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纸鸢的历史源流和形态特征

2023-03-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46
转发:0
评论:0
纸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古有“鹞子”“纸莺”等别名,它造型多样且色彩对比强烈,不论是外观造型的形式上还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内容上,纸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纸鸢本身的功能在历史中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用于传递战事信息,到后来用于民间休闲玩耍,再到表示吉祥祝福的夙愿,而后又成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纸鸢依托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源流:纸鸢有着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元镇《有鸟》诗:“有鸟群纸莺,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宋代诗人陆游《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雇挟风鸣”。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纸莺俗曰鸦子者,鹅乃击乌几不太高,拟今纸莺之不起者”。纸鸢在题材的选择上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各种植物和动物,总体来说,纸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来说,不同题材的纸鸢所寄托的情感会...

纸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古有“鹞子” “纸莺”等别名,它造型多样且色彩对比强烈,不论是外观造型的形式上还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内容上,纸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纸鸢本身的功能在历史中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用于传递战事信息,到后来用于民间休闲玩耍,再到表示吉祥祝福的夙愿,而后又成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纸鸢依托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纸鸢的历史源流和形态特征

历史源流:


纸鸢有着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元镇《有鸟》诗:“有鸟群纸莺,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宋代诗人陆游《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雇挟风鸣”。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纸莺俗曰鸦子者,鹅乃击乌几不太高,拟今纸莺之不起者”。


纸鸢在题材的选择上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各种植物和动物,总体来说,纸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来说,不同题材的纸鸢所寄托的情感会有一些区别。楚汉时期,张良曾借助于纸鸢来奏唱楚歌,这是“四面楚歌”这一典故之中的一个元素;根据《南史》记载,南朝梁武帝曾用过纸鸢请求救援。


至宋代,纸鸢的军事用途被淡化,它的意义被人们的娱乐需求取而代之。纸鸢实用性降低的同时审美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自宋起,到明清,纸鸢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从居民生活角度来看,纸鸢是人们用于体育锻炼的工具;从文化价值来看,纸鸢承载着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从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纸鸢的历史源流和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传统纸鸢形态多样,艺术造诣独具匠心。在表面的图案设计上,它与年画、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术相结合,展现了丰富的图像内容;在内容上,它与各种神话故事等题材融合起来,表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装饰手法上看,纸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称,如此整齐划一的设计有助于借力飞行;在色彩上看,纸鸢色彩对比强烈,不同的纸鸢辨识度极强;在三维立体层面来看,它对自然有着较为逼真的还原,表现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社会特征。


纸鸢有四种表现形式:动物类、植被类、故事类、叙事类。其中,动物类纸鸢如蝴蝶象征爱情与自由、蝙蝠象征福瑞安康、燕子象征农事与丰收等。植物类纸鸢如牡丹寓意富贵、莲花寓意高洁等。故事类多以各种神话传说为代表。叙事类纸鸢则是通过形象来传达某些事物或意象。


