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钟表,是如何来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的?
生活在现代,我们有手机,有手表,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来帮助我们看时间,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那么古代没有钟表,是如何来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图源自网络
现在看一些古代的电视剧,你会发现有更夫打更的场景,而“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更是成为了更夫的代名词了,在古代,打更其实也就是准点报时了,一般晚上起点的时候会打更,这个打更被称为“落更”,晚上九点还会打一次称为“二更”,“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那么这些打更的人到底是如何准时打更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的计时工具了。
其实最开始,一些古人是看太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抬头看看太阳,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不过这种就有一定的缺陷,只能作为较为粗略的看时间的工具,并不是十分精准。后来到商朝的时候,发现在甲骨文上记载着有使用圭表的历史,并且明确表示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图源自网络
圭表主要是利用太阳射影来计时的,圭表中的“表”是指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则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另外圭表还可以用来测定节令。而我们所熟知的日晷,其实就是在圭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晷,又被称为“日规”,其也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了,日晷仪在史籍中少有记载,现有的史料中记载着日晷出现在“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中,说明至少在汉代的时候应该就有日晷了。
上面两个其实都是比较依赖太阳的影子的,因此在阴雨天或者晚上的时候可能就没法使用了,于是就出现了水钟,也就是漏刻,要说这个漏刻,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相关记载了,其原理就是利用水从漏壶中滴出,水位下降,壶中的箭刻也下降,从而确定时间或滴水进壶中,水位上升,箭刻上升来指示时间。之后为了提高记录时间的精准度,古人还创造性的采用了多级漏壶以来平衡水的流速。
图源自网络
在元朝的时候,还有著名的科学家创制了大明殿灯漏,它也是利用了水力的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之后因为它的造型很像宫灯,并且是放置在皇宫的大明殿中,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大明殿灯漏,同时它也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更加简便的计时工具,那就是燃香。所谓“一炷香的功夫”就是这么来的,为此古代还专门有用来计时的燃香,称之为“更香”,更的原意即时间的刻度。
总而言之,古人的智慧是无尽无穷的,古人通过各种计时的工具来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