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

2023-03-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9
转发:0
评论:0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这科举制度就是让寒门子弟能有鱼跃龙门的机会,科举制度初建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到了宋代科举制度也更加丰富,很多制度都发生变化,那么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说。图源自网络可以说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也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风气,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隋唐时期的考生都是来源于学馆、社会自学的读书人,宋朝初期承接了唐朝时期的制度,不过到了中期就不再招收社会生源“乡贡”,所有的考生都是来自于地方学馆以及中央的太学。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实行变法,史称“庆历兴学”,这是宋代第一次兴学,其中有一个措施就是“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必须在学校习业300日;第二次就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科举改革,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是中央太学实行“...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这科举制度就是让寒门子弟能有鱼跃龙门的机会,科举制度初建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到了宋代科举制度也更加丰富,很多制度都发生变化,那么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说。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


图源自网络


可以说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也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风气,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隋唐时期的考生都是来源于学馆、社会自学的读书人,宋朝初期承接了唐朝时期的制度,不过到了中期就不再招收社会生源“乡贡”,所有的考生都是来自于地方学馆以及中央的太学。


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实行变法,史称“庆历兴学”,这是宋代第一次兴学,其中有一个措施就是“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必须在学校习业300日;第二次就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科举改革,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是中央太学实行“三舍法”,当地教育设置学官进行管理,当地政府不能干预;第三次就是“崇宁兴学”,规定全国各地兴建学校,并且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因此宋朝时期,政府对于人才的选拔,全部都是依靠地方和中央学校进行,隋唐时期的“乡贡”基本上就不复存在了。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


图源自网络


至此在宋代科举考试的资格门槛大大降低,科举取士人数也是大大超过前朝,士人也不用担心因为贫穷上不起学,因为宋代政府还会给贫穷学子补贴。宋朝科举制除了考试资格放宽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解试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入门阶级,考生只有通过解试才能进入后续的考试阶段,同时宋朝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朝廷会对不同地区举办的解试考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考生有亲属是在本州考场范围内为官的,那就会被安排到较远地区的考场,目的大概就是为了避嫌把;省试一般是在春季举行,也被称为“春闱”,考官是由皇帝任命的;殿试也被称为“廷对”,一般就是由皇帝担任主考官,其过程是比较严格的。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


图源自网络


宋朝初期科举考试是每年举行的,不过后来觉得这样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所以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已经没有每年举行了,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的时候,正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也就是解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朝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是有较大改变的,宋代不同于唐朝,唐朝考试的科目是比较多的,宋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和明法等,其中除了进士科外的其他科目,统称诸科。(族谱网:www.zupu.cn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宋朝科举考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的科举制度,科举的作用
千年科举历史的分水岭我们探究宋代士人的心性——这个“心性”不是儒教用语,而是mentality(心理状态)的译语——时,最大的问题是科举。作为一个士,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官僚居人之上,而宋代在制度上使之成为可能的是科举考试。同是父亲早逝、后被母亲和母亲周围的人(娘家或后夫)养育的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成功故事象征性地说明了科举的权威。两人都是科举中进士,后在官界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士大夫们的领袖人物,君临士大夫阶层。范仲淹的政敌吕夷简、欧阳修批判的骈文家杨亿,虽然都有守旧派的印象,但是其实都是科举中举后进入官界的新官僚。唐代科举允许事前请托。考生把平时做的诗写的文章进呈给考官推销自己的现象很普遍。宋代真宗时禁止,考官只能阅匿名的考卷。更有欧阳修当考官的嘉祐二年(1057),科举考试突然要求用古文写答案,一直学习骈文写作的考生们一时大闹。但是这次考试却有苏轼、苏辙兄弟以及张载、吕惠卿等后来扛起时代大...
· 宋朝科举制度简介宋朝是怎样对待连续未考中者
在科举考试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就科举中的不公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别试”,由此而来。在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科举的平民化,让一般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其实,宋朝建国之初的录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录取的进士仅一二十人,赵光义(太宗)登上大位后,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共录500人,创了纪录。在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番话:“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见,朝廷选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当年参加应试的多达5300余人,基本上按赵光义10%左...
·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考试的形式介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
· 北宋时期的中央制度和科举制度
中央制度宋朝的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
· 中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