他们主题鲜明,结构巧妙,形成了特色的纸鸢文化。纸鸢是艺术与审美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共同审美意识的结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纸鸢的历史源流和形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沉香中的白木香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又称土沉香、女儿香、莞香,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该属有15种,我国有2种,天然分布于中国北纬24度以南地区,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1、形态特征白木香为多年生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m以上。树皮灰褐色至灰黑色,有坚韧的纤维,易剥落,内皮淡红色,木材淡黄色,材质轻软,略有辛辣气味;茎枝皮纤维细致,幼枝被疏柔毛,芽密被长柔毛,分枝呈两杈状。白木香茎材横切面为散孔材,导管分子为单穿孔板,管间纹孔式为互列纹孔式,木材分子非叠生。单叶互生、革质、具短柄,卵形或倒卵形至长圆形,长5~10cm,宽2~5cm。顶端渐尖而钝,基部窄楔形,全缘,两面均光滑,侧脉细而平行略成弧形。3—5月开黄绿色小花,花顶生或腋生,排成伞形花序,花被管状,有毛,长约6mm,顶端5裂扩大成花瓣状,喉部有鳞片10片,密被白色茸毛;与雄蕊互生,雄蕊10枚,成...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茶树花芽的形态一般比叶芽肥大,有一个较长的细柄,生长锥比较圆平。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和叶芽同时着生于叶腋间。茶花着生有单生、对生、丛生和总状四种类型。花轴上的顶部芽不能分化为花芽,故属假总状花序。茶树花序的类型1.单生2.对生3.总状4.丛生茶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厘米。花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五个部分组成,故属完全花。花托是花柄顶端承载花器的膨大部分,外线着生花萼,内层为花瓣,雄蕊着生于花瓣与子房间的基部,将花瓣、花丝去掉,则见雌蕊的子房座在花托中央,而花托是一个圆平的底盘。花萼是花的最外一轮变态叶,着生于花托的外缘,分两轮排列,外轮3片,内轮2片,萼片长、宽0.4~0.6厘米,色绿,先端圆,或呈倒卵形,有膜质,或有毛或无毛,均为茶树分...
·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定义给定一个向量空间E{\displaystyle\mathbf{E}},从E{\displaystyle\mathbf{E}}到E{\displaystyle\mathbf{E}}自身的线性变换T{\displaystyle\mathbf{T}}是—个保持向量加法和标量乘向量这两种运算的函数,例如旋转、反射、拉伸、压缩,或者这些变换的组合等等。一个线性变换可以通过它们在向量上的作用来可视化。一般来说,一个向量在经过映射之后可以变为任何可能的向量,而特征向量具有更好的性质。一个线性变换T:E↦↦-->E{\displaystyle\mathbf{T}:\mathbf{E}\mapsto\mathbf{E}}的特征向量v{\displaystylev}是一个非零向量且在这个线性变换下的新向量为v{\displaystylev}简单地乘以一个标量λλ-->{\displaystyl...
· 傩文化—历史形态—苗族的蚩尤戏和古代的角抵戏
苗区有一种“恰相”(汉语即赶伤亡鬼)的仪式,事先由苗巫装扮成蚩尤,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炊具),面部涂黑锅烟灰,身穿红色法衣,右手握巫刀,左手持簸箕。然后表演蚩尤驱鬼的全过程,这是苗区延续至今的祭祀仪式剧[上图]。蚩尤被黄帝杀死后,他的神威仍然显赫。当许多部落不听黄帝号令时,黄帝“遂画蚩尤像”,使得万邦臣服。有不少史志记载,秦汉以降,蚩尤仍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称端居其中。汉高祖刘邦在宫廷内设蚩尤神位并“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于长安”。秦汉时期中原一带也发现有“角抵戏”。最初是模拟蚩尤“与黄帝斗以角抵人”的战斗故事,称为“蚩尤戏”,《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它“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它“和俳优同场表演的记载,最初见于秦代”,“到了汉代,民间更进一步把角抵戏剧化了”。这种仪式剧具备戏曲的六要素:即演员——巫师或鬼师,他们自...
· 傩文化—历史形态—商代的傩寇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解释说:就是商代的傩,后省化为“宄”。(gui)[上图],上面的“宀”,表示是宅内。下面左边的“九”,与“鬼”相通;右边的殳,与攴相通,是一丈二尺长、尖头八棱的一种竹制兵器。九与殳,就是以殳打鬼之意。可见,“”就是室内打鬼,赶走室内鬼,与傩的“索室驱疫”意思相同。甲骨文的第二行,有“魌夾方相四邑”六个字,陈邦怀《殷代社会史料征存·方相》为证:戴大头面具(魌)的人名叫“夹”,执行方相氏逐疫的任务。四邑,犹言四方也。魌,是驱疫人戴的大面具,形象凶猛丑恶,对鬼疫极具威慑力。当代傩戏学家钱茀认为:这条卜辞的关键句是“魌夾方相四邑”,关键词则是“夹”。《周礼》说“方相氏,狂夫四人”,《史记·张仪传》中就记有这种狂夫的生动形象。张仪对楚王描述了一幅秦兵英勇过人的场景:脱去铠甲、赤身光膀的高大秦兵,左手拎着敌兵人头,右腋挟着生擒来的俘虏——这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吗?这条卜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