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先与祠堂在宗族生活中双重目的
在中国家族社会中,最重要的神灵是祖先。祭祀祖先就是为了缅怀祖先并祈求祖先的保佑。祭祀祖先实际上是利用了宗族成员对父祖的自然情感,依靠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和宗法伦理道德,最终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原始信仰适应了中国家族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特点所产生的文化心理需要,因而祭祖成为家族社会中各个成员的重要职能之一。
在宗祠的所有活动中,祭祀是最为重要的活动,是宗族其他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人们认为,忽视对祖宗的祭祀会招致水旱天灾的恶果。
因此,祭祀活动要经常进行。祠堂祭祖能够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就起到维系家族和稳定地方生活的作用
无论是大家巨贾或是寒门小族,在对待祭祖这件事情上,都毫不含糊,十分郑重。徽州宗族普遍建有宗祠、支祠,有的还建有家祠。
《新安黄氏大宗谱》卷二《溪西叙伦堂记》记载说:“今夫家必有庙,庙必有主,榆祀蒸尝,时必有祭。”建造祠堂是为了“妥先灵而隆享祀”
顾炎武讲到祭祖功用,说:“古之君子,虑宗人之涣而无统,于是岁合子姓于祠而教之孝;奠爵献俎,毕而俊食,以教之礼。
”可知祠堂祭祖,是宗族实行孝道,也是教育族人懂得礼法以实践孝道,从而成为一种教育形式。
宗族祠堂祭祖的目的是什么呢?
1、祠堂祭祖的首要目的是尊祖。尊祖即表示对祖先的纪念,“报本返始,以伸考思”。“返本追远之意,油然而生”。
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六《潭渡黄氏享她专福记》记载说:“报本之礼,祠祀为大,为了寝庙以安之立之,拓主以依陈之,豆以奉之佐之,钟鼓以飨之。登降拜跪,罔敢不虔;春雨秋霜,无有或怠。一世营之,百世守之,可云报也。”
“当祭之日,子孙莫不咸至,临祭之时,宗子宣读祖训,祭毕相与共燕于一堂,则宗党之间,岁必再聚,虽顽梗不忘祖先,虽疏远知敦族谊,而观庙中之制度,可以昭法守,聆祖宗之垂训,可以油然起仁孝之思,然动惩创之志,实于是有厚望焉。.....·仁孝也,诚敬也兼而有之矣,是可嘉也!”祭祖的目的首先是尊祖。
2、祠堂祭祖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收族。清初经学家万斯同在《学礼置疑·宗法》中说:“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
”收族,是在尊祖的基础上实现的,既然要祭祖,那么祖先的子孙都要参加祭祖活动,表示要在祖宗的亡灵之下将族人聚拢一起,所谓“因以交祖宗之神,亦以联同气之谊也”。宗族通过祭祀祖先,团结了现在的族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是起到了“收族”的作用。
宋代以后,人们从祖先崇拜的观念发展出“一本”思想,以为众人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裔,要联结在一起就必须尊祖,要上追先世,直到始祖。
落实到祭祀上,就是不仅要祭奠五服以内近祖,更要祠祀远祖、始祖,于是重一本、尊始祖就成了族人精神寄托和团结的旗帜。
开展祭始祖活动,一家一户显然不能进行,需要有个团体来组织,这就是在“尊祖”与“收族”之间要有个中间环节来实现两方面的联系。
西人迈克尔·米特罗尔和雷音哈德·西德尔在《欧洲家庭史》一书中认为祖先崇拜通常在培养家系观念中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祖先崇拜,家系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个共同体中。”确实如此.祭祖将死人、活人联系在一起,使死人后裔一活着的人们组成宗族群体。
3、祭祀是祠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巩固宗族组织的手段。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二《祭田议》记载说:“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也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先王萃合人心,总摄众志,既立之庙,又定之祭。”收族不仅仅是通过祭祖产生共同意识,而且要建立起宗族的秩序,因祭祖是“长幼毕集,亲疏秩然”。
同治江西《安远县志·风俗》载,该地祭祖,“子孙皆集,尊卑长幼,秩叙不紊”。即按照同祖先血缘的远近亲疏关系,决定祭祖队伍的顺序,是一次宗族尊卑贵贱等级制的演习。
通过祭祖把族人收到这种宗族等级制中,以加强对族人的管理,使族人束缚于“天然首长”的领导下,维护社会秩序。祠堂在祭祀外的活动还很多:主持家谱的编纂;有条件时建立祀产、义塾、义庄,进行族内互助;进行宗族伦理教育;处置族内纠纷解决不了的送官究治;代表宗族处理涉外事务。
在这些活动内容中,祭祀是经常、反复进行的,必不可少,又因祭祖成为凝聚族人的基本要素,也是其他活动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所以说是祠堂活动最主要的内容。祠堂也只有进行祭祖活动,把族人团聚在一起,巩固宗族组织,使它具有坚强稳定性,长期保持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