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如何处理“谣言”。古代的谣言传播者都有谁?

2022-01-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91
转发:0
评论:0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谣言作为这一文明的产物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古代的社会生活不像今天,由于经济、科技的不发达,自然其信息传播会滞后许多,那么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谣言是如何传播的?当政者又是如何治理的呢?谣言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即民歌或民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含义逐渐衍生为指无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古代传播谣言的方式大致有两种:谶纬和童谣。谶纬是占卜家预示吉凶用的一种用语,谶指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大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事物出现的动力机制,因此常把解谜托付于从事占卜的巫师身.上,无论是天气,还是国家大事,很多依靠占卜来决定,当然,大多数占卜的结果到最后都被验证为错误的,因此这些占卜结果也就是谣言了。童谣是一种相对容易受控制的传播方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将谣言编成儿歌...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谣言作为这一文明的产物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古代的社会生活不像今天,由于经济、科技的不发达,自然其信息传播会滞后许多那么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谣言是如何传播的?当政者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古代如何处理“谣言”。古代的谣言传播者都有谁?

谣言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即民歌或民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含义逐渐衍生为指无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古代传播谣言的方式大致有两种:谶纬和童谣。

谶纬是占卜家预示吉凶用的一种用语,谶指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大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事物出现的动力机制,因此常把解谜托付于从事占卜的巫师身.上,无论是天气,还是国家大事,很多依靠占卜来决定,当然,大多数占卜的结果到最后都被验证为错误的,因此这些占卜结果也就是谣言了。

童谣是一种相对容易受控制的传播方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将谣言编成儿歌的形式,教会小孩子广泛传唱,从而蛊惑人心。比较显见的例子则是一起发生于元朝末年的奇事。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各路农民军纷纷起义造事,朱元璋也参与其中。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大都街头突然传起了一首童谣: "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古代如何处理“谣言”。古代的谣言传播者都有谁?

从以上谣言传播的两种方式不难看出, 巫师和农民军可谓是古代谣言传播的两大主力人群,除了这二者以外,还有民间百姓和皇帝。

古人深信“天人感应” 说,由于不了解自然规律,每当有自然灾害来临时,他们有些甚至会将其归咎为上天对自己的惩罚,而从中孕育而出的谣言也不胫而走,比如元朝至正十四年,南方地区下起了罕见的大雨,这场雨持续了80多天,造成了洪涝和饥荒,此时突然有谣言说潜藏在地底下的龙趁着这场大雨纷纷钻了出来,而且数目极多,他们是老天爷派来收拾地而上的人的. 即使是那些阅历丰富的人.也对此深信不疑。

皇帝也是谣言传播事件的一大主角。

中国古代的开国帝王在夺得天下后,为了向世人宣告他们政权的合法性,往往会对他们的出生灌以鬼神之说,《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母亲在湖边做梦梦到与神仙交合,因而生下了刘邦;前赵开国皇帝刘渊向世人宣称自己是太阳精之子,号称刘邦第二;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怀朱元璋的时候,有天夜里梦到一位神仙给了一颗仙丹让她服下去 ,到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屋里遍布红光,邻里以为发生了火灾,纷纷赶来救.... 

那么,当谣言四起的时候,当政者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的呢?

通过严刑峻法打击制造和散布谣言者。西周厉王时期,厉王找到卫国的巫师去监听群众,如发现有不利言语,则把他们杀掉。秦朝时,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

当社会安定时,对谣言的处置会稍有放松,“广开言路”成了通常的做法。

古代如何处理“谣言”。古代的谣言传播者都有谁?

汉文帝即位后,对朝政加以整治,并下诏废除诽谤妖言罪,他还在诏书中特意解释: "朝廷设置有进善言的旌幡和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其作用就是让进谏者畅所欲言,讨论治国平天下的事。然而现在的法律却规定议论是非会被当做传播荒诞不经的言论, 并以此治罪, 这会使得群臣无法将心里的话说出来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废除这一条规定。“

另外汉文帝还在诏书中针对百姓解释说:“百姓有时互相邀约集结诅咒皇上,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倘若他还有别的言论,官吏又认为他在诽谤。这只是因为小民的无知,因为无知而被判死刑,我认为这很不可取。"末尾特别强调“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即对他们不予治罪。

通过采纳谣言中的民意对腐败进行打击。据《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书》记载,汉灵帝时期曾下诏"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 意思是让三公举报政绩太差以至于使老百姓作歌谣批评的那些官员,并对这些官员予以罢免。

不同于秦朝对待谣言严苛的制度,汉朝的做法是不一棒子打死,反而将其视为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在汉代,“举谣言”成为地方官一个重要的职责,规定政府官员需要做到“听歌谣于路”。

执政者自身端正态度。谣言的疯传势必会让人人心惶惶,使社会动荡,面对这种情况,执政者如果能做到端正言行,冷静下来向百姓认真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则谣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汉成帝时期,由于经常发生的地震、大水、日食等自然现象,民间谣言四起,但成帝对此没有严厉打击,反而先做了-番自我反省,然后端正自己的言行, 罢斥了一批不作为的官员,改良政治,并派官员巡行天下向百姓说明情况,

