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腊八节有何讲究?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八日。“腊八节”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腊八之所以能形成节日,与中国早期的“腊日”节俗有关....
腊日作为祭祀的节日始于先秦《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在早期,中国人在腊月初八这天过的是“腊日”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日是祭祀的节日,在先秦时已形成。《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的说法:“十二年,初腊。”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位于西部的秦国仿效中原地区风俗,第一次举行了腊祭。更早的时候,腊日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即古人所说的“腊有常月而无常日”。汉朝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即《说文.肉部》所谓:“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从历书上查一下,即可知道“第三个戌日”是哪一天。
“第三个戌日”是汉朝的规定,别的朝代大多是根据各朝的五行属性来确定的。南北朝时,南朝一度将腊日固定在阴历十二月初八;唐朝则是“以大寒后辰日为腊.....腊日曾被古人视为一年之始《史记》记载:腊明日发阳气,故曰初岁”由于是祭祀的日子,敬畏神灵的古人相当看重腊日。
在初八这一天, 古人会举行许多活动,如狩猎、游园等。武则天便曾在腊日这天游览上苑,还写下了《腊日宣诏幸上苑》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唐代腊八节热闹非凡。《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在唐代,从民间到宫廷都很在意过腊日,并留下大量与腊日有关的诗文。除上面提到的武则天的“腊日诗”外,杜甫、刘禹锡、岑参、卢纶、权德舆等众多唐代文人都留下过以“腊日”为题的作品。如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至德二年十二月,当时诗人回到京城长安,但这年的腊日气温反常,像春天来临,腊日竟然化冻了。
腊日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是宋朝。宋朝民间虽然仍有过腊日的风俗,但经过唐朝崇佛之后,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佛教主题的“腊八节”正式形成概念,并流行。在南宋时,人们已认为“腊八节”是佛教节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十二月”条中即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
由于“腊日”与“腊八”都在腊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合并,祭祖、击鼓驱疫等过去腊日的节日活动都被揉到了腊八节。
因为腊八节里的很多节日活动都是过去的腊日活动,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称腊八节为“腊日”。民国《葭县志》在记述时便称腊八节为“腊日”,在该日,当地人“以黍作粥,谓之錛饭,令儿子先食之”。
“腊八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梦粱录》记载:“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腊八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是煮粥、喝粥。
最早的“腊八粥”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记载:腊八这天,“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其实,早在上古时,寒冬腊月己有喝粥的风俗。《梦梁录》记载,在南宋,腊月不只有初八的“腊八粥”,还有二十五日的“人口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
南宋文人范成大在《村田乐府序》中对人口粥作过解释:“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阖家同飨,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故名口数粥。”原来,古人喝粥还有避瘟疫的考虑。
从中国各地的节日传说来看,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佛教仅是一家之言, 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如“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纪念岳飞说”、“朱元璋忆苦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这些腊八节形成的说法都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