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2022-01-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2
转发:0
评论:0
根据《周礼》记载,最早的饮食讲究其实要追溯到与上天的沟通。因为当年《周礼》明确记载了太庙牺牲,我们的食物需要贡献给神明,然后神明保佑我们昌盛不息。所以早在最开始的时候,饮食就带有一种文化色彩,而且还与懵懂时代的神明相沟通。等到后来,所谓对于神明的信仰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文明与礼仪的讲究。

我们现在聚餐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比如饭店、烧烤摊、火锅等等,这主要是基于现在美食的种类丰富,就餐的场所也发展的多种多样。那古代是怎样聚餐的呢,让小谱来为你解答吧。


李白的一句著名的诗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形象的描绘了古人在酒桌上的肆意酣畅,也侧面体现了酒桌上友人间的亲密无间、放松畅快。朋友之间相聚在一起,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从大事到小事都可以享受时光。而且从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来看,古人有一种特有的仪式感,那么他们这种仪式感是什么呢?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根据《周礼》记载,最早的饮食讲究其实要追溯到与上天的沟通。因为当年《周礼》明确记载了太庙牺牲,我们的食物需要贡献给神明,然后神明保佑我们昌盛不息。所以早在最开始的时候,饮食就带有一种文化色彩,而且还与懵懂时代的神明相沟通。等到后来,所谓对于神明的信仰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文明与礼仪的讲究。


在古代,唐朝之前是没有椅子的,大家吃饭只能跪在地上,在一个比较矮的椅子上吃饭。而这种餐桌的局限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吃饭制度是分食制度,因为多个人在一起吃饭,多少会有点不方便。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等到了唐高祖时期,其实胡床的概念就已经出现。正是因为胡汉杂糅使得唐王朝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革新,因此,原先的矮脚桌子慢慢的因为椅子的出现而变得越来越高。在太宗皇帝时期,高脚的椅子就已经登场,而大家也可以终于堂堂正正的坐直身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种桌椅的出现,也使得人们吃饭越来越喜欢聚集在一起。这也是现在酒桌文化的发源。同时,不同的阶层聚餐方式也并不相同。


古代皇室的聚餐规模宏大、热闹至极。皇家聚餐主要是皇帝带领大臣举行的聚会,并且允许大臣带着自己的家眷到宫廷里面享用美食。皇帝、官员和官员家属在酒桌上酣畅淋漓,还会有乐团在旁边奏乐,活跃气氛。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除了这种皇室的大型、奢华的聚会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的聚餐,民间的聚餐虽然并没有皇室聚餐那么奢华,但是胜在氛围轻松,倒也是很享受。民间的聚餐多是好友或家庭形式的聚餐,三两个人聚在一起,颇为热闹。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饮食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聚餐,这不仅是热闹的体现,更是长久的文化习惯。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你知道吗?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突发疾疫都极为重视也制定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政策。虽然科技不是很发达,经济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古代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出现过疾疫。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大灾”,这次“大灾”,按《公羊传》的解释,就是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根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发生疾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汴京大疫,五十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少数”。古代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古人是不是束手无策,一点措施也没有呢?当然不是!尽管那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办...
· 古人教你如何过清明
清明节扫墓只是一个方面,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来想古人学习一下如何过好清明节。清明: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又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乾隆皇帝就曾下令制作年节专用瓷器,而到了道光时期特制,亦有烧造,其中就有一只粉彩清明诗意图碗(图1),碗心绘青花花卉图,外壁绘杏花开放之际,高士举伞问路,童子遥指田间村舍,恰合唐代诗人杜牧名诗《清明》之意旨。踏青: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清代大画家蒋廷...
· 中秋赏月地图出炉,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你知道吗?
中秋假期一到,全国赏月成了热潮。我们在过节的同时,当然也不能忘了学习传统文化,很多人都知道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那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除了赏月吃月饼,古人又是如何过中秋的呢?“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那时,每逢中秋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由此看来,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接下来,小谱就给大家讲讲古人过中秋的习俗:一、吃月饼有资料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
· 古人的小名是如何取的
《后汉书·光武帝纪》有云:刘秀的父亲刘钦,是西汉末年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令。建平元年(前6年)十二月甲子夜,光武帝出生。光武帝诞生当夜,传说有赤光照进室内,光亮如昼。刘钦让人占卜,曰:兆吉不可言。恰好当年县内有嘉禾生,竟然一茎九穗,于是刘钦给光武帝取名曰:秀。“秀”的本义,即谷类抽穗开花也。刘秀的“秀”,其实是小名,后来才升格为大名。这个小名,源于出生时的天时地利情况。可以说,小名的本质与个人图腾有关。只是小名常限于一定范围内使用。一般来说,等大名实行之后,人们通常就不再称呼小名了。《礼记·曲礼》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长到二十岁,就是戴冠取字的时候。自此之后,除非特别亲近的朋友和家中的长辈可称呼小名,旁人称呼小名,会被视为莫大的羞辱。小名既然知之者颇难,若探究小名的来由,就更难了。千万个人,就会有千奇百怪的小名。不过,古人取小名,喜欢以“阿”字开头,据说...
·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核心提示: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取名方式呈现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规则可寻。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取名方式呈现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规则可寻。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周人取名崇尚质朴中国的姓名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周代以前的历史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多,人名有限,我们只能从帝王谱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时期的取名规则。周朝建立后,史籍渐多,名人辈出,有足够的资料供我们了解各种姓氏的来源和变化多端的取名方式。就取名而言,通过阅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便会发现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质朴,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时有禁忌。取名崇尚质朴是三皇五帝以来的传统,从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后稷的名字叫“弃”,这个名字是他的母亲姜原(又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