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2021-1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2
转发:0
评论:0
我们知道的吃饭礼仪最常见的就是“食不言”,除了吃饭的时候不说话,你还知道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吗?族谱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古代吃饭时的礼仪!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奠"。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日:“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其次,古...

我们知道的吃饭礼仪最常见的就是“食不言”,除了吃饭的时候不说话,你还知道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吗?族谱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古代吃饭时的礼仪!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

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奠"。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日:“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

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最后,用筷礼仪也是古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内容。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外,古人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港有句俗语:“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内容得来的,意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借鉴呢?

古人吃饭有哪些礼仪?为什么说吃饭是等级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为什么要跪着吃饭?
从传世的雕塑、壁画和画像砖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饭的时候一直是跪在席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国,还有一小撮守旧的遗老在饭局上舍弃椅子,坚持跪坐。学者们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奇特的生活习俗,但是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当时为什么要跪坐。到底为什么要跪坐呢?原因很简单:避免。史前时代,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里面则不穿内裤。《西游记》里孙悟空老师在观世音面前不敢翻筋斗云,就是因为他的虎皮裙下面完全真空,翻跟斗时对菩萨不敬。商周时代,我们学会了用袍子做内衣(后来袍子变成外衣)。上衣下裳里面多了一层袍子,的风险小了一些。春秋战国,裤子终于普及。可是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连裤腰都没有,一左一右套在两条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裤裆的发明特别晚。从考古成果上看,至少东汉以前是没有连裆裤的(有人说汉朝宫女穿的“穷绔”就是...
· 非洲人吃饭与礼仪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
· 皇帝是如何吃饭的?
皇帝吃饭摆谱与防毒手段皇帝贵尊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地方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皇帝如何吃饭,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后来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这样?这个问题在过去是皇家机密,秘不示人。皇帝喜欢“吃独食儿”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欢的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
· 清朝皇帝是如何吃饭的?古代皇帝吃饭流程介绍
导读:中国古代规矩很多,宫廷中规矩更甚,大至皇帝即位小至穿衣吃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特别是清朝时期,皇帝吃饭也是一个机密,他们的饭菜是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谁来做?谁来送,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和流程。清朝时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两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并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清朝皇帝是如何...
· 宋代之前没有铁锅,古人是怎么吃饭的?
宋代之前没有铁锅,古人是怎么吃饭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铁锅作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却又很不起眼的工具,没有多少人认真关注过它的历史。说起来,铁锅是在北宋初期开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时期冶铁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据历史记载,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时期,全国人口将近1.3亿,铁的年产量达到了900万斤,也就是4500吨,但比起现在动辄几亿吨的年产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这些铁产量足够铸造出相当多的铁锅,供老百姓使用,这是铁锅能在这时期比较广泛的普及的根本原因。铁锅远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那时的冶铁技术很落后,铁产量非常少,物以稀为贵,以至于铁比金、银、铜的价格还贵。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铁器,仅有少量铁器在皇族和贵族之间使用。宋代之前没有铁锅,难道古人就不吃饭了?答案是否定的,笔者首先从原始人的饮食说起,看看古人是怎样一步步用上铁锅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