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杭州雷峰塔的来历,西湖十景雷峰塔的历史变化

2022-09-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98
转发:0
评论:0
雷峰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这是一个国内知名的古建筑,从民间轶闻传说上又和白蛇传相互牵连,但从雷峰塔的来历角度来看,最早是由吴越末代国君钱俶在当时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建造的年代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约为公元977年,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曾经有过多次的毁坏和重新修建,现在在杭州西湖景区夕照山上看到的雷峰塔为1924年9月25日倒塌后,按原雷峰塔原型设计并于2002年重建竣工的。我们从雷峰塔主体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一个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在各层还盖有铜瓦,转角处设有铜斗拱,总体的高度在71.679米,在现在的了雷峰塔的塔底即为原来雷峰塔的遗址。可以说,雷峰塔不但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还是中国诸多名塔之一。杭州雷峰塔从历史上来看,历代屡加重修,目前我们看到的雷峰塔和民国时期的雷峰塔旧照完全不一样,回溯历史,雷峰塔最早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是吴越国王钱俶供奉佛...

   雷峰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这是一个国内知名的古建筑,从民间轶闻传说上又和白蛇传相互牵连,但从雷峰塔的来历角度来看,最早是由吴越末代国君钱俶在当时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建造的年代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约为公元977年,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曾经有过多次的毁坏和重新修建,现在在杭州西湖景区夕照山上看到的雷峰塔为1924年9月25日倒塌后,按原雷峰塔原型设计并于2002年重建竣工的。我们从雷峰塔主体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一个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在各层还盖有铜瓦,转角处设有铜斗拱,总体的高度在71.679米,在现在的了雷峰塔的塔底即为原来雷峰塔的遗址。可以说,雷峰塔不但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还是中国诸多名塔之一。


杭州雷峰塔的来历,西湖十景雷峰塔的历史变化


   杭州雷峰塔从历史上来看,历代屡加重修,目前我们看到的雷峰塔和民国时期的雷峰塔旧照完全不一样,回溯历史,雷峰塔最早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是吴越国王钱俶供奉佛螺髻发舍利,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原名为黄妃塔,历史上也有称为西关砖塔,在后来因为雷峰塔地处西湖边的夕照山上而得名为雷峰塔。在时间到了1120年也就是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又因为当时的战乱毁于兵火,到了南宋时期乾道七年,佛教智友法师重修了雷峰塔,高5层,时间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塔的木结构檐廊又再次毁于兵燹,在当时仅仅只剩下了赭色砖塔塔芯,在到了清代初期雷峰塔还是没有得到比较好的修缮,整个塔看起来还是赭色的砖塔,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南巡时曾题额“雷峰夕照”,到了清代后期,雷峰塔因年久失修而当时还有一些怀有迷信思想的人们挖去塔砖,使得塔基削弱,最终在公元1924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因为塔砖盗挖过多,在附近汪庄造屋打桩时引起震动倒塌。1935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提出重建雷峰塔的想法和构思,最后在2002年,雷峰塔重建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杭州雷峰塔的来历,西湖十景雷峰塔的历史变化


   从目前雷峰塔的每层结构来看,每一层都别有看点,在台基底层用深红色坚硬山土夯筑而成,而台基二层是雷峰塔内部最大的空间,也是观赏雷峰塔遗址的最佳位置,在雷峰塔一层上悬有书画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雷峰塔”三字,二层有《吴越造塔图》,而第三层有诗刻陈列,主要是赞美雷峰塔和雷峰夕照的诗词,而第四层是以西湖十景为主题的西湖新貌,在第五层,而运用精湛贴金艺术制成的金色穹顶,而穹顶的正中心是一朵巨大的莲花,整个雷峰塔塔身对径28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在雷峰塔地宫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鎏金莲座青铜蟋龙佛像、古铜镜等文物。