最后在消除谣言时也对社会治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古代政府对于谣言并非一昧严厉打击 ,不同朝代有不同做法,这其中也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谣言这种东西,总归是弊大于利的,正如建房子很艰难, 拆房子却很容易,也无怪乎人们常说“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了。

古代如何处理“谣言”。古代的谣言传播者都有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谣言是怎样炼成的?古代可以致命的谣言和传谣?
谣言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人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zhuó)”,合在一起叫“谣诼”。在造谣与传谣的过程中通常有这样几种做法:一、童谣本来童谣是专门为小孩子作的短诗,在古代却被认为能预示世运或人事。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废除五铢钱,老百姓因此被盘剥至赤贫,蜀中儿童便四处传唱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黄牛指王莽,白腹即指公孙述,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是在预言公孙述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汉朝江山就要恢复。果然到了公元36年,公孙述被刘秀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汉政权得以“光复”。二、谶纬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如果把“谶”称为狡猾的狼的话,那么,儒家经义就如同狼身上的羊皮了。如宋朝时福建闽江有个章姓人家,这家儿子叫章得象,好学勤奋,人们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章家有人炮制谶纬——“南台江合出率相”,以至于很快传到了京城。待...
· 谣言
谣言的真实性谣言的真实性往往值得商榷,有的谣言一开始就是彻头彻尾谎言;也有原本是真实的事物,但由于在众人口中相传,偏离了最初的版本,变成不真实的谣言。例如一个很典型的范例是,从“猫在钢琴上睡着了”,传话到最后变成“猫在钢琴上昏倒了”。历史美国1930年12月,纽约市街头一个布朗克斯区的商人从报纸上读到一个质疑银行稳定性的消息,随后他去合众国银行(BankofUnitedStates)一家支行要求职员把他的股票抛售掉,他拿到自己的钱之后,散布了一个谣言,说这家银行拒绝兑现他的股份,中午时分,2万到2万5千人来到这家银行挤兑现金,这家支行被兑走现金200万美元。第二天,合众国银行倒闭。1930年11月和12月,600家银行倒闭。《纽约时报》刊登了他的故事。1991年,美国一家在线服务机构在互联网上发布诋毁网民名誉的谣言,被告上法庭。1995年,一家网络服务商在网上发布诋毁网民名誉的谣言被起诉。
· “谣言”原本非瞎话系古代的大众传媒
“谣言”是什么?《辞源》的解释可能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是的,这就是谣言的本意,全然没有今天的贬义,更像是一种民间文学作品。谣言从形式上讲必须是“谣”,这是因为在远古没有发明纸笔之前,传播消息靠的就是口耳相传,如果要想使信息得到较好的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之简短、押韵,便于记诵。《左传》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正有此义。谣言便于传播,在古代,它其实承担着大众传媒的作用,既可以宣传某种政治观点,也可以进行监督。陈胜、吴广起义前便编造了一个著名的谣言:“大楚兴,陈胜王。”而明末“十八子”的谣言更是让李自成杀害了自己的盟友李岩。可见在古代谣言的传媒作用不容小觑。古代,一个官员的政绩往往也会成为百姓谣言的主要内容,百姓会编造谣言赞美好官,也会想方设法讽刺贪官,所谓官员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百姓的谣言,这便是谣言的监督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朝廷都非常重...
· 是谣言还是事实:古代其实并没有尚方宝剑
古代到底有没有尚方宝剑?我们一直看的电视剧到底有哪些地方是真的?一起看看历史上的真相吧。“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已有之,汉负盛名。由于“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由于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这种宝剑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尚方宝剑”的称谓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事。在汉以后的几个朝代中,用“尚方宝剑”诛杀奸臣贼子仍然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望。以尚方剑为名,象征专断权力,并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开始于元代。据《宋史》记载,在忽必烈时,道士张留孙以神道治愈了皇后的病,“帝后大悦,命尚方铸宝剑以赐”。此时的“尚方宝剑”虽有专断...
· 谣言促成的婚事
你一定知道蒲松龄是谁,但未必知道他是哪年结的婚;也许你有幸知道他是哪年结的婚,但你未必知道他的婚姻是由一条如假包换的传言促成的。顺治十二年,15岁的蒲松龄结婚了,媳妇只有12岁,标准的小萝莉。一个小正太、一个小萝莉,明媒正娶,拜了天地,然后就成了两口子,搁现在,简直是天方夜谭,就是搁古代,也显得年龄太小了。其实,蒲松龄的父母给儿子订婚挺早的,但是没想让未来的儿媳妇这么早过门。蒲松龄的准岳父岳母更没想让女儿这么快出嫁,只是他们听到一个通知:皇帝要在山东选一批女子入宫,凡是年龄在12岁以上、16岁以下的少女,无论美丑,无论贫富,无论哪个民族,都得出来参选,不参选就是欺君。在戏曲故事里,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家女儿能选进宫里,上赶着把闺女往皇帝床上送;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平淡淡安安全全过一生。蒲松龄的准岳父母一听朝廷要选民间女子入宫,吓坏了,生怕宝贝闺女被选走,可是又不能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