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3-04-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95
转发:1
评论:0
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保护。我国的第一个得到国际相关组织机构正式承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于2001年公布。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称号,如今的豫剧、湘剧、晋剧、川剧、越剧等都一定程度上受到昆曲的影响。图源网络元朝是昆曲萌芽的阶段,其实宋朝的南戏是昆曲的前身,但是因为其形式不被当时的大众所接受,所以逐渐没落。明朝时,因为朱元璋对南戏剧本《琵琶记》的喜爱,南戏焕发了新的生机。后来南戏流传至昆山地区,与当地民谣曲调相融合,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最终成为昆山腔,这就是后来的昆曲。昆曲的发展离不开顾坚草,更离不开魏良辅。魏良辅被称为“曲之正宗”同时又被称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因为他的革新,让昆曲焕发新生...

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保护。我国的第一个得到国际相关组织机构正式承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于2001年公布。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称号,如今的豫剧、湘剧、晋剧、川剧、越剧等都一定程度上受到昆曲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图源网络


元朝是昆曲萌芽的阶段,其实宋朝的南戏是昆曲的前身,但是因为其形式不被当时的大众所接受,所以逐渐没落。明朝时,因为朱元璋对南戏剧本《琵琶记》的喜爱,南戏焕发了新的生机。后来南戏流传至昆山地区,与当地民谣曲调相融合,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最终成为昆山腔,这就是后来的昆曲。


昆曲的发展离不开顾坚草,更离不开魏良辅。魏良辅被称为“曲之正宗”同时又被称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因为他的革新,让昆曲焕发新生。魏良辅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字清、腔纯、板正,这也就是方式昆曲的特点。而这种唱法正是迎合了当时人的审美。《度曲须知》中记载:“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


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图源网络


明朝由于朝廷对文化发展的限制,促使了昆曲的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朝廷曾颁布法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对杂剧的抑制,也就是为昆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得昆曲的受众层次更加丰富,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


清朝时期,昆曲的发展比较曲折,康熙时期对昆曲大为支持,所以昆曲的发展也在此时达到顶峰,但是也正因为乾隆对文化的大力支持,文化多样性也影响了昆曲的发展,昆曲在秦腔的蓬勃发展中逐渐衰竭。后来,因为昆曲艺术家的努力,加上统治者的关注,昆曲也重回历史文化舞台。昆曲历史之久、渊源之深、底蕴之厚、品位之正、地位之高、影响之广,表明其是我国戏曲艺术珍品中的珍品。

(族谱网:www.zupu.cn

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国菜刀是何时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怎样奇特的发展历程?
菜刀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往往家中会有一把切菜的菜刀再加上一把剁骨头的剁刀,更为讲究的家庭还会有专门切水果的刀。一般情况下来讲,菜刀是不容易坏的,一把菜刀可以用个几十年,刀钝了就在磨刀石上磨一磨继续用。现在有专门对菜刀的研究,根据用途生产出功用更细致的菜刀。但往往我们更喜欢一把菜刀切所有,抗造的菜刀才是好菜刀。那我国菜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它发展到现在又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图源网络在我国,菜刀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雏形可以上溯到猿人时代,比如生活在陕西的80万年前的蓝田人,这些远古人类使用的尖状石器就能切割动物身上的肉,切断植物的根茎。当然,这个工具跟我们现在的菜刀形状并不一样,而是说两者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切割,所以也称之为我国菜刀的雏形。而通过考古发现,专门用作厨具的菜刀出现在大约4500年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
· 中国姓氏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关于姓氏的定义,是“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也就是说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准和纽带。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开始是没有姓氏的。姓氏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姓氏从无到有,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无姓氏阶段上面说了,姓氏约等于家族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家族血缘关系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姓氏才逐渐开始出现。那家族血缘的概念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得以产生的呢?答案就是人群的集聚和交互。图源网络基于这个影响因素我们就能知道中国最开始没有姓氏的原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发展。交流仅限于部落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类似于全员是一个姓氏,所以那时就没有以姓氏来辨别亲疏的需求。部落姓氏随着部落的发展和对外界探索的不断扩大,使得部落与部落之间逐渐有了接触,也就促进了以部落为单位的姓氏的出现。在中国,“风姓”被认为是最早的部落姓氏,源自于“风兖部落”。部落姓氏主要是由部落的图...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
人民网北京6月5日电(记者张贺)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短短数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往颇感陌生的概念已成为社会认知度极高的词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一股“申遗”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但是在欣喜于成绩的同时,许多专家也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保护与开发“两难”困境只要现代化不要古文化别让“开发”制造“伪民俗”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
· 手套起源于什么时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寒风刺骨,在室外时裸露的皮肤总是会在寒风的作用下感到冰冷甚至疼痛。手套是冬天重要的保暖物品,不仅能保持手的温度,而且还能保持手的灵活度,方便工作。那古代手套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手套出现在战国时期。湖北江陵藤店1号楚墓发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鸟书铭文越王剑,同时还发现有一双皮手套。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套口稍长,这个手套跟现在的手套十分相似。图源网络除皮质手套外,古代还有其他材质的手套。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以上这两种手套据推测都是贵族使用的物品,无论是从陪葬品这一角度考虑,还是以手套材质考量,这都不是古代平民会拥有的。在新疆地...
· 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的皮影展品:京剧《沙家浜》中的《智斗》。李韵摄6月19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湖南、湖北、福建⒑D系雀鞯厝褐谠谡庖惶烀寤城原,在这一天龙舟竞渡,在这一天分享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之美。?月9日“文化遗产日”之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在端午节的日子里继续升温。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而兴奋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学界、传承人,谁唱主角日前,记者参加了一个名为“传承人与学术界的对话”的学术研讨会。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与会者中有一半是遗产传承人。在记者有限的视野内,这是首次将传承人请到学术研讨的现场、倾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平等对话的研讨会。在以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记者注意到,与会者中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DD政府代表,也有研究主体DD学界代表,还有宣传主体DD媒体代表,但唯独不见保护工作的主角、非物质文化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