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投保200万 保险公司:等值200,古代有保险吗?
古代到底有没有社保,我们祖先的生活又是如何被保障的呢?族谱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古代的“社保”!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所以古代中国的社保制度散发着浓厚的农业气息和中国特色。
养儿防老
我国古代最基本的养老保险,莫过于生孩子,然后在自己年迈的时候可以有人赡养。老话说,养儿防老,多子多孙多福气。这个养老模式能够实行,是与中国的农业属性密切相关的。农业的根本在于土地,为了保证生产和生活,人们很少迁徒,如果没有意外,一辈子都是要固定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而且古代土地是私有的,父传子,是可以世代相传的,这样就能保证子女长大离巢的时候,不会距离父母太远,甚至不用分开。另一方面,在农业上,经验相传很重要,所以父母在传给子女土地的时候后,也需要把生产经验传给子女。不但给了子女的谋生工具,也传给了子女的谋生技能。从这两方面来讲,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之深,子女必须有赡养责任,这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基础。
灾荒之年靠国家
“养儿防老”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社会大灾难的时候,小家庭是无法抵抗的。例如有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的时候,饿死无数、千里无人烟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国家的救济制度,是项很好的保障模式。在社会经济稳定的时候,政府就会出面,建设大量的粮仓。对粮仓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历朝历代所设置的常平仓与义仓,这些都是专为防治饥荒灾害来临所建立的仓储制度。
常平仓是国家利用财政收入,在饥荒来临时,面对粮价的变动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粮价,并向社会出售常平仓内的粮食,满足受灾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从西汉开始政府设立常平仓,经历后代不断完善发展,至宋代已较为完善成熟。
而义仓是由官方组织,在粮食收成的正常年份内,强制农民按定比例上缴部分粮食到义仓内,等到灾荒来临之时,开仓义务赈济帮助人们恢复生产,并满足保障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这种义仓制度带有很强的社会保险色彩。只不过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以农业、手工业所取得的收人,例如谷物、布帛等来作为上:缴的“保费。除了这点历史因素所限制而产生的区别以外,义仓制度的其他方面与现代社会保险无异,可谓是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大亮点。
鰥寡孤独找政府
古代政府设有专门的救济机构,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维持生存需要的最基本救济。例如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设置的“孤独园”,用以恤“孤幼”;宋朝时期,政府建立的福天院,居养院、养济院,广惠院,也是这个功能;宋代以后的政府多进行模仿改革,至清代时形成了养济院,栖流所、留养局、五城粥厂等救济机构。这些机构从不同方面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了生存起居的基本帮助。
古代的官方救济虽然不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救助,但是它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它保障了人们的生存权。对社会稳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定作用。也与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社会风气,加强了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基本的医疗保障
关于养老保险和生活保险,在古代,人们有了基本的保障。医疗保障上,我国也不是空白。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医疗技术的落后,所以我国古代医疗保障制度只能从药材、医疗机构、帮助丧葬、医疗体系管理等方面来加强保障。
我国常设的医疗机构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设有六疾馆,专为百姓提供医疗治疗。它的特点是由官府单独设立,由官府派遣医生,并提供常备药物,病房的经济支出由政府财政拨款。这是我国最早依托住院医疗机构为百姓提供的医疗保障。后来唐朝的病坊,安乐坊,宋朝的福田院,安乐庐,清朝的康济院等也都为政府设置的治疗机构。
古代医疗保障的一大特色是依托药材进行保障,这与中医以中药为主的特点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元两朝由政府设立的惠民药局。惠民药局在全国普遍存在,核定平稳药价,并对没有经济能力的百姓实行救助。
另外,政府还对医疗保障进行了强有力的监管,对医疗治愈结果重视。明朝明确规定:凡军士镇守之处、丁夫杂匠在工役之所而有疾病,该官医处不给医药施救的话,打负责人四十大板:因大夫错误而导致病人死亡,杖责八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保障医疗救治的法律重视,在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制度不得不说是非常难得的。
可见,虽然古代经济社会落后,但基本的保障措施还是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