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2023-04-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4
转发:0
评论:0
宋徽宗赵佶虽然昏庸无能,耽于享乐,最终导致北宋灭亡,但很多人对他却恨不起来,因为他虽然昏庸但不残暴,并且多才多艺,风雅绝代,能书(瘦金体),善画(工花鸟,画鸟时为了生动用生漆点睛),在音律、诗词、收藏、鉴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赵佶性好茶,对此他还有过专门的论述,写了论述时代主流茶道艺的茶书——《大观茶论》​。这部论著除了完整记录宋代的点茶艺术外,还在茶文化史上还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提出的一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与习俗。

宋徽宗赵佶虽然昏庸无能,耽于享乐,最终导致北宋灭亡,但很多人对他却恨不起来,因为他虽然昏庸但不残暴,并且多才多艺,风雅绝代,能书(瘦金体),善画(工花鸟,画鸟时为了生动用生漆点睛),在音律、诗词、收藏、鉴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赵佶性好茶,对此他还有过专门的论述,写了论述时代主流茶道艺的茶书——《大观茶论》。这部论著除了完整记录宋代的点茶艺术外,还在茶文化史上还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提出的一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与习俗。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在品茶方面,赵佶从色、香、味三个角度进行了专门阐述,以下引用原文简要说明:


一、色


原文: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解析:


因为”斗茶“的需要,宋代茶叶崇尚白色,要求在茶饼的制造过程中尽量榨尽茶叶中的汁液,否则就会色浊味重。到南宋,宋人通过实际品尝,认为就蒸青绿茶而言,绿色的茶叶味道比白色的更好,此时绿茶色泽标准回归到绿色,并且关键是茶的自然与本真。虽然赵佶推崇的白色茶自南宋之后失去了现实意义,但他对茶叶细腻的感官评价却一直为此后的茶人所奉行。


二、香


原文: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解析:


为了保证原料细嫩的品质,建安民间茶人对上贡的茶叶添加外在的物质来弥补香气等内质的不足,到了赵佶这里,这个作假的现象才被纠正。他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直接的结果是随后的宣和初年贡茶开始不再添加龙脑等香料。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三、味


原文:


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解析:


三项指标之中,赵佶认为”味“最重要:“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而茶如果想有好的滋味,除了依流程及时制作外,原料茶叶的品状也很重要。赵佶很细致地论述了所谓旗枪——也就是茶芽和茶叶在采摘时的状态,对于味的不同作用和影响。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赵佶是茶中高手,但他在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时,局势已经岌岌可危,他那美妙的花鸟画轴终究挡不住金太宗的狼牙箭,无不令人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大观茶论》全文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因为我们目前的电脑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全部的汉字,特别是对于古文。所以如果您阅读本文,您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大观茶论》原文第一篇【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
· 茶文化―茶文茶诗―《大观茶论》第八篇
【原文】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②。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③,尽茶之色。【注释】①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②运边中而槽不戛:戛,读音jia2,敲击。③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 茶文化―茶文茶诗―《大观茶论》第六篇
【原文】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①,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②,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注释】①濯器惟净:濯,读音zhuo2,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所濯缨。浊斯濯足矣"。②日晷:晷,读音gui3,日影,引申为时光。
· 茶文化―茶文茶诗―《大观茶论》第九篇
【原文】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①,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注释】①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见前注。②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 茶文化―茶文茶诗―《大观茶论》第七篇
【原文】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白茶①: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②。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注释】①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