和两侧的字画彰显中国古代元素以及外加一点点现代元素的建筑风格。摆在大厅一侧的电视机几位老人正在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据了解,这座建筑是由敖山村所有郑姓村民以及一些好心人士集资建造,几位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郑氏宗祠耗资500多万,那份神情让小编也跟着自豪起来!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1300多个郑氏后人为宗祠做出的一小份贡
· 亭子:古代园林中的璀璨明珠
亭,我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建筑之一,亭子在古代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早期根据作用的不同以及建造位置的不同分为路亭、凉亭、山中的观景亭、驿站的驿亭等,后来逐渐发展,更多被运用到园林中,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重要的建筑景观与观景圣地。中国园林几乎都离不开亭子,亭在园景中是一个“亮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设在风景最佳处以及视线交接处。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可仰观,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又平添情趣。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文人雅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苏州的沧浪亭以其亭名为园名,此亭是一座方形单檐歇山顶之亭,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江南园林之亭。此亭朴实、文秀,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这也是建筑艺术之本。它的成名,还在于其建筑文化内涵。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此园,修建之后取名“沧浪”,这是取《孟子》中之句:“沧浪之水清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