杭州雷峰塔的来历,西湖十景雷峰塔的历史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杭州雷峰塔
公元977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造了雷峰塔。从南宋开始,“雷峰夕照”便名列西湖十景,誉满天下。但在历史上,雷峰塔历经战乱,屡遭毁损。1924年9月25日,古塔终因年久失修而轰然倒塌。“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2002年10月25日,千年胜迹雷峰塔重建落成。雷峰塔新塔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的楼阁式塔;全塔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新塔无论在景观建筑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个性。雷峰新塔,具有四大特色:独特的景观、深厚的佛文化、优美的白蛇传传说和新颖的建筑特色。一、看“景观”:登上雷峰塔顶层,我们的视线便被抬高了近百米。在塔外的檐廊上,迎风站立,四下俯瞰,西湖山水风光将全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二、观“佛教”雷峰塔地宫考古挖掘:古塔的镇塔之宝——安放“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处“佛发舍利”,这座稀世珍...
· 雷峰塔是谁修建的,雷峰塔最初为何修建?
雷峰塔,在传说中一直都与白蛇传的传说息息相关,相传白蛇就是被镇压在雷峰塔之下,如果雷峰塔不倒,白蛇就无法出来。不过,雷峰塔虽然真实存在,但是白蛇的传说却只是一个传说,所以雷峰塔自然不太可能真的与白蛇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雷峰塔最初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才建造起来的?有关于雷峰塔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1.雷峰塔与白蛇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只不过那也是后人演绎过的版本,许仙与白娘子真心相爱却要被拆散,因为白娘子是千年蛇妖,而她水漫金山伤及无辜,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之下,幸而儿子长大之后高中状元,到雷峰塔将母亲救了出来,一家人团聚。而在最开始的传说中,白蛇本身只是一个负面形象,没有报恩一说,那个时候许仙也还是叫“许宣”,法海还是一个好人,而这个故事本意也是要给人们警示,而并非是宣扬跨种族的真爱。但是谁知道后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2.雷峰塔的历史雷峰塔修建的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时期,977年,这个时间...
· 西湖十景
南宋南宋时的十景位置基本靠近西湖或就在湖中。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当时的西湖十景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西湖十景的称呼虽然起源于南宋,但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公认。而十景的名称多出现在有关西湖山水画的题名中,或是南宋后期的一些诗词的名目中。苏堤春晓雷峰夕照麹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元代元朝时的西湖十景有别于南宋。部分景点的位置已超出了西湖的范围。元代西湖十景分别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元朝初期,因为战争巨大的破坏,西湖十景一度相当冷落。但在元朝中后期时,又有所恢复。明代明张岱作《西湖梦寻》中《西湖十景诗》沿用南宋的十景,另有冷泉猿啸、韬光观海、天竺香市、西溪探海、蕉石鸣琴、凤岭松涛、灵石樵歌、九里云松。清代...
· 西湖公园德星亭的来历
荀淑:是现在的许昌魏都区人。他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孙(荀子――战国时思想家)。荀淑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智慧超群。不仅他有名,关键是他的家教非常成功,他有八个儿子,个个才华出众,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陈。一说是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一说是魏都区十辈陈庄人。现在在许昌城北2公里十辈陈庄村西,传说荀淑死后就葬在那里,他的八个儿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陈与荀淑都是东汉末年知识分子中的典范,两人意气相投又住得不远,两家都是士家大族,因此常常往来。荀淑辞官归乡后,陈几次邀请来家吃饭,荀淑就自己赶车的,命荀爽跟在车后,荀靖则抱着侄子荀,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前往赴宴。陈呢,就用很高的礼节来接待荀家,陈实带领儿孙远远相迎。宴会上,陈纪待在一边伺候,陈谌(chen音)作陪,孙子陈群则依在爷爷身边奉陪。两家人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陈一家到荀淑家去,则是叫儿子陈纪赶车,陈谌在后边跟着,陈群和爷爷同坐一车...
· 关于雷峰塔的诗词
关于雷峰塔的诗词扫花游(西湖十咏·雷峰落照)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陈允平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有关“雷峰塔”的诗句有哪些?关于“雷峰塔”的诗句:1.宋.陈允平《扫花游》(西湖十咏·雷峰落照)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2.明.马洪《雷峰夕照南乡子》高塔耸层层,斜日明时景倍增。常是游湖船拢岸寻,登看遍,千峰紫翠凝。暮色满觚棱,留照溪边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