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盛名?

2023-04-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3
转发:0
评论:0
科举是历朝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始创于隋朝(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达到顶峰(1905年),于清朝末年废除,总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又有什么样的盛名呢?一、考试流程以顶峰时期的明清为例,考试流程共分四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规定格式为八股文,解释以《四书集注》为准。童试童试又称院试、郡试、道试,属于入学考试,参加童试的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由提学官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全部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类似于现在的入学考试。乡试明清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八月的秋天举行,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秋闱”。主考官由皇帝钦点委派,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科举制是历朝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始创于隋朝(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达到顶峰(1905年),于清朝末年废除,总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又有什么样的盛名呢?


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盛名?


一、考试流程


以顶峰时期的明清为例,考试流程共分四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规定格式为八股文,解释以《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


童试又称院试、郡试、道试,属于入学考试,参加童试的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由提学官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全部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类似于现在的入学考试。


乡试


明清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八月的秋天举行,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秋闱”。主考官由皇帝钦点委派,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举行的会试。


会试


明清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春天进行,所以又被称为“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都有资格参加,参加会试中榜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殿试也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作为主考官。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也称鼎甲,共三人,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盛名?


二、科举盛名


连中三元


如果一名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则被称为“连中三元”。自隋代至清代,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


独占鳘头


进士中状元后,会有金殿传胪的仪式,新科状元在行礼时都要单独站在刻有大鳌的石板上迎榜,因此称状元为“独占鳌头”。后泛称在竞争中夺得首位。


蟾宫折桂


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典故来源于晋武帝与大臣郄诜的对话,郄诜用月宫广寒殿的桂枝来形容自己是出众的人才。唐以后,蟾官折桂被用来比喻应考得进士。


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名单,一般用黄纸书写,多为皇帝点定,称皇榜、金榜、黄甲。所以,考中进士就是“金榜题名”。


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盛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但科举制也有消极影响,如束缚了知识分子精神思想,导致畸形价值观的盛行,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场腐败,需要辩证看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什么样的流程?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
· 古代的政治礼仪有哪些?主要有哪些流程?
古代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时代,政治、生活中都有很多礼仪。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
· 古代明媒正娶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明媒正娶是怎样的一个流程?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礼仪有点不同。可说是更为庄重繁复。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而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以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纳采:当儿女婚嫁时...
· 族谱、宗谱的颁谱、圆谱大典一般有哪些流程?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家谱不仅是家族血缘的记录,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颁谱大典,作为家谱编修完成后的重要仪式,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一庄重的仪式流程。一、谁有资格请谱?在古代,依据周朝的宗法制度,家族长房享有家族最高权力,族长通常由这一脉的长子长孙担任,拥有家谱的保管权。建国后,随着宗法制度的没落,长子长孙已无特权,族长由家族中的贤能之人担任,家谱的持有权也扩展至家族的每一户。二、什么是颁谱仪式?颁谱仪式,又称为颁谱庆典或圆谱大典,是族谱、宗谱编修完成后的盛大庆祝活动。颁谱大典的流程因各地风俗不同而不同,以下是圆谱大典的大致流程。三、颁谱大典准备工作1、将印刷完成的全新版本的族谱从印刷机构请回家族。2、向家族各位宗亲发出颁谱大典邀请函,明确仪式的时间与地点。3、布置颁谱大典场地。四、颁谱庆典正式开始1、家谱编修委员会成员、宗亲代表及嘉宾就座,族人依次入席落座。2、奏乐...
· 苗族的丧葬祭礼流程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散居在各地,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黔、湘、鄂、川、滇、桂、琼等地区,苗族的丧葬礼仪流程大致有报丧、守灵、择日、下葬等主要事项。1、报丧苗族习俗中人去世后,如成年人死亡,旧时往往用衫树棺木敛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还有“启程炮”的习俗。此外还有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的习惯。2、守灵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祭祀人员“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3、择日有的要择日,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要头戴孝帕。4、下葬到坟地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