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粽子销量是甜粽子4倍,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哪个朝代?
吃粽子,已经成为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端午习俗,而粽子有很多种口味,比如蛋黄粽,鲜肉粽,豆沙粽子,另外还有各种新口味的粽子,据统计新口味的粽子超过了130种,而根据销售量,发现咸粽子更受大家的欢迎,咸粽子的销量是甜粽子的4倍。而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书法很多,不过最广为流传的是祭奠屈原一说,其中吃粽子就是百姓为了祭奠屈原开始的,那么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哪个朝代?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
图源自网络
关于端午吃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在1600年前,在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中就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就是如今粽子最早的名称,另外到了200年后的南朝,南朝文学家吴钧就在《续齐偕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粽子被说成了是为了祭奠屈原而所形成的一种习俗。
其实粽子并非是为了祭奠屈原之死,而它的起源说法有比较多,其中最令人信服的大概是在50万年前,当时人们发明了用火熟食,而人们为了适口,就用树叶将食物包裹着,然后放在火种煨熟后剥叶而食,虽然说这个时候的不叫粽子,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到粽子的雏形了。再之后经过了40万年的更替,人们进入了石烹时代,那时候人们在地上挖坑,坑中还垫兽皮,再加入水,投入烧烫的石子使得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食物,直至成熟,而这一次更像现在的粽子。当然了要说吃粽子,是为了祭奠屈原,其实也算是一种奇幻色彩,体现出当时百姓对于忠义之士的敬重。
图源自网络
粽子最初被称之为“角黍”大概是在春秋时期,当时人们是用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还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些都是属于“籺”的一种,而在春秋时期祭祀的时候,逢年过节,这个籺就是人们用来拜神祭祖的。而到了魏晋时期,这类食物才走向平民日常,甚至可以发现角黍和筒糉已经是夏至和端午的节令食品,也就是说明最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粽子就已经被流传开来,成为了端午时候的专属吃食。而这一大习惯真正流行起来的,还是上面说到的因为祭祀屈原,才让这一习俗大范围的沿袭下来。
图源自网络
粽子在晋代开始,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会添加一些中药、肉、板栗等,其馅料是变得丰富起来了,而且还成为了送人的礼品;等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就出现了锥形的和菱形的,其米也是“白莹如玉”;宋代,粽子的外形更加美观,粽身上面还缠绕着红丝,口味也更加丰富,有“艾香粽”,也有“蜜饯粽”;到了元明两代,粽子包裹料也是逐步发展,其馅料的品种更加丰富,像是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都是跟现代差不多的;而粽子在明清时期,更是变为了吉祥的食物,相传当时只要一些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之前,都会吃家里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其目的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