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起火为什么叫走水?古代火灾怎样救火?
在古代火灾现场都会有很多人边喊着“走水”边去打水灭火,为什么明明起火了,却是“走水”。这其中有两个愿意,第一是古人对火很敬畏,认为失火本来就是超自然力量造成的;第二是因为五行中水能克火,所以用水字来压制火,比较有口彩。那古代遇到火灾有哪些救火的措施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图源网络
古代面对火灾的应对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不光有失火之后的救火,还有各种预防措施,更是在法律上严禁防火。
火灾发生之后有两个机构可以及时传递消息及前往救火。汉朝时期,朝廷设置了望火楼,那时一般的楼层只有两层,但是望火楼有四层,所以望火楼有观测、通信、指挥的功能。望火楼上设有大鼓跟旗子等工具,可以通过鼓声通知老百姓逃跑及救火,通过旗子可以更好地、有条不紊地指挥老百姓参与灭火工作。
唐朝有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之为“武候铺”。当时的“武候铺”主要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才会有,他们通常分布在各个集市和坊里。“武候铺”除了人员配备之外,还开始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消防工具。例如皮袋、溅筒。溅筒是由皮袋和竹筒制成的类似于现在的高压水枪的工具。
图源网络
宋朝的“潜火队”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装备,比如防虞器具、 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器具,都是由政府出资置办的。“潜火队”还配备了可以用于高层建筑的救火的云梯;消防泵--唧筒等等。这套装置可以说是十分专业了。
除了这些救火措施,古代还有很多预防火灾的配置。古代建筑上设有“避雷针”,被称之为“吻兽”,金属制作,可以将雷电引入地面。避雷针在建筑防火上是很必要的存在。
古代房屋多是木质结构,木头又极容易起火,往往一点火星就可能导致一条街房屋的覆灭,所以古代会修建“防火墙”。有隔火墙、封火墙、山墙、马头墙等。古人还会用厚厚的泥浆涂在城门等建筑上以防止火箭飞火。
图源网络
《旧唐书》记载,“开大衢,疏,以息火灾。”这是最早的消防通道的设想。宋代,这种建议以“火巷”的形式在南方普及开来,既能避火,又可巷战,一举两得。
以上措施绝大多数是为了防止天灾,但火灾也有人祸造成的,所以古代律法也规定了火灾的防治、放火纵火的惩罚。商代《汤刑》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周朝,“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国失火,野焚菜,则有刑罚焉。”后来刑罚越来越详细,会根据造成的损失多少决定刑罚的轻重。
古代对防火救火的态度非常认真,因为古代房屋的材质、结构、密集度等诸多原因导致了,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都会造成重大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所以朝廷在这方面也非常重视。我们现在也要注意防火,我们现在主要要防范电器起火、煤气天然气等方面。“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无论哪个时代都要特别注意的